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2-05-23 08:45李宜良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诊断症状

李宜良

摘要:羊脑包虫病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又被称为羊多头蚴病。该病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我国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病羊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出现大批量死亡。人在接触患病羊或食用羊头部、大脑等可被传染。为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本文针对羊脑包虫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症状;诊断;防治措施

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羊养殖规模逐渐庞大。随着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羊脑包虫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羊脑包虫病可感染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品种的羊群。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蚴虫感染导致。患病羊多为一岁以内的羊群。健康羊群采食多头绦虫卵而出现感染。寄生虫通过血液到达脑部和脊髓,随后发育成多头蚴感染健康羊群。患病羊通常表现为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衰竭死亡。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通过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技术、加强预防管理,从而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保证养羊业稳步发展。

1 病原

多头蚴是引起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多头蚴呈囊泡,囊泡内充满透明液体。犬是多头蚴虫体的最终宿主。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食物或存在多头蚴的牛、羊大脑从而被传染。多头蚴幼虫在机体内可发育成成虫,存在于宿主的小肠内。由于多头蚴繁殖能力强,24h内可产生30万~70万个虫卵,因此对环境及羊群危害严重。多头蚴虫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强,可长时间存活。正常情况下在土壤内可存活3~5年。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较长,零下10℃可存活5个月左右,在35~40℃环境下可存活一年左右,对环境温度不敏感。高温条件下可使其灭活[1]。

2 流行特点

羊脑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该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广泛流行。羊脑包虫病对绵羊感染率最高,对小于一周岁的牦牛感染率也较高。另外,幼年羊较成年羊感染率高。一岁左右的羊只发病率最高,三岁以上的羊只感染率较低。羊脑包虫病主要发生于春季和秋季,公羊和母羊均可感染。多头蚴作为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寄宿于犬科动物,如犬、狼等动物。另外,羊、牛等也可作为中间宿主。多头蚴的虫卵可通过宿主粪便排泄到环境内,从而污染环境。健康羊群在采食被污染的牧草后,导致虫卵进入消化道内。虫卵在消化道内发育为幼虫,幼虫可穿过肠黏膜进入毛细血管内。幼虫随血液进入病羊大脑或脊髓,随后继续发育成具有囊泡状的多头蚴。发育过程持续2~3个月,发育完全后羊只发病。

3 临床症状

患羊脑包虫病的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易惊、四肢无力、共济失调、食欲下降等。感染前期病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多头蚴包囊体积的不断增大,病羊临床症状越发明显。根据病羊病程可将其分为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2类。

前期病状:健康羊群食入多头蚴的虫卵后,可表现出临床症状。不同羊只临床症状稍有区别。通常前期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加快、性格急躁、不喜运动、四肢无力。病羊发病前期临床症状尚不明显,且持续时间短,很难及时被发现。少数病羊在发病5~7d内出现急性脑膜炎死亡。

后期病状:病羊患脑包虫病后期由于幼虫发育完全,形成多头蚴包囊。包囊对大脑形成挤压,后期临床症状较为突出。病羊主要表现为转圈、前跑或后退、多躺卧、小便失禁、四肢麻痹,容易发生惊恐、视觉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食欲下降、厌食、失明,直至消瘦、死亡。

4 诊断治疗

4.1 诊断

病理变化:对病死羊进行解剖可发现病羊内脏和肠道无明显病变,但脑部不同部位出现囊状多头蚴,囊内充满大量透明液体,且膜上存在大量白色、米粒状结节。另外,颅骨处骨质较为松软。

诊断方法:羊脑包虫病前期临床症状较不明显,很难做出诊断。但病程后期可通过患病羊只的神经症状判断多头蚴包囊位置。若病羊表现为头部后仰、向前奔跑、前肢蹬空等症状,可判断为包囊位于大脑前部。若病羊表现为后退、紧贴墙壁等症状,则可判定多头蚴包囊位于大脑后部。若患病羊只出现视觉障碍或失明,则可根据症状判定包囊所处右半球或左半球。另外,养殖人员还可通过按压病羊大脑,感受包囊所在位置。通过双手抓住病羊角或耳朵,避免病羊乱动,从而用拇指按压两角连线两端。根据按压或隆起可判断多头蚴包囊的所在位置[2]。

4.2 治疗

对患羊脑包虫病的病羊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另外,也可通过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选用灌服和肌内注射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前需对患病羊只进行隔离饲养。对于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兴奋的病羊可通过使用药物进行镇静,随后使用吡喹酮药物进行灌服治疗。灌服通常可根据患病羊只体重进行给药,给药70mg/kg·bw。将药物与水进行混合给病羊进行灌服饲喂。病情改善效果显著的病羊可注射50%葡萄糖进行治疗。药物注射前后还需对病情周期进行确定,患病早期还可选用消炎药进行搭配注射,消炎药可选用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通常成年羊每次注射5~8mL,间隔7d再次注射,可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病情中期的病羊在进行2次药物注射后,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停药,停药2周后再次给药2周,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程晚期的病羊在治疗后若无明显的治疗效果,可及时进行淘汰[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应用于病情中期或晚期的病羊。手术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主要包含针刺包囊法和圆锯开颅法两种:①圆锯开颅法。患病羊只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根据病羊的旋转方向,对多头蚴包囊所在位置进行确定。也可通过对颅骨疑似部位进行敲打,从而判定寄生部位。若颅骨疑似部位不是寄生部位,则可在软化区进行手术。手术人员需对病羊头部进行固定,随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剪毛消毒,最后进行麻醉处理。在确定区域内切一个U型切口,直径在20~25cm左右。随后用夹子夹开皮肤,在顶骨上开一个圆形锯口,随后用缝合针平行进入。挑开骨膜,找到包囊,用小号针头连接注射器吸取包囊囊液,吸取时注射器应从最高点刺入包囊内。随后用镊子夹住包囊壁,快速取出。过程应轻、快,注意不要弄破包囊,且包囊取出后应快速使用纱布进行擦拭。随后滴入少量的青霉素进行杀菌消毒,避免感染。最后对皮肤进行缝合,缝合后的皮肤需滴入青霉素,防止伤口出现感染[4];②针刺包囊法。手术进行之前需准备16号针、缝线、玻璃注射器、碘酊以及塑料管等。确定包囊所在位置后通过调整病羊体位使其侧卧,并对病羊头部进行固定处理,随后进行毛发修剪和皮肤消毒工作。在颅骨部位入针,入针深度在2~3cm左右,直至囊液喷出。囊液喷出后应立即将针孔向下,倒置羊头使囊液尽快排尽。用注射器进行囊液抽取,若出现少量气泡,则表明囊液抽取完毕。抽取结束后针孔向上摆正,注射碘酊。随后用酒精棉球将针孔按住。手术结束后应将病羊进行单独饲养管理。通常术后10d左右病羊即可恢复正常,该方法操作难度低。

5 预防措施

5.1 严格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羊脑包虫流行区域内进行引种。对引进的公羊和母羊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疾病检验检疫。新引进的羊群需单独饲养一个月再进行疾病检疫,待检疫结果为阴性后才可混群饲养。

5.2 禁止饲养犬类

羊脑包虫病病原体的最终宿主为犬类,包括犬、狼、狐狸等犬科动物。病原体虫卵在肠道内可发育为成虫,随后虫卵或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饲料。健康羊群在吞食虫卵后可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养殖场内应禁止饲养犬科动物,同时注意驱除养殖场附近的流浪犬等。

5.3 定期驱虫

每年应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通常一年内最少驱虫2次。可选用吡喹酮驱虫,根据羊只体重服用40mg/kg·bw。

5.4 加强防控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羊脑包虫病的宣传,通过提高养殖户的防范意识以及养殖人员对该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療措施的了解,从而提高该病的预防效果,降低该病的发病机率。养殖人员应做好环境控制工作,保证养殖密度合理,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造成疾病快速传播。另外,应定期对羊舍进行杀菌消毒,保持舍内干净卫生,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证羊舍有足够的光照。另外,应加强营养物质供给,保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5]。对于患病羊只的粪便应及时进行清理,并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防止污染其他健康羊只。另外,对病死羊尸体应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6 结语

对于羊脑包虫病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通过不断提高养殖场对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另外,可引进先进的诊断技术,加强对环境控制,做好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养殖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该病对我国养羊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春艳.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其综合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8):114.

[2] 华忠吉.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9):123.

[3] 赵海霞.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10):164+166.

[4] 荆礼明.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7(32): 53+56.

[5] 伍祥龙,刘济丹,雷军.羊脑包虫病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9,43(4):59-60.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诊断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原来我们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