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价值追寻与设计策略

2022-05-25 16:56段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计算机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跨领域解决行业问题,实现行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广泛的社会需求,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学设计也从理论操作向实践体验迈进,以此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探索未来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信息化

互联网科技向移动化和智能化普及,进一步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内涵发展与外延革新,因此培养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按照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要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固化的课堂模式,树立全新的价值目标,教师在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课程改革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设计多元化的学习实践空间,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困境

面对当前多元多维的信息科技环境,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僵化,无法摆脱与实践应用脱钩的困境,不能满足衔接高中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理念与科技发展不适应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核心,更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如果教材的水平与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程度及规律不匹配,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将不适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新时代信息化与诸多领域深度融合,融媒体技术、VR技术、AI技术等层出不穷,知识的获取与处理不再简单依靠互联网和软件平台进行操作,而是向沉浸式、人工智能化迈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缺少了课堂上的兴趣体验、科学实验、技术检验过程,学生的创新性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无法了解到当前最前沿的技术概念和科技思维,甚至有时候传统知识的内容落后于学生本身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教科书无法解释的问题时束手无策,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夯实基础、培育素养、打开眼界、挖掘思维的重要阶段,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特长、拓展能力,显然。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很难满足这样的新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一致

初中阶段课程体系较为复杂、知识结构趋于深化,这就导致了较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原理和知识为主、操作练习为辅,压缩了学生实践体验与交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仅在课后花费一点精力完成操作练习。

当前,其他学科都在逐渐向信息化模式迈进,利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深度辅助教育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课后拓展提升多元协同,已经构成了信息化的教育生态模式,但是与信息科技高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却似乎没有完全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部分学校仍然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集中式教学与计算机实验室实践相结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内容无法与时俱进,教学过程僵化乏味,学生没有在带有信息化辅助的课堂空间环境参与学习,教师没有做到利用网络智能科技参与指导教学,课上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渠道,课后缺少了学生交流协作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整体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开放、交互、共享、合作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学生很难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更无法有效挖掘其创新思维,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

(三)教学条件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

一是信息技术教辅材料水平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的是校本教辅材料,内容没有跟上新时代学生发展特点和思维特征,此外一些教学文本资料内容相对滞后,也使得在初中阶段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接触不到更新更前沿的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信息素养。

二是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薄弱。要想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教师的个人知识积累和教学水平至关重要,许多学校无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精通专业知识和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师,一些初中学校甚至会安排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这对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指导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教学硬件环境相对落后。当前信息技术飛速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环境要跟上新时代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部分学校计算机的配置相对落后,较难满足课堂教学和拓展练习需求。在一些薄弱学校,生机比例达不到标准,也做不到搭建具有虚拟视觉和人工智能教学体验的教学环境,学生感受不到新生信息技术科技的魅力,这也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发展相对滞后。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价值追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来解决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探索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一)发展学生学习探索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起点都源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民化信息素养、提高社会整体科技文化水平,这就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同时,让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对信息技术有较大兴趣。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通往中考的繁重学业过程中,信息技术并不是主要学科,如何完成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任务,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配置,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专业化学习与研究提供源动力,进而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深造。

(二)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深度融合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需要接触的不只有各类学科知识,还有生活中繁杂的正负面信息以及各类网络平台内容,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社会的认知态度与处理方式。因此,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因为信息学科核心素养缺少显性的量化指标,就忽视了对学生基础信息观念的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一方面,学生在新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可以深化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信息获取与应用的原理,可以做到正确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

(三)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类的课程,所追寻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原理,掌握获取网络信息、制作多媒体信息,处理数据信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综合问题的实践能力等,主要是在小学以兴趣培养为主的基础上,进入“双衔接”的能力培养轨道,既要做好巩固基础的教学,又要找寻学生的特点特长,做好学生能力延伸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可以贯穿于初中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直接的益处在于增强了学生媒介软件操作和网络使用技能水平,为其他学科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资源和生活资源的范围。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科技更迭速度飞快,很大程度在于信息技术始终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在此基础上对有条件的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上思考得更加深远,要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塑造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方向上迈进。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意义在于开启学生挑战自我、创造思考的阀门,埋下未来为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培育人才的种子;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意义在于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为未来形成全民学习型社会和提升群众科技文化水平打下能力基础。

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开展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在于课堂上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实操指导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理论与实操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引入新理念、新知识改善教学效果。

一是构建内容新颖的学科课程。学校可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引入前沿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设置符合初中阶段的网络融媒体编辑、多媒体技术开发、机器人开发、图形汉语编程、信息安全维护、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技术体验等课程,以新颖的理论图文更新陈旧的知识读本,以多维多元的课堂探索代替枯燥乏味的说教讲解。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主体,以启发互动、科学准确、联系实际、由浅入深、讲练结合、评价跟踪为教学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操作水平,以生动的体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讲解信息安全维护时,教师可以拷贝真正的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从接触病毒、受病毒侵害、杀除病毒的过程,学会识别信息安全、保护信息数据、恢复信息数据。

三是强化课堂练习设计。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的特色,教师要找寻贴近练习兴趣的操作实验,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讲授“计算机中的文件”这节课,教师可以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个组装游戏的练习,学生要把不同文件夹中的文件复制或移动到同一文件夹才能触发游戏的开关,因此为了尽快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学生就必须学会文件的复制、移动和程序的启动等操作,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率。

四是营造智能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将新兴的智能科技设备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和体验生活中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使学生切身懂得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比如让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预约博物馆的门票、打卡在线学习情况,通过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设备体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利用3D扫描打印设备制作历史古迹模型、地理地标模型等。

(二)设置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深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解决其知识学习中的盲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协作互助精神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第一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在学习Excel表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班级的成绩表,求出班级平均分、总分、最高分、最低分和排名等,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函数公式、上机练习,激发实践兴趣,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知识点考核、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之处,促进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据分析思维,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种是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班级项目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班级网页站点的制作,或者是小游戏程序的开发,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包括项目的总体设计、美工样式、代码编辑、项目讲解演说等,对开发成果可以进行公开演示和虚拟招标,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荣誉感,培养正确的信息素养。对于两种类型任务的设置,教师要保证两个原则,一是任务的科学性,任务设置要适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二是任务的准确性,任务设置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紧扣教学知识点。

(三)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主要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信息技术需要完成信息运算、设计、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会起到助推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主学习目标,包括课堂目标和课后目标。以教学网页设计为例,课堂目标设置为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前期的课堂积累,自主设计喜欢的网页样式,教师做随堂指导答疑解惑;课后目标设置为对比互联网上你喜欢的网页,完善课堂上自己的网页设计,再总结哪些是自己的新收获、哪些是自己现阶段无法习得的技术、自己的作品与实际网页有哪些差距等,并将这些认识在下一堂课中体现出来。教师在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时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节奏,盡可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范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渠道

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巩固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科技,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以学校开设机器人编程课程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机器人编程,激发探索智能信息科技的兴趣,在无穷多变的程序设定中,开发创造可以简单服务于学生生活的功能设计;课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竞赛,参加校际交流研讨,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拓展的渠道,组织学生走进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通过调研学习或参与微小项目的研发,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限制,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索意愿。

参考文献:

[1]邵益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1(11).

[2]夏光德.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2016(8).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段楠,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教研员。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多媒体课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深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CB148)。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新课程计算机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