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短歌行》中的情感

2022-05-24 12:48常铃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贤才短歌行典故

常铃

曹操的《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类似于求贤令,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呢?接下来,笔者围绕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讲解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诗歌当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短歌行》主要是围绕“忧”字来展开的。教师可以抓住“忧”字,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体会。在诗歌中,直接提到“忧”字的诗句有“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三句。诗人反复提到“忧”,那么,他到底在忧什么呢?教师可以就此提问,引导学生一边阅读诗歌一边思考问题。从内容来看,诗人主要忧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在这里,诗人以一种含而不露、细腻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欢迎,非常地真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礼遇贤才的方式。诗人想要“鼓瑟吹笙”,宴请宾客,给前来报效的人才以很好的待遇。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贤才:如果你们愿意前来报效我的话,我也会热情地招待你们。“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这一句则展现了诗人的仁义之心,一方面是告知他们不必担心自己有了新的人才就不再重用他们,另一方面是告诉那些尚未投靠自己的人才,自己心存仁义,会记得每一位贤才。在诗歌的最后,曹操以“乌鹊”来比喻人才,从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慨。人才找不到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需要一位“明主”。这是在暗示自己就是“明主”,那些报效无门的人可以前来投靠他。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曹操对贤才的渴望。

二、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典故体会诗人的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难学,主要是因为古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常会引经据典,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强化自己的情感。学生不了解这些典故及典故背后的故事,自然难以理解诗词的内容,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短歌行》中,曹操引用了许多的名句及典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典故来体会诗人的情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郑风·子衿》,原诗是写姑娘思念情人。“青青子衿”是以恋人的衣服代指恋人。对方的服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情。曹操引用这句诗,是为了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这是诸侯王在宴请大臣时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里,曹操引用这句诗,是想要拉近自己与贤才之间的距离,表明自己的心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化用了《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曹操化用其中的句子,是為了表示自己想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韩诗外传》,是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时常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借这一典故,以周公自比,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相关典故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贤才短歌行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五张羊皮
《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解疑答惑
闻鸡起舞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短歌行
典故三则
王贤才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