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诈骗防控研究

2022-05-23 06:06陈梦秋朱圆圆曹乐乐贺涓黄彩艳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高校大学生

陈梦秋 朱圆圆 曹乐乐 贺涓 黄彩艳

摘要: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电信诈骗随之兴起,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对象,高校成为了电信诈骗的“重灾区”。本文主要针对电信诈骗的类型、特点、原因以及防范措施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信诈骗;高校;家校政社;大学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稳步前进,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电信诈骗犯罪却也随之蔓延。而最近两年发生的由于电信诈骗导致大学生自杀或死亡事件更是把电信诈骗犯罪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8月27日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并且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2020年“00后”群体受骗用户数量占受骗总人数的4.3%,充分说明高校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高校学生由于其身份和认知水平的特殊性,防范意识较差,容易被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盯上,这不仅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成为危害校园安全稳定的巨大隐患。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需要提高,对其进行规范化、大力度的防范电信诈骗教育很有必要。

一、高校电信诈骗概述

(一)高校电信诈骗的界定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向犯罪分子付款或转账的行为。高校电信诈骗即以高校在校生为主要诈骗对象的诈骗活动。

(二)高校电信诈骗特点

从电信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和诈骗手段可以发现,高校电信诈骗的表现方式本质上是诈骗罪的类型。并且电信诈骗的行为严重侵犯了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电信诈骗具有以下特点:

1.诈骗手段的多样性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各种诈骗方式数不胜数。从而诈骗手段的多样性普遍成为了高校诈骗的最大特点。电信诈骗分子根据高校中各大学生生活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研究了一系列的针对个人诈骗手段,这需要引起人们的对高校电信诈骗的高度注意。

2.诈骗手段的科技性

互联网所提供的消息是丰富并且有效,所以诈骗分子在实施电信诈骗的时候往往是通过精心细致的策划,从而在高校中挑选某些大学生来设置诈骗圈套,等待目标中计而获取钱财。网络诈骗者根据互联网流出的个人隐私相关信息是非常了解。精心核实高校学生的相关信息后,往往会有针对性选择实施诈骗对象。互联网的便利性成为了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有利条件,导致了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诈骗者的盘中鱼。

3.高校诈骗的频繁性

高校学生相比其他诈骗人群电信诈骗成功率较高。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未步入社会,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而不少大学生认为在校园里是比较安全的,从而放松了对诈骗的警惕性。普遍认识不到电信诈骗的严重性和诈骗发生的普遍性,因此当高校大学生真正程度上遇到电信诈骗时,是不能够正确地识别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的。

4.诈骗衍生案件的严重性

高校诈骗在发生时,诈骗分子对学生人情在进行诈骗行为之时还会丧心病狂地对受骗学生进行人身侵害。这些案件的发生和高校诈骗案是伴随发生的,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恶劣。

5.诈骗破案难度大

高校电信诈骗手段主要是运营网络虚拟号码和非实名认证的号码来进行诈骗。诈骗分子没有留下有用的犯罪信息,所以在警方接到学生报案后很难找到犯罪分子并且追回受骗钱财,因此也就出现了即使报了案,钱财也无法追回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高校学生在受骗后报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不利于案件的侦破,并且助长诈骗分子的嚣张行为。

(三)高校电信诈骗的类型

电信诈骗手段多样且变化多端,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九大类。

1.校园贷诈骗

2.钓鱼链接诈骗

3刷单返现诈骗

4.退款诈骗

5.冒充公检法诈骗

6.冒充领导、同事、朋友、老师诈骗

7.网络游戏诈骗

8.火车票机票改退签病毒链接

9.“杀猪盘”诈骗

二、高校电信诈骗存在的问题

(一)防范范围大、管控难度较大

较传统的诈骗而言,电信诈骗只需通过电信以及網络,便能够实现远程诈骗。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电信诈骗手段多样化,电信诈骗范围大,诈骗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诈骗活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公安部门治理难度较大。除此之外,电信诈骗的受害群体并非固定不变的,为保证电信诈骗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不法分子会在多种不同的环境进行诈骗,不仅有学生群体受到电信诈骗,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也容易遭受电信诈骗,受害群体呈现出多样化,导致管控难度加大。

(二)案发后侦查难度较大、破案率低

当广大受害者遭遇电信诈骗案件后,警方仅仅可以获得少部分信息,如银行账户以及手机号,且这部分信息还具有一定的不真实性,警方无法掌握到有用的信息,因此侦查难度大。对较多电信诈骗案件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犯罪人员在收到受害人汇入的欠款后,会通过手机银行将款项转入多个账户,随后再小金额取出,取出后会采取集中洗钱活动,洗钱结束后才会进行资金活动。这一操作导致警方侦查难度不断加大。

(三)追赃止损难度较大

在诈骗团伙中,内部成员分工十分明确,不同环节会有专门的人进行负责,在获得赃款之后,诈骗团伙会在第一时间转移资金,并通过洗钱等方式,使得资金合法化。当受害者意识到被骗后,其资金已经被犯罪团伙取现,很难再追回。

(四)政府部门与相关反诈部门联动机制不够

目前,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仅靠公安机关,在案发后孤军奋战、疲于奔命,破案效果并不明显,政府部门反诈成员没有积极主动履职尽责,没有切实履行积极防范的主体责任,没有制定奖惩激励制约机制,还没有形成有效果的打击网络诈骗的合力,反诈骗工作就不会顺利进行,破案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五)宣传力度较为薄弱、宣传方法单一

电信诈骗犯罪作为一种随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型犯罪方式,其特点是:犯罪成本低、收益高、侵害面广,犯罪手法变化快;被诈骗对象的普遍特点是:不分年龄、身份、地域,打击难度大,受害人防不胜防;案发后存在侦查难、取证难、抓捕难、追缴难,社会危害性极大,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氛围不浓,宣传力度较为薄弱,而且宣传的方式方法单一,人们对电信诈骗知晓率低,对其危害程度更是认识不足、反诈意识较弱。

三、高校电信诈骗的原因

(一)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的分子通常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的特殊情况创新诈骗的方式,让学生们防不胜防。大学生常年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中社会经历较少,对于一些常识问题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新型的诈骗手段的不法分子面前根本就是“小韭菜”一般的存在。

(二)辨别能力低,防范意识不强。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处于人生敏感阶段,对社会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憧憬,但接触社会事务较少,心思单纯、辨别能力较差,法律及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这也就成为犯罪分子首选对象。另一方面,贪图便宜的心理也普遍存在,对赚钱缺乏正确认识,总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而忽视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才是最实际的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缺乏了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辨别其真假。更有部分学生在自己还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将同学也带入了诈骗者所设的圈套,这也成为电信诈骗在学生中屡次得手的原因。

(三)个人信息保管不当,泄露严重。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不法分子实行电信诈骗有利条件。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保护机制,在校很多的信息收集等都是辅导员通过QQ群或者是微信群通知班委有班委在QQ群和微信群里收集大家的信息。这时候信息的保密性就很低,任何同学都可以通过共享文档查看其他同学的信息。这时候无论哪个同学的QQ或微信被盗,都可能导致其他同学的信息被泄露。且如果是担任职务的同学或者是辅导员的账号被盗,这就给诈骗分子提供了一个更趁手的工具了。

(四)学校对预防电信诈骗的教育效果不佳。教材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精华所在,但教材讲授的教学方法于大学生而言更多程度上是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保证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日常实践和工作生活中去。部分知行脱节的大学生深知社会有骗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足够的我备心理与辨别能力,深知电信诈骗的巧妙手段但当其真正遇到时却缺乏理性判断与分析,在现实境遇中缺三将学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不知不觉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五)多方力量分散,没有发挥好各方力量的作用。通常各部门都是分散经进反诈宣传和活动的,对此没有进行深入合作,在宣传教育方面没有做到协调联动。致使预防电信诈骗宣传活动千篇一律,没有新颖点,达不到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四、高校电信诈骗预防对策

(一)紧跟新型诈骗手段,加快宣传新诈骗手段。在出现诈骗的时及时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让全体同学提高警惕。这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高全校的预防电信诈骗的能力。

(二)提高防范电信诈骗意识和增强防范电信诈骗能力。大学生要转化自己的思维方式,面对陌生的事物在充满好奇心的同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要学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核实,思考它的操作步骤是否存在问题,这与常识是否相违背。

(三)建立自己的信息保护机制,对学生的信息加密保护。尽可能地从源头上较少信息泄露的可能。负责人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时尽可能对文件进行加密。防止不特定账号被盗从而造成的信息泄露。

(四)多管齐下做好正面引导。对家校政社多方力量进行整合、统筹、联动协同教育。多方联动构建全民反诈的氛围。使反诈宣传教育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深化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增强反诈意识。

1.各高校可以与社会各大新闻媒体合作,高校负责宣传内容,新闻媒体负责宣传渠道。借助新闻媒体,把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犯罪特点、常用手段以及诈骗成因,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电视剧、动画小短片以及简短的情景剧等展开宣传。尤其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此来提升高校的防御常识和警惕心理,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抵制电信诈骗的潜在意识。

2.高校还可以借助公安机关的力量争取公安机关到校宣传同时也可以促使公安机关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警务优势,公安机关可利用派出所领导、社区民警进驻街道、社居委班子的优势借助各部门开展常态化电信诈骗防范宣传活动,打造“常态化、精准化、全民化”的预防电信诈骗宣传模式。公安机关建立全方位的宣传体系,通过梳理、收集、分析被诈骗人员信息,因地制宜开展宣传防范,防止案件再发生。除此之外,公安机关还可以借助各部门开展入户宣传贯彻落实宣传精准化、全民化。

3.金融部门严惩虚假开设银行账户、贩卖银行账户等行为。在电信诈骗过程中,有专门的犯罪分子花钱购买农民工的身份证而后到银行开设多个账户和银行卡。最后将收集来的账户和银行卡转卖给电信诈骗的犯罪集团,以牟取暴利。而使得犯罪分子有机会钻空子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于开户实名制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因此银行等金融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开户实名制的要求,在降低犯罪幅度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居民信息的作用。

4.电信部门要规范手机短信规格,减少用户接收诈骗信息,还可以通过向广大用户发送防范诈骗信息或防范对策。在电信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还通过胡乱拨打电话号码和发送短信等行为大面积撒网引诱民众入坑。因而,手机卡实名制也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中之重,电信部门应强力落实好手机卡实名制政策,使犯罪分子不能再钻空子。各大高校可以与金融、電信部门合作向大学生们宣传基本防诈常识和惯用手段,而后由大学生向家人乃至社区宣传。正确的方式可以使防电信诈骗宣传事半功倍。

(五)高校创新对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安全教育。高校要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电信诈骗宣传教育,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宣传教育的效果,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之做到内化无心外化于行。各大高校可通过校园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我国开展的专项打击电信诈骗行动中打击多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电信诈骗及其上下游案件以及惩治电信诈骗及其上下游犯罪团伙所使用的手段和对策,以起到警示电信诈骗团伙或预备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认识到实施电信诈骗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性和惩罚。努力塑造“不敢骗”的社会氛围。

总结

现如今通信信息技术发展飞速,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契机。高校因学生辨别能力低防范意识不强、个人信息保管不当泄露严重、预防电信诈骗的教育效果不佳使得网络电信诈骗屡屡得手。在诈骗理和方式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和探索反诈的方式,才能保障其财产的安全。学生需要提高防范电信诈骗意识和增强防范电信诈骗能力、高校需多管齐下做好正面引导和创新对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安全教育。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减少诈骗的发生,以保障学生的财产安全。

作者简介:

陈梦秋(2001-),女,广西河池人,桂林学院本科在读,法学方向。

基金项目:

2021年省级、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家校政社”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与电信诈骗风险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02113641053)。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高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