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科学家守望“国之大者”

2022-05-25 12:40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家战略人才

战略科学家是科研工作大军中的“帅才”。2021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事实上,站在科研人才金字塔尖的战略科学家,注定是科研大军中的“关键少数”。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科学家可谓“国之重器”“国之栋梁”。他们心系“国之大者”,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彰显科学家精神,引领科技前沿布局,带动重大领域创新。

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务,加快培育更多“科技帅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科技难关,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上篇:“国之重器”居功至伟

李晓玲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淡泊名利、深藏功名,不常出现在媒体上,不是明星或公众人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奔波在荒漠高原上、山川大河间,坚守在农田里、实验场上……

然而,正是这样一群人,筑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国家面临突破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支撑起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科研攻关项目。他们用数十年潜心研究解决了制约国家发展道路上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以突出的科研成就“追平”西方百年科技发展进程。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战略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致力于从0到1的突破

越是基础的,越具有颠覆性,越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2020年11月1日,在深圳“人才日”的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校长薛其坤发表演讲呼吁,让更多的新生力量把当科学家作为自已的人生梦想,潜心于基础科研,致力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只有短短约10年建校史的南方科技大学,坐落在深圳的西丽大学城内。即使每天再忙,薛其坤都不忘关注团队的实验进展。2018年,薛其坤团队因“量子反常雷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唯一的一等奖,这项重大基础物理学成果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为“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在中国,有许多像薛其坤这样始终坚守在实验室一线的科学家。他们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微,又能把握国家战略需求,还善于组织大规模科研攻关。他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战略科学家”,一批既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又带得了队伍的“帅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百废待兴的家底上,在改革开放、奋起直追的跑道上,许多科学家义无反顾地从世界各地回国,从各行各业各领域脱穎而出。比如,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物理力学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钱学森,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立下不可磨灭功勋的李四光,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使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的黄大年……

受他们的感召和引领,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抛下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加入擘画国家振兴发展的重大科学课题研究中;一个又一个攻坚团队集结并坚守在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上。

回望20世纪80年代,各个大国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都把发展高技术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花费巨额投资,组织人力物力一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欧州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面对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王大珩、王淦昌等战略科学家向国家提出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并促成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出台。

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影响巨大的科研项目中,仍能看到“863计划”的影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就是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开展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美国《连线》杂志称其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在不少科研工作者看来,“863计划”使他们第一次听到“战略科学家”这一名称,也是第一次切实感受到战略科学家这一群体的价值。此后,“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无不体现出党中央的高瞻远嘱和科学家群体的战略眼光。

“争一世之雌雄”

习近平总书记给“战略科学家”下过定义: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

何为战略?战略就是对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迹进行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具有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抗风险性等特征。如果说“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那么“争一世之唯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规划,这就凸显出战略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家的不同。

同样在科研战场上比拼,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更多地在于“战略性”一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树立自已在某一科学领域的权威性身份,在统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破解趋势性、引领性、根本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建立独创性研究体系,带领科研同行一起投身创新,精准指引关键领域突破,引领学科发展新的方向,促进科技应用与相关产业发展并产生显著效益。

钱学森、朱光亚、李四光、王大珩等著名的战略科学家,都是在祖国需要的关键时刻,在国家需要突破钳制封锁的关键节点,在科技创新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领域挺身而出,既能够突破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又能够前膽布局科技创新体系。

战咯科学家往往能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放下学科和专业的门户之见,聚合一切资源,协调指挥全国各地各专业的科学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不断突破难题。

新时代呼唤战略科学家

中国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尤其需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此,要提升战咯科学家在国家科研战略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扩大战略科学家的科研自主权。国家在制定重大科技政策和决策时,迫切需要听取战略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把握战略主动,做好战略谋划,为新时代的中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优势和战略主动权。

中国科研队伍数量庞大,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但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还远远不够,原始创新亟待取得新突破。时代呼唤战略科学家,复杂严峻的形势更凸显“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前,我国还需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同样离不开战略眼光。要從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厚植创新创造创优生态,制定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伟制。

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

驱动力。只有一个又一个战略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奋勇突破,中国的科技实力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才能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向着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下篇:让更多“科技帅才”日出来

萧海川王莹朱涵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略科学家是引领科料技前瞻布局、带动重大领域创新的“关键少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以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战略科学家”“形成战路科学家成长梯队”等目标任务,亦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才工作规划里。加快培育更多“斜技帅才”,关乎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不宜“螺斯壳里做道场”

指引重大科研方向,引领与指导相应学科可待续发展,是战路科学家的价值体现。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现刚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已故著名晶体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这些年,他一直在沿着蒋民华提出的科研方向前进。

1984年获准建立的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建设的几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蒋民华是实验室的创始人。“我们之所以在半导体发光器件、半导体激光器、碳化硅晶体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离不开他20多年前所指引的研究方向。”徐现刚说,“比如碳化硅晶体,就是蒋民华院士2000年左右提出的研究方向。当时大家只知道这种单晶各项指标很优秀,但并不掌握制备它的方法。”

徐现刚说,战略科学家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在他背后要有科研团队和后续梯队,拿出“攻山头”的精神,将战略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战略科学家指方向、出思路、定规划,后续科研团队接力实现理论突破、技术创新和转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主任李殿中,带领团队突破了大型船用曲轴、

三峡水轮机转轮、核电压力容器等大型铸锻件的核心制备技术,支撑骨干企业摆脱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开创了可视化铸造技术、金属构筑成理技术,深入研究了稀土在钢中发挥作用的机理,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钢技术并推广应用,为我国核电、水电、船舶等领域大型铸锻件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殿中认为,战路科学家一定要有宏观思维,不仅要关心自已的学术领域,还要关注国家宏观层面的科技走向。“对国家未来20年、50年的科技走向,要有长远思考,并向国家建言献策,推动修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合的关键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

从教育体系着手,培养战略科学家

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存在人才本身跨学科能力、大兵团作战能力不强,人才激励保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教育特别强调“专业”,其实把专业分得太细,对于培养战略科学家是不利的。

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中“博”与“专”的争论不绝于耳。徐现刚说,对年轻人而言,想成长为战略科学家,在本科、硕士阶段,要学得足够广,在博士乃至科研阶段再把学问越做越专。“多学科素养的底子,不可能等上了博士再来培养。此外,在科研项目立项上,还要为基础性研究、开创性研究提供长期充分的支持。”这是一种导向指引,更能帮助科研人员坐稳“冷板凳”

与此同时,科技驱动型企业培育科学家尤其是战略科学家严重不足。2019年前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势头正盛,阿里、百度等科技企业曾花重金引进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当时,一条题为《阿里引进两位科学家,年薪百万美元》的新闻,引起奥论一片哗然。该消息能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从侧面说明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对使用科学家重视不足。

让“准战略科学家”冒出来

培养战路科学家,需要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做支撑。近年来,我国各项科技指标都取得明显进步,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数量中国排名世界第二。根据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能力排名全球第12位,进步明显。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建议,下一步培养人才,一定要从软环境建设着手,通过中长期人才计划,培养人、用对人、用好人。在大学所有学科中,都应开设以信息科学和生物料学为代表的通识科学教育。“一方面,教授这两个学料门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着重介绍以自然现实为基准、以理性原则演绎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

不同学科门类的前沿领域高度交叉融合,对跨领域学科设置提出了要求。王小凡说,过去十几年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研究得到关注,国内顶尖大学也在进行有益探索,并摸索出了一定的跨学科教育、科研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准战略科学家”冒出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金玉奇则建议,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支持力度,给予项目经费支持,鼓励建立“大兵团”科研组织模式,让人才在“大舞台”“大兵团”中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前瞻性判断力,促使有战略科学家苗头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

摘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

猜你喜欢
科学家战略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假如我是科学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毛遂自荐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