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

2022-05-25 15:36
名家名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观者技法山水画

张 勇

一、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概述

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起步,至隋唐迅速发展,于北宋繁荣兴盛,后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风韵的绘画体系。空间意识随山水画的起步、发展、兴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宗炳首次提出“畅神”一说,形成了山水画基本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给后来的创作者以审美启发。此后,在中国山水画成熟发展的隋唐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将“图真、传神”作为山水画的创作追求,并运用全景构图,创作《匡庐图》,远、中、近景相结合,表现出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山水画在北宋繁荣发展,空间表现也实现了创新,在李唐的《清溪渔隐图》中,创新留白空间表现形式,实现了空间表现从全景向局部的发展,形成新的空间观念,其后的马远、夏圭则实现了极致的边角表现,留白即成为山水画中一项重要的空间表现技法。此后,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山水画创作者在进行画面空间表现中,借助笔墨线条进行空间处理,形成画面视觉空间转换,使作品所呈现的空间画面能表达深远的空间意境。至此,中国山水画形成了成熟、多元的空间表现理念与表现技法体系。

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作品表达讲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画家通过创作作品进行自我表达,以画中景来“表情”。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多是以现实自然空间中的山水风光,通过画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事物感知,进行空间形态的二次转译,实现感性与理性、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流与融合。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念表达中,山水画家往往追求更深层次的“意象”表达,使得画面的视觉空间不拘泥于固定点,使画面呈现超脱于现实,进入“俯仰自得”的境界。如郭熙“身即山川即取之”、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均是画家以独特的空间观念追求作品精神境界的升华。这种山水画空间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魏晋时期,老庄哲学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当时论“道”成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深入渗透进山水画家作品创作的空间观念之中。同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吸纳与融合部分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禅宗的“心性之学”,审视本我、追求超脱的思想与山水画艺术创作相结合。受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具东方哲学风韵的空间观念,对空间意境的追求,成为山水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核心。

突出表达中国山水画空间意境的空间表现技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将其定义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的“三远”论对山水空间进行了时空重组,实现了将不同时空景物进行重叠、遮挡、组合,从而呈现山水画家所想表达的未尽之意。同时,郭熙“三远”论的产生,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山水画画面中的空间,成为山水画家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和手段。

二、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技法及空间意境表达

(一)散点透视技法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山水画历来常见的一种空间表现技法,该技法所追求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力求能表现出无限深远的空间。因此,运用散点透视法,能在山水画中营造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意境。如,通过山水景物的疏密层次和比例关系,同时辅以颜色浓淡变化,表达“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人无目”的境界,营造层层递进的缥缈空间,从而呈现出极强的画面空间感,拉近绘画作品与观者的心灵距离。

在山水画创作中,运用散点透视法的绘画所呈现的空间画面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移步换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多采用长卷画作形式,使画面表达内容更为细致、丰富。因此,在山水画作中,画面的空间表现不会受固定视角所限制,而是使每一部分的画面呈现,都有其自身合理的空间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手法。观者欣赏山水画作,观察画面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感受到画面中的景物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从而使画面呈现处处是焦点的空间表现效果,从不同视角、不同距离观看都是一幅完整作品,从而达到“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移步换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郭熙的《早春图》,其远、中、近景整体表现出移动空间。从画面中直观看去,远近、高低、人景转换均呈现于同一画面中,近景林木山道、中景亭台楼阁、远景云岚雾霭俱收画面之中。郭熙将这种空间表现手法解释为“步步移、面面观”,正是由于运用了这种空间构图法,画作呈现出峰回路转、云烟缭绕的缥缈美感,观者能从《早春图》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动态视觉画面。此外,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也是运用移步换景手法的典型作品,画家通过散点透视法,始终使创作视角处于动态变化中,从而得以呈现恢弘的汴京景象与自然风光,使画面充满节奏的韵律感。

二是辽阔深远。辽阔深远既是一种绘画作品的意境表现追求,同时也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如郭熙的“三远”论,实现“三远”,能使画面呈现意境深远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实现了完美的空间表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运用散点透视技法,很好地表现出画面辽阔深远的视觉空间。在作品画面中,画家将车马、山石、树木、流水等有序地排列在画面之中,对远景之高山、近景之车马人物等均进行了细致且生动的描绘,实现了高远与平远,给人以山川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的冲突美感,利用空间表现手法很好地表现空间意境,使画面空间与意境实现完美的融合。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对郭熙的“三远法”均有运用,以“高远法”呈现远山的突兀雄伟,使观者看至此处会产生不自觉抬头仰望高山的感觉;以“深远法”通过山石树木的细致描绘,呈现山势重叠、景深幽远的感觉,在前山望后山,使观者一眼望去会产生山峦叠嶂、回味无穷之感;以“平远法”突出近景,营造极目远眺的氛围,使画面呈现出缥缈冲融的意境。画家将湖光山色收录于一幅画中,以有限画面挥洒咫尺千里的山河,呈现无限的意境。

(二)虚实留白技法

中国山水画中,虚实留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表现技法,能使画面空间表现更为自由灵活,同时表达无尽的内涵。在山水画中留白,需要对物象布置进行精心取舍,使布白恰到好处,以实现以少胜多、空纳万境的艺术效果。山水画中的空白,并非是真正的空白,可以是山水、天地、雾霭等,与实景相融合,呈现空境美感。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不仅仅是空间表现手段,更重要的是利用空白进行的意境表达。空白为“虚”,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道”的精神。通过布白的方式,达到“笔不周而意周”的境界。山水画画面的留白是与实景相辅相成的,黑为实景、白为虚景,虚实相生、相互转化,以空白的价值强化落笔造景的意义,从而使画面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进而突出山水画的写意性。

虚实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最为突出,例如,南宋画家马远是边角式构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绘画创作中将留白的空间手法应用得炉火纯青。在《寒江独钓图》中,整个画面只描绘了一位身着蓑衣、独钓于寒江之上的老者,画面简洁,十分唯美。除此之外,画面的其他部位全部以布白处理。而这里的空白画面,既能与寒江水面相融合,呈现出江面的苍茫辽阔的意境,同时也可以与画面整体所想要表达的意境相融合,增强画面的悠远、深邃的意境,使观者观之回味无穷,并获得无限的遐想空间。同时,在《踏歌图》中,画家在构图中大胆省去自然物象的细节,充分利用留白的空间表现手法,将远景与近景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淡烟浓雾以虚拟的表达技巧略过,从而更加突出描绘物象的鲜明轮廓,并与画面中营造出的淡薄空气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虚实变幻莫测的感觉。

由此可见,虚实留白在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中的合理运用,能呈现出“画之妙在无笔处”“无画处皆画”的空间效果,形成独特的空间意境表达,使画面充满无限张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审美的空间。反之,如果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没有这种虚实留白的空间表现,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观者的想象力,并且也可能导致画面构图的失衡。因此,虚实留白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空间表现技法,既是画面构图的实际需要,也是画面营造空间意境的重要前提,是使空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完美呈现的有效手段。

(三)笔墨线条技法

笔墨与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笔墨与线条的有机融合,使绘画的画面空间表现呈现出更加非凡的效果。一是笔墨。“墨分五彩”,包括干、湿、浓、淡、焦,此外,留白也算是一种笔墨表现手法,算上留白,用墨即可分成“六彩”。用墨能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通过运用不同墨色的对比,能在画面中形成物象体积的鲜明对比,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

在笔墨与空间表现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元末的画家王蒙。在王蒙的山水画中,具有鲜明的用笔繁密、用墨多变的特点,并且王蒙创造了解索皴,行笔好似解开的绳索,生动、丰富;同时创造了牛毛皴,皴法细密、厚若牛毛,要求笔细且飘动作画,皴法杂而不乱,富有规律。例如在《夏日山居图》中,前景松树树干先以淡墨进行线条勾勒,然后再用浓墨进行提色,而松树上的松针采用浓墨表现,树枝等其他则采用淡墨表现,画面主次分明,松树姿态挺拔而有气势。同时,笔墨勾勒杂树在其中穿梭,使前后空间关系分明。在山石的创作中,主要采用了披麻皴、解索皴,用墨以润、淡为主,山头的阴凹处用淡墨进行晕染,然后再用浓墨干笔皴擦。在该幅画中,用笔繁密,且描绘的物象较多,但是画面呈现出的空间环境却能密而不闷,使观者能感受到明秀灵动的意境。

二是线条。线条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手段,以运笔的轻重疾徐、转折顿挫等变化,描绘出客观物象的曲直方圆、坚硬柔软等,从而在点线的构造中,使笔的变化与形的变化实现一一对应。中国山水画中,线条在空间表现中起着独特的作用。线条本身也是一种“象”,象由气聚而成,因而线条也具有厚度与空间。画家运用线条在纸上驰骋,就好似造物主在造自然万境,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将心中的真山水立于纸上。因此,线条布局要错落有致,将真实山水物象跃然纸上,从而营造真实的山水世界。例如,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采用轻重有致的线条墨色,勾勒出突兀的高山和森然的树林。同时,在山石画面中,画家运用不同线条,皴擦出自然的凹凸之状;山林之间垂落的瀑布、小道上行走的人物骡马,均通过线条的参差,勾勒出真实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在线条的运用中,不需要对物象进行具体刻画,而是通过精心布置与经营,使其呈现出一定的韵律与节奏,使画面的变化丰富起来,空间表现更加多元,带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在朱耷的《山水图轴》中,上部画面用线条勾勒出一面巨大的山石,下部画面则呈现的是布满碎石的山坡与奇形怪状的树木。在创作中,画家通过运用长短、虚实不同的线条,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观者感觉山石好似近在眼前,但是却不能看到其具体的形貌,画面空间的远近,由观者自己体味。

三、结语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悠久,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山水画非常重视空间表现,不同的空间表现呈现出画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视角。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是与画家主观意识融合的重构与再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将画家的思想情感寄托于画作之上,使山水画不仅仅是山水纪实,更是内涵无限的意境之美。对当代山水画创作者来说,加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深刻认识其文化思想内涵,并在实际创作中合理运用空间表现技巧,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突出意境呈现,从而促进当代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创新发展,带领当代中国画不断向前。

猜你喜欢
观者技法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手绘技法表现
端午节观龙舟赛
作品一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秀秀台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