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思政教育

2022-05-24 01:32姚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微文化新冠疫情思想政治教育

姚远

[摘 要]新冠疫情的流行导致高校线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基于微文化构建创新的线上思政教育模式,做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新冠疫情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要认识到微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创建以微博微信微课为载体的线上思政教育渠道,探索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的舆论处置机制,借助微数据、微信息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新冠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26-03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坚定政治信仰、人生信仰,树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高校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利用现代工具,结合微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开展针对性思政教育,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基于微文化构建创新的思政教学模式,做好价值观和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重大。当前阶段,为防止新冠疫情向校园扩散,教育部部署了各项校园防疫工作,线上教学成为高校在新冠肺炎病毒流行期间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大学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也出现了各种情绪、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承受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出现紧张、焦虑等多种负面情绪。因此高校应当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积极探究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路径。

本次研究结合文献法和调查法,通过整合梳理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的心理、情感问题,结合微文化的功能特征,提出微观、人文、情感化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为后期的大学生思政微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以指导高校微平台在线思政教学模式的创建。

一、新冠疫情流行期间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自新冠疫情流行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努力攻克疫情难关,体现了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国人民更有凝聚力。但是疫情防控期间,也出现了各种网络谣言,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增加舆情防控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容易被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容易受到谣言误导,陷入不良思想的误区,产生政治信仰动摇的风险。因此,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梳理新冠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构建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处在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特殊人生阶段,但是由于欠缺足够的人生经验,容易受到社会外界思想的诱导。因此通过本次新冠疫情防控,高校应当意识到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积极宣传国家全面、科学、人性化的防控措施,让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坚定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制,并培养大学生理性成熟的爱国精神,让大学生成为国家疫情防控的有效主体,坚定支持国家防控工作。[1]

(二)加强自信教育

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是全国联动防控,全民参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形成的最严格、最全面的防控措施,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属性和民主属性。将我国特色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党和国家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追求,从而增强意识形态、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自信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三)强化生命教育

新冠疫情的冲击性也让全国人民更加意识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出生命意识教育,将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社会公共事业等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自己的力量。

(四)构建线上思政教育新渠道

一方面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摸索适合线上教学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等级的社会事件发布正面宣传模块,发布辟谣信息,以此构建社会事件舆情防控体系,引导大学生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念追求。[2]其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线上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契合线上教学的部分,并把握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 、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突出线上育人机制,强化线上思政要素。

二、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微文化的主要特点在于“微”字,主要表现形式有微博、微信、微课、微电影等。由于微文化的载体强调短暂、精简,因此碎片化是微文化的核心内涵,这就决定了微文化的主题特色是生活性、个体性的。同时微文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因此其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尤其是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

(一)即时性和覆盖性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文化,其首要特点在于信息数据的即时性和覆盖性,借助于网络而兴盛的微平台、微文化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节点和源头,平等自由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網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微文化的身影,文化也不存在主流、边缘区分,这种依托于社会个体的文化传播现象使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声音的主体,并推动某种文化广泛传播。

(二)生动性和多样性

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都有其特殊发布机制,文字、音视频等的多样化组合促使微文化呈现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艺术审美和影视工艺相结合的特点。微文化本质上而言是诞生于网络媒介中的草根文化,适合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群体接收。微文化没有固定的格式、组织结构限制,也无须宏大的叙事逻辑,立足于感性和微观的微文化更多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和主观反应,因此出现千人千面的多样化特征。[3]

(三)全域性和混杂性

微文化强调的是自由、真实、感性的表达,由此形成去标准化的价值评判体系,即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借助微平台的优势,微文化几乎实现全民覆盖,全域传播。传播媒介、传播形式和多种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传统的文化传播概念,由此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缺乏明确标准的特征。由于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微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混杂性特征。

(四)民粹化和去主流化

微文化所代表的关注个人、关注个体力量的价值观和思维取向,是以主体性、民主性为核心要义的精神现象,微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反对宏观化、主题化,倡导回归生活,体现感性。因此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粹化特征,关注民生现实,感受和反应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表达内容上都强调“接地气”。

三、基于微文化视域,探索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舆论阵地微文化和舆情处置机制融合

基于微文化视域,新冠疫情期间的负面信息信息传播有以下特点:其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谣言易感染性强。大学生在微文化平台有自主发言渠道和传播权利,微信、微博等的交互性和聚集性较强,微视频更容易浏览、观看和下载。因此微平台微文化推动信息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强。谣言一般具有标签化、碎片式的特征,极易形成标签式解读,加之大学生的盲目从众和好奇心强,使他们极易成为冲动解读、标签式解读的主体,因此也容易成为谣言的易感群体。[4]其二是舆情冲击下信息解读缺乏判断性和理性。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社会管理参与观念,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深入地融入社会,他们的思维、价值态度还处在塑造阶段,部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弱,性格冲动,对于网络信息未加分析就将其发布在微平台上。[5]本次新冠疫情信息的社会关注度较高,造成网络平台上多种信息鱼龙混杂,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缔造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本次新冠疫情流行中的舆论引导为案例,将微文化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课开展思政教育,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中的舆情动态,建立相对应的舆情处置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谣言粉碎机制,提高谣言反应和应对能力。

高校的舆情引导和处置机制应当是多主体参与的,在学校党委、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学校各单位、各管理机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的工作机制,以预防、处理为核心推动多部门联动、应对,并组建舆情收集、判断、引导和处理中心。

第一层:舆情收集机制,由学校基层党组织、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网络部门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及时收集、整合微平台中的舆论信息,并将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信息和言论。

第二层:党委、思政教育组织管理部门、思政教育负责人、团委等,形成统战部门,对代表性、倾向性信息的传染、传播、引导功能进行分析,判断舆论信息的负面效应,对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冲击性,核定舆论信息的风险等级。

第三层,由学校宣传部、思政教师、辅导员、院系党组织等形成宣传机制,对负面信息开展针对性的辨析、辟谣,通过微平台在负面信息全面扩散之前把握主流价值观话语权主阵地,将负面舆论、谣言、煽动性言论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四层,舆论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在微平台上的网络素养、信息素养和分辨能力。以本次新冠肺炎为例,高校可以借助微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把和新冠疫情流行相关的新闻事件整合起来,开展线上教学或平台教学,提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筛选能力。

(二)用好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的思政线上教育平台

微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用性,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积极利用微文化实用性强的特点,创建多渠道的思政线上教育平台。[6]其一,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建立公众账号和官方账号,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公众平台可以开设多种模块,如,党政信息的宣传模块,传播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的舆论模块,宣传高校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块等。其二,借助微博、微信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消化和应用理论知识有重要作用,也能激发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更可以引导大学生开展新冠疫情防控主题活动,可以将大学生凝聚起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新冠疫情知识竞答等活动,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新冠疫情流行的了解,避免被虚假舆论诱导。

(三)构建需求导向机制,契合微文化特点了解大学生价值诉求

微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契合微文化特点,引导思政教育生活化、感性化,避免思政教育披上高大化、宏观化的外衣,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微观化价值诉求,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做好价值宣传和舆论引领。[7]

一方面,思政教育要着眼于生活,立足于现实,避免大而空的理论说教,通过微文化视域中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细小的、微观的社会事件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实现润物无声,入耳、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顺应微文化的交互特征,注重诉求回应。基于微文化的网络沟通尤其要强调平等、互动和民主,避免单向的价值输出和文化影响,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权利诉求、价值诉求和文化诉求,让大学生敢于发声,敢于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舆论引导、网络监管。

(四)加强审美、道德教育的融合,防止微文化的过于娱乐化倾向

微文化理念下的思政教育要遵循微观、个性和自由特征,要借助情感化表达方式创新思政教学的新路径,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和微文化、微平台的创新优势融合起来,做到美育、德育和智育三位一体。

同时高校微文化也呈现出泛娱乐化特征,鱼龙混杂的微文化环境促使娱乐、时尚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生动、感性的文化表达形式形成对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消解。新冠疫情期间的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扬大学生有激情、崇尚民主、有个性的思维特征,一方面实现校园微文化的去娱乐化,另一方面利用微文化的感性、民粹特征推动美育和德育。[8]

总之,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新冠疫情舆论处理的实效性,是新冠疫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强信息监管和舆论控制,可以利用微文化平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爱国、自信、意识形态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促使他们自发地主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冠疫情流行防控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0(4):43-48,12.

[2]郭嘉宝.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3]潘建涛.微文化推进大学生正能量氛围营造探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7.

[4]李艳,李玥.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23-27.

[5]张景萍.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6]侯坤.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55-58.

[7]邱水平.以高质量在线教育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J].人民论坛,2020(8):6-8.

[8]梁巍.“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68-72.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微文化新冠疫情思想政治教育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