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的艺术性

2022-05-24 12:05张家敏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釉上彩粉彩珐琅

张家敏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403)

1 引言

釉上彩,是陶瓷加彩装饰的一种,又称之为“炉彩”。它是我国陶瓷艺术一个重要的装饰门类,从材料和技法等方面对陶瓷绘画进行了新的创新,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历代以来,艺术工作者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釉上彩绘通常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上绘画,再入窑进行二次烧成,能起到再次加固画面中彩料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鲜艳层次丰富的图案。清代的陶瓷釉上绘画装饰,在继承了明代的彩绘装饰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创新,不管是从工艺、装饰技法或题材等,都较前者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创新,使得画面内容更赋有生活化且具艺术性,色料的颜色变化也更为鲜艳动人。清代陶瓷釉上装饰种类除了有沿承明代传统的装饰技法而发展的彩绘品种,还有清代自己发展起来的独树一帜的釉上彩绘工艺,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的瓷器主要有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等。

2 清代陶瓷釉上彩绘装饰的艺术性

清代陶瓷釉上彩绘装饰是表现华美富丽的艺术,熔铸了清代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趣味,体现在其绘画彩瓷的各个方面。下面分别从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的种类,装饰风格以及内容题材等加以浅述。

五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陶瓷釉上彩瓷品种,它是继承明代五彩传统技法,进而又发展的品种,它比明代的五彩多了深浅浓淡的层次,在制作工艺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如釉上蓝彩和釉上黑彩。清代不仅有了釉上黑彩和釉上蓝彩,还能极为巧妙的使用釉上金彩,釉上黑彩、釉上蓝彩以及釉上金彩的使用,极大程度上简化了陶瓷釉上彩绘的绘画制作过程,丰富了颜色种类,进一步地丰富了陶瓷装饰图案的表现张力,这也是清代五彩瓷器的数量较前代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粉彩始于康熙时期,但到雍正时期才达到发展的巅峰,成为雍正时期获得最具突出成就的陶瓷釉上彩绘装饰品种。粉彩是在康熙时期制作传统五彩的基础上,加上西方传入的原料和技法创新出来的,由于烧制的温度比五彩较为低一点,因此成品比五彩显得更为娇艳欲滴,十分淡雅,所以才有了“软彩”之称,与陶瓷釉上五彩的“硬彩”为之对应。“粉彩有温润匀静的美,五彩则有清新透彻的美。前者调和,后者挺拔,故有软硬之别。[1]”例如雍正御瓷福寿双全图(图1),外壁绘有五桃,桃实不带明显的轮廓线条,细细看来树枝还绘有点缀的嫩绿叶,颜色鲜艳温润,画面显得十分匀净柔美。

图1 雍正时期 《福寿双全图》

珐琅彩的始制年代也是清代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为极盛,它是专门为宫廷生产所用的一种釉上彩绘瓷。“珐琅彩始制年代是康熙,最早是用进口原料,所以也称‘洋瓷’。至雍正时期,用料已能自己烧制。”[2]当时西风渐进,技法主要源自于西方,注重对画面立体感的塑造,早期的原料也由西方进口,随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对于珐琅彩的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新的发展。珐琅彩用料颜色透亮,且有厚度,花纹有轻微的堆积感,装饰手法极其精细,有华贵富丽的风格。黄地珐琅彩牡丹碗便是康熙时期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图2)。

图2 《黄地珐琅彩牡丹碗》

该碗口径7.8厘米,足径6厘米,高7.8厘米,碗内为白釉,外为黄彩为地,于黄彩之上用粉色、天蓝色、绿色、藕荷色等色彩绘制牡丹以及缠枝花纹。足为白釉,碗底用双方框四字楷书堆料款“康熙御制”。黄地珐琅彩牡丹碗造型极其优美,胎质洁白,外侧使用了明亮的黄色做底,彩绘色彩浓丽鲜亮。没骨法绘制的牡丹,把各种姿态的牡丹表现地淋漓尽致,犹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气韵生动跃于黄地珐琅彩牡丹碗之上,给人以华丽、典雅之感。

在装饰风格上,清代的陶瓷釉上彩绘装饰的彩绘风格通常都较为华美精细,且画面以绘画式的装饰为主,富有装饰性。例如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图3),瓶身整体采用珊瑚红做的,碧桃、翠竹、小鸟、蜜蜂布局得体,笔绘工艺精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整体的风格呈现显得十分雅致,装饰画法极为精细巧妙,追求华美富丽,颇具宫廷气。

图5 清雍正《过枝桃树纹盘》

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的内容题材同样体现着陶瓷釉上彩绘装饰的艺术性,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题材是艺术性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着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也是汇聚了我国古代陶瓷工匠智慧的结晶。例如花鸟、山水、戏曲故事、祈福祝寿、耕织图等等,有的蕴含了增福增寿等的吉祥寓意,如器物上绘有红色的蝙蝠或者五只蝙蝠寓意着洪福;有的则是在器物上书写整篇文章,以康熙时期居多。粉彩的装饰花纹通常以花鸟为主,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莲花、桃花等装饰纹样。乾隆时期还流行“锦上添花”的纹样,即以牡丹花为中心,四周辐射其他花朵纹样。如清雍正时期的粉彩过枝桃树纹盘(图4),共结有九枚桃实,六枚在盘内,三枚在盘外。树枝旁边飞舞数只红色蝙蝠。其树桃花盛开,果实累累,蜿蜒的树枝,令人垂涎的桃实,娇嫩的绿叶,画面显得尤为喜庆吉祥。

图4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粉彩温润匀净,五彩清新透彻,珐琅彩富丽繁密,三种釉上装饰绘画种类各具特色。在装饰技巧上,多采用写实的手法,纹饰追求工整,十分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和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装饰内容题材在继承传统之外,还面向生活,从自然界、市井生活中汲取灵感,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繁缛富丽的原因

清代陶瓷釉上彩装饰继承了明代传统的装饰工艺特点,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比前者更为精巧繁缛。由于清代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中外艺术文化交流逐渐频繁,制瓷工匠的工艺水平远远超出前代,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如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五彩,就是继承了明代五彩的传统技法发展而来的,多用单线平涂,色彩较前朝更为浓艳。而当时西风渐近,随着西洋原料以及技术的引进,不论在生产技术或是在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如珐琅彩的原料最早的来源是依靠进口,至雍正时期,所用的绘画彩料可以自己开始烧制。清代的制瓷门类更加完善化,其品种至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清政府统治初期,为了巩固其长期稳固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的政治,清代的陶瓷成就也十分卓越,使得清初的陶瓷釉上绘画装饰工艺制作技术高超,装饰上呈现出繁缛富丽的景象。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了当时的制陶中心景德镇的实况:“景德镇袤沿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由于陶瓷釉上装饰瓷器大部分是以欣赏为主要功能的,制作上又复杂精细,所以一开始这是为贵族统治者阶级服务,加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王对艺术都非常感兴趣,爱好陶瓷。尤其是乾隆,对陶瓷达到一种狂热的喜爱,尊贵的地位让他能够拥有最高技术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等,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加之督陶官的管理,使得陶瓷釉上装饰品种大多呈现出宫廷气息。如清代珐琅彩,基本上是康雍乾时期稍早的御用釉上彩器物,为古代瓷器品种中品格最高的一种。珐琅彩产量不是很高,是因为只有少量用于赏赐,所以非常的名贵。据乾隆十八年十一月造办出珐琅做档案记载:白瓷盘一件,白瓷暗龙盘一件,传旨着交珐琅处烧珐琅……(造字34442号),这说明那些精美的珐琅彩瓷几乎是清代朝廷的垄断品。珐琅彩瓷需要在精致的高白瓷上进行细致的绘画,一般是在景德镇烧成好成批的优质白瓷器,再运回北京,在宫廷的造办处绘图案和烘烤。所以清代釉上绘画所表现的富丽繁密,细致精巧的面貌,其原因在于它的产生主要为贵族阶级所服务。

清代陶瓷釉上装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传统制瓷历史的影响,陶瓷釉上装饰的三种基本类型均以绘画式的花鸟、人物、山水为主导,这源自于受到上层贵族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使得工匠们不得不追求繁缛华丽的装饰来迎合上层的喜好。但画面过于规矩和严谨,就显得略为呆板,没有灵气。而民窑不受等级的约束,其作品自由洒脱,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能反映时代和个人的思想追求,绘画图案常常行笔简洁潇洒,灵活自如,题材丰富。

4 结语

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继承了明代绘画式装饰,在工艺、表现技法、题材及材料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其艺术表现出繁缛、精巧、富丽华贵的风格特征。从整体上看,清代陶瓷釉上绘画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就粉彩的表现手法来说,添加了一部分西洋配方原料,这种新的表现手法让人赞赏。但是后期陶瓷绘画装饰逐渐走向了烦琐堆砌,显得格调不高。同时,生产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促使了清代陶瓷釉上绘画装饰的进步,将材料充分地发挥了其性能。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民间和宫廷工艺两个不同的服务体系,绘画风格及服务对象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风格的陶瓷艺术作品。我们应该一份而二的对待,用二分法正确的分析,让技术为我所用,从而让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注入更多个人风格和思想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釉上彩粉彩珐琅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珐琅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王延天作品精选
汪 洲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珐琅器之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