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5-23 04:47彭雪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3期

彭雪

关键词:加线;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造型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结构素描和三维动画专业模型制作对物体造型的表达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二者只是表现形式的差异。本文以《三维模型基础》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其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试图用联系观、整体观将结构素描与三维模型两门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

一、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中的教学问题分析

对三维模型课程的教学,学生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的学习内容。首先是对建模的基础工具和命令的学习。教师通过课堂上机实操案例来向学生讲解并演示基本的加线工具、调点造型的操作。大部分学生经过系统的跟随教师的模型案例模仿操作后,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是没有问题的。其次是模型布线的学习。不管是在課堂教师实际教学中还是模型制作的专业书籍、教学视频里,每个模型师都有自己的布线技巧。但是,不管模型如何布线都必须遵循布线最基本原则:线跟结构走。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和作业点评发现:学生在模型布线这一阶段的学习暴露的问题是最明显和最严重的。主要集中在对物体的形状调得不够准确、模型表面线布得偏多且不体现结构等。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物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偏弱而导致的造型不准。毕竟建模软件再高级、建模命令再便捷也只是一种使用工具,学生的头脑里如果没有对物体结构形成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多边形进行加再多的线也很难通过调点把造型调出来。

二、结构素描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中的应用

结构素描对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应用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方面。传统的三维模型案例的备课,教师一般会提前准备好模型案例的PPT课件或者微课,方便发给学生进行临摹学习。在准备的课件中会用图文的形式写清楚每一步模型案例的制作步骤与技巧,再通过课堂实操的形式去向学生做示范,最后把操作微课视频下发给学生,再通过学生作业来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对模型案例实操的讲解和练习。

大部分学生按照PPT步骤、微课视频和教师示范的方法基本可以把模型制作出来,但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模型案例制作的过程。究其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结构素描训练的造型基础和三维模型课程有机连接起来,做到知识的前后承接并有效服务于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从实践中来看,建议教师自己可以先用笔对着二维设计稿用结构素描的方式先分析研究几遍,并能够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授清楚物体结构的知识点;更重要向学生强调为什么这样布线;把结构素描的所学所知作为三维模型学习的前置内容和理论指导,去解决三维模型中造型不准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三维动画设计软件中做到能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作业,并且对物体结构能够深度认知。学生能对物体结构做到深度认知,在此基础上,对动画人物模型中夸张的造型才有深刻的理解,如夸张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对部分物体的变形和夸张。鉴于这种需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造型能力情况分析,给学生留适当的作业去练习并记忆物体结构。学习通常都是经历了从单纯的记忆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解决学生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中的造型问题。

三、在结构素描背景下设计全新教学路径

结构素描是一种训练观察、分析物体结构的立体思维方式。在绘制过程中,不需要在同一个角度,可在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理解形体,以便将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推理的方式精准地分析物体内在结构,观察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透视变化。二者都是对物体内在结构的概括,只是方式不同。区别在于结构素描是在二维平面里用线的表现形式去绘制物体结构;而三维模型是用布线工具在多边形(具有长宽高)表面进行布线并及时调点来概括物体的结构。

鉴于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及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导向,对素描基础课程进行科学的再设计是有必要的。良好的造型基础对学好三维3dmax课程有重要意义。二维动画设计是需要在黑白灰调子和光影效果上进行专项训练;三维动画设计则更强调空间感和透视、结构的把握。要学好三维动画设计,学生更合适或更需要用结构素描去训练他们相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结构素描思维去分析观察事物并精准绘制,训练以简练、精准的结构线去概括结构的习惯。这不仅为三维模型方向打好造型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在三维建模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以三维模型课程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为出发点,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前置课程与当下课程的关系。力求找出学生造型能力缺乏的根源及诱发的各种问题;以这种联系观、整体观视角重新建议规划该课程,试图尝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钱竹君.BIM技术在《建筑设备安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04):30-31.

[2]诸碧慧,王磊.浅谈中职课堂教学中三维软件的应用[J].职业,2018(0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