信息技术课真的能够“不插电”吗?

2022-05-23 01:13徐艺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达计算机科学笔者

徐艺文

● 案例背景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內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一起来上“信息”课》一课紧扣课程内容理念,教学设计基于时代性与基础性,以“不插电”作为本课的设计灵感。“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项目是由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的教授和两位中小学教师引领的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科学普及项目,它透过一些既有趣又容易操作的活动,来达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目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学生在学习时甚至不用打开计算机,这种“不插电”式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案例过程

笔者设计了二年级信息技术社团活动课《一起来上“信息”课》,并以此为例进行“不插电”教学实践,以启蒙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信息素养。

1.感性——体验“信息”

由于授课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趣味性游戏活动更能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与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

活动一:教师要求学生不可摘下眼罩,不可以随意说出姓名。

生1:我摸到她有长长的头发,只有×××才有这么长的头发。

其他学生表示认同。

教师从学生语言中归纳关键字句——触碰到特征,以及有用的语言提示。学生形象地了解了信息的含义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接着,教师提问:你觉得在生活学习中,还有哪些是信息?学生积极联系生活情境回答,体会信息的价值。

2.建构——解构“信息”

在理解“信息”的内涵之后,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在“不插电”的活动中对“信息”的有关知识进行解构,同时在学生心中建构“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建立按需选择合理方式处理信息的意识。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活动二至活动四。

活动二:我是视听小达人。教师播放音乐,结合图片提问:在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信息(信息的获取)?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再聆听音乐,教师询问:此时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学生回答并归纳得出:多途径得到的信息更加准确。教师提出问题:刚刚我们通过听、看获取了信息,联系生活,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回答。

活动三:我是表达小达人。教师出示简单图片,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信息的传递)。环节①:教师出示图片,师生口头表述;环节②: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并上台进行创意表达;环节③:教师归纳信息量与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情境剧场小思考。观看情境视频(信息的判断)。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关键词——欺骗、诈骗,得出别人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存在真假)教师追问: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思考,并归纳: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但是信息是存在真假的,需要大家思考。

● 再思考迭代设计

整体来看,本节课说是美术课可又不全是,说是信息技术课可又没有凸显信息技术课的“技术”特点。笔者的“不插电”似乎只是浅层地表现了“不使用计算机”,并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不插电”与信息技术中“信息”的适切性。因此,笔者针对不足修改了活动内容。

活动二:我是记录小达人

教师出示照片,并提出问题:从这幅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老师暑假去游玩的地方。如果是你,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的假期呢?

生1:我会写日记记录我的假期。

生2:我会像老师一样拍照片。

生3:我会用抖音拍视频,发布到微信朋友圈给我的好朋友们看。

……

师生互动,展示记录的作品。分享作品,学生提出方法并投屏操作演示。

教师归纳:拍照片、拼图、录视频等方法,是对看到的、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发朋友圈的方法是分享加工后的信息。在这些过程中,我们都使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使我们更好地处理信息。

活动三:我是表达小达人

教师请两名学生使用数字画板,合作创作,两人上台,让其他小组猜其表达的词语。一个学生拿画板,一个学生展示绘画过程,大家猜词并说原因。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思考作画,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词语画出来,并踊跃举手回答。

活动四:我是思考小达人

学生观看情境故事视频。小组讨论:①这段视频表达了什么故事?②从这段视频中,你学到了什么?③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④若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教师预设关键词——欺骗、诈骗,得出别人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存在真假。

学生讨论汇报: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但是也有人在网络中干坏事,如黑客就是利用技术干坏事。

学生讨论正义又有批判性,这说明学生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思考。

最后,笔者基于前期的调整与反思,对本课的最后一部分进行了拓展提升——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欣赏视频《未来的一天》,并分享感受。

● 反思

1.虽“新潮”但要“接地气”

根据前期的评估反馈,对于“不插电”理念,教师需进行适切的价值判断与取舍,要根据学生年龄、课程特点等因素进行“接地气”的选择性运用。本课中,游戏活动与数字画板等移动设备的搭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灵活地挖掘了“不插电”与信息技术的适切性。

2.打破上课地点的限制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能让学生“不用计算机来学习计算机”,这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学生上机时间的学校,无疑是一种既能学到知识又经济实惠的便利选择。笔者在多次教学中,对于教室、报告厅等场所的选择,根据使用情况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而并不局限于机房一隅。

3.“计算思维”应贯穿其中

计算思维是一种新思维和新方法,周以真教授在不同时间点对计算思维的阐述都没有脱离“问题解决说”这一主线。“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项目旨在开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情境问题,这些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正向思维的问题思考与解决方式,而且使其生成性地形成逆向思维的问题思考方式。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经历了些许弯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整个过程的收获、反思与体悟,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将《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内容落实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带来的优势与先行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宁.“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你试过吗?[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18.

[2]钟柏昌,李艺.计算思维的概念演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5(07):87-93.

猜你喜欢
小达计算机科学笔者
老师,别走……
美国《CSTA计算机科学教师标准》评介
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新英镑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