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途径

2022-05-24 21:05马海鹰郝秀娟赵婷刘健
高教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

马海鹰 郝秀娟 赵婷 刘健

摘  要:对与“亲和力”有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四个途径,一是从人际关系的心理特性入手,在“去权威化”“做受欢迎的人”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二是从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社会性发展规律入手,在“事实+道理”“实践+真理”“规范+道德”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三是从教育目标的选择和设置、教育过程的持续和强化及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扩大入手,在“规划引领发展”“奖励机制”“示范教育”“教育互动”“目标导向”“积极合作”“正向赋能”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四是从物理环境的改造、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在“选择+创设”“挖掘+培育”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56-0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affinity", and puts forward four ways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it starts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kes efforts on "de-authorizing" and "being popular"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econdly, it starts with the law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the law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works hard on "fact + truth", "practice + truth" and "norm + morality"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irdly,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selection and sett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ontin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s, and work hard on "planning and leading develop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demonstr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teraction", "goal-oriented", "positive cooperation" and "positive empowerment"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Fourthly,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haping of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work hard on "selection + creation" and "excavation +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aff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亲和力”一词通常代表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使人愿意接近、结合的关系特性。与此同时,亲和力又属于主观感受、心理特性的范畴,因此我们又不得不从人的心理层面去探求:具有丰富、复杂的内在感受的人在其互动过程中的偏好和运行规律。当我们掌握了这种心理规律之后,我们就能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在人的心理关系上搭建起亲和的教育关系,形成亲和的人际气氛,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亲和的、指向内心的力量。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一个让人愿意亲近、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源。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通常以一种高高在上、可敬而不可亲的“权威”形象存在。相关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对待权威的第一反应多半处于盲目跟从和盲目反对的两极,无论是哪个极端,都有失亲和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人际关系的心理特性入手,在“去权威化”“做受欢迎的人”上下功夫。首先必须放下权威这种影响亲和力的身段,主动改变姿态,成为具有亲和力、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受欢迎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熟悉与邻近。二者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实施者——授课教师和辅导员恰好分列于倒U型曲线的两侧,因此,授课教师应在“平易近人”上下功夫,主动走近学生、深入学生;辅导員则应在“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两个职业身份中的“人生导师”上下功夫,与学生保持能产生“美感”的距离。

(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在价值观、信念和人格特征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要在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也不可为了做到亲和而一味地讨好学生。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和而不同”的方式,在尊重、接纳大学生的过程中营造友好的关系氛围。

(3)互补性。是指当双方在需求、身份角色和人格特质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时,彼此之间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只要我们在每个教育时刻都能精确捕捉到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如“万有引力”那样自然地拉近师生心灵距离。

(4)才能。才能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通常有两个——吸引力和比较压力。实验表明,有才能的人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常会促进人际关系;但如果双方能力差距较大或一方过于完美就会让另一方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使人从心理上有意疏远和回避。在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教师在此专业领域的才能要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的这种“全能”形象势必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两者的亲密度。为此,我们要借助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来避免“才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即在师生活动中,教师“主动”地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也是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从而消除比较压力,增进关系。

(5)人格品质。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和可信是最受人喜爱的六个人格品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一项关于“最受欢迎的老师”调查也验证了这六项是一个受欢迎教师必备的品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修身”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增加人格魅力,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老师,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受欢迎的教育。

(6)外在特征。言谈、举止等外在因素也会影响人际吸引。尤其是对于时时处处需要以身示范的教师来讲,其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可能会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照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注重个人形象,加强师德修养,严守教学纪律,规范行为言论,让自己真正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教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感召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动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理论性、高思想性强,并且有些内容属于“形而上”的内容,与大学里的一般课程相比,无法直接、立即显现出其实用性,导致一些学生们因为畏难情绪对之望而却步,一些学生因功利思想对之应付敷衍。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寻找突破。

(一)从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入手

研究者帕瑞发现,在大学阶段,个体思维要经历二元论、相对性和约定性三个阶段,使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思维成分逐渐增多。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具有辩证思维能力,但还处于不完善、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时比较理性,有时又比较偏激,并且极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摇摆动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就要在“事实+道理”上下功夫,先用温暖的、积极的、正向的及有说服力的事实在大学生的心中铺上厚厚的、柔软的土壤,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所进行的内容上来,再用层层深入的、逻辑清晰的和简单明了的道理将事实升华为理论。

(二)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入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现,在青年期,个体通过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来实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这一个性发展任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检验、树立及再检验的反复循环过程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自身充满矛盾且多变,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又兼具较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在这种个性发展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在“实践+真理”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掌握“学思践悟”的学习方法。首先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现状的实践内容进行导入和铺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知行合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真理的主观欲望。此时,恰是我们引入、介绍和诠释真理的最佳时期。越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越是具体化的真理越具有亲和性,特别是当我们能借助实践对真理的内涵以及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等问题剖析清楚之后,学生就会掌握从实践中提炼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一学习方法。

(三)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规律入手

大学阶段是个体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社会性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但最终达到最高发展水平的个体并不多。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受既往成长环境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在“规范+道德”上下功夫,按照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循序渐进、阶梯式地投放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达到基本的社会性发展目标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最终达到高层次的发展。首先,要按照社会规范的产生、发展、目的、作用再到内容这一顺序进行内容投放,以使得学生从心理上能够感受到社会规范是用来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而不是一种强权的控制和束缚,从而能够从内心深处主动去维护和遵从社会规范。然后,再将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进行思想道德相关内容的投放,以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中个体,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亲和力主要是指教育方法要具有良好的随动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能与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向同向同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加动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落后,对于时刻求新求变、不断成长发展、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来讲显得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这导致了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剥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需要在学生内心上施加影响的教育,而我们目前的有些教育方法过于“形式化”,缺乏必要的存在感,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剥离。为此,我们要提高思想教育方法的亲和力就要改变这两种剥离状态,在精确分析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的发展脉络、需求层次,行为节律相契合,从始至终与大学生的成长合拍和韵。

(一)从教育目标的选择和设置入手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全部潜能。其实则不然,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表明,过高的目标不但不会促进人的学习行为,反而会造成“习得性无助”,使人畏难不前。因此,具有亲和力的教育绝不是“拔苗助长”式的、远远脱离实际的教育,它应该有一个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动机的最优目标,因为学习动机才是产生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那些“踮起脚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即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是最能激发人潜能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选择和设置上,应坚持实事求是、以学生为本,在“规划引领发展”上下功夫。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的努力程度可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然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按照高低、难易等进行排序分类;最后,再将两者进行一一匹配,以此来实现整体上优化设置。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处于正态分布曲线两极的学生单独制定教育目标,以实现最大范围的亲和性。

(二)从教育过程的持续和强化入手

心理学上,关于教育与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三个主要的流派:

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学习理论,它强调通过奖励和表扬等正强化对受教育者学习上的正向行为进行刺激,以增加这些行为发生的频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奖励机制”上下功夫,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实时追踪学生的行为特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和希望的行為时,特别是他们开始一种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行为时,在行为的每一步都要尽快识别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同时告知学生我们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以使得学生能从将这种外强化转化为内强化,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自我塑造的行为。

2.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它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即通过对榜样、模范的观察和模仿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示范教育”上下功夫,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的示范引领,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选取生动有趣的、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示范素材让学生观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教育者对示范行为演示,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接下来,学生会在生活情境中重复呈现示范行为,教师对这些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激励;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效率进行总结、评价。那么,经过这样一个四阶段的循环之后,学生的良好行为就巩固下来了。

3. 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体验、合作和发现等主动行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即通过对关联信息的主动探索,完成经验的获得和知识的吸收,以实现重新建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互动”上下功夫,通过提供足够的学习架构,创设充分的体验式教学环境,启发、鼓励学生带着目的,主动探索,引导相互协作、互相启发,逐渐地扩大、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

(三)从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扩大入手

在此方面,后现代心理学流派的焦点解决技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1. 聚焦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技术有别于传统的聚焦问题理念,它将目光聚焦在问题的解决之道上,这一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适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目标导向”上下功夫,通过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弱化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引导其朝积极的、正向的目标前进。

2. 聚焦正能量

焦点解决技术秉持“行为个体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所有能力和能量及他们是自己的专家”等观点,并提供了一些促使其发生的有效技术。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积极合作”上下功夫,通过敏锐地发现学生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进步,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何而发生”“怎样才能持续和扩大积极行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哪些”等问题,让正能量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

3. 注重自我赋能

焦点解决技术认为教师只应是学生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工作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独立成长,这也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正向赋能”上下功夫,即通过“身后一步指导”“及时地赞扬”等工作,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归功于学生自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挑战未来的勇气,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不断通过自我赋能实现持续、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的途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亲和力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友好”,即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有较好的承载性和容纳度,与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协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目标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行为导向等功能较强,这些功能的真正实现都需要对大学生一些原有的内外在成长体系进行“整形”、对一些以习为常的惯性思想行为进行“矫正”,由此可能导致学生们出现一些抗拒和抵触情绪。为此,我们必须掌握环境育人的方法和手段,营造“友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氛围营造、气氛烘托来“柔化”教育环境与人之间的作用过程。

(一)从物理环境的改造入手

心理学家Harlow通过“机械母猴和绒布母猴”实验表明,物理环境对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物理和机械功能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催化人内在的、更高级的情感的产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教育教学场地、教具等除具备和发挥着其本应具有的、显而易见的使用功能和作用外,同时也发挥着附加的、深层次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要在“选择+创设”上下功夫,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场所和教具,使他们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再者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特殊的物理场所和教具,拓展其附加功能,使其能成為教育教学手段的一部分,发挥出育人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正规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从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

人文环境包含人所处的社会系统中内外的信仰、观念、认知和态度等无形变量及其组成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秉持和认同一定的信仰、观念、认知和态度等,达到进入某种社会体系的目的。即人文环境是人本身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且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学校和学生原本就有的这种内外在环境,而是另起炉灶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疑惑、迷茫和障碍。因此,我们要在“挖掘+培育”上下功夫,首先要分析社会和学校原有的人文环境,从中梳理出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思想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方案,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再者要培育新的人文环境去接续和提高大学生原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符合时代精神,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度。

总之,亲和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因此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寻找解决途径,同时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中,把握并遵循学生的心理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亲和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秦晓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29-32.

[2]王虹茜.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法制博览,2017(15):295+294.

[3]雷尊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特性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4-7.

[4]贺姊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5]蒋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
意趣缤纷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