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路

2022-05-26 20:00钱月琴
中小学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主经验教材

钱月琴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秉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要求教学基于学生经验而设计与实施。立足两地不同的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通过问卷星调查将教材中抽象的学生经验具体化,准确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据此调整教材活动,以问题设计激发个体经验的反思、表达、调整、扩展,深化价值体认;以个性化活动创新课后拓展实践,更好地涵育公共参与等能力与素养,实现学生经验与教材知识的价值链接,促进真实学习与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经验;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59-03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出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教材呈现的思维演进路径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相互嵌套,强调“以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并使其能够得以表达、分享、反思、调整与扩展”[1],引领学生的思想认识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价值引导。这要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经验设计与展开,努力实现学生经验与教材知识的价值链接,促进学生经验的生长,才能有效落实价值观教育,实现教材的育人价值。

2021年10月,笔者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周初级中学支教,有机会在太仓本校(浮桥中学)和西周初级中学(简称西周中学)同时教学“参与民主生活”(九年级上册)一课。两地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学校情况等决定了学生经验存在诸多差异,研析两地学生经验,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学习的磨课过程,让我们对基于学生经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如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的现有观点与学科的事实、真理界定了教学。它是一种连续的重构,从儿童的现有经验一直到由我们所谓学科的那些有组织体系的真理所代表的经验。”[2]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落实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思路,必然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开始,重审對学生个体经验的认识和把握。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知晓“我要到哪儿”,其原始经验自然是“我现在哪儿”。相应地,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必然要先明确学生“在哪儿”,即清晰地把握学生经验,进而思考要引领学生“到哪儿”,准确设计学习目标。

“参与民主生活”是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3课“追求民主价值”的第二框,在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新型民主国家基础上,本课重在学会“参与”民主生活,培育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而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与其相关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从普遍性分析,多数初中生有参与班干部选举的经历,但此年龄段的学生还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而缺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直接经验。学生在八年级已学习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缺少实践经验。这构成教材设计的基础学情分析,或说是对学生经验的“抽象化”理解。

然而,具体到周至县和太仓两地课堂上的学生,其实际的民主生活经验究竟如何?围绕本框教材和教学内容,我们对两地学生作了问卷星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初中生普遍缺少主动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民主生活视野较窄,多局限在班级、校内,更缺乏具体规范的做法。同时,两地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通过进一步家访,与学生、学校领导沟通等方式发现,周至县因不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多数住宿在学校,其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的时空比较有限。而太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学生平时参与社区和学校组织志愿者活动较多,加之学校持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等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具备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基于此,我们依据教材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提升公共参素养;激发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意识,行使民主权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尝试用协商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理性、公正、全面、深刻地看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在真实复杂问题中求解能力。依据两地学生经验差异,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引导西周中学学生从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做起,注重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强化“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参与意识,重在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引导浮桥中学学生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规范参与的行为,提升参与的有效性,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民主参与的技能,重在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必须将全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缩减到一条原则,我会说:‘影响学习最重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弄清楚他的已有知识,以此为据展开教学。’”[3]具体化的学习目标为教师展开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指引。我们需要据此进一步调整教材的栏目设计,针对不同的指向调整学习活动,并注重问题设计,从而激发个体经验的反思、表达、调整、扩展,以经验重构促进与深化价值体认。

“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设计了学生小泽举报学校附近非法网吧的事例,引发学生对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思考;进而设计了四个“探究与分享”活动:一是“情境讨论”,通过列举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在“投谁一票”问题上的不同想法,以思辨加强对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认识;二是“思维拓展”,通过“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这一公共话题探究,多维思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和制度保障;三是“行为导向”,借助学生社团组织民主管理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分歧和利益冲突;四是“体验反思”,通过思辨性话题“如何对待网络谣言”,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思考如何增强民主意识。结合问卷星反馈信息和两校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对其进行了取舍和调整:

作为教材每一框的开篇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无疑是“经验导入”型活动设计,意在以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激发学习兴趣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和反思。围绕学习目标,我们基于两地学生经验差异对这一活动及其问题设计作了调整:

太仓所在的东部乡镇大街小巷都有网吧,不少非法网吧经常钻督查之空让未成年人入内。问卷星数据显示,太仓学生没有尝试过去举报,也不知道如何举报。学生对未成人年入内的行为习以为常,并未认识到其危害,更未从自身的权利视角思考这一现象,这才是此环节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因此,立足“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内容,我们增设了问题:若无人举报,可能会有哪些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立足真实生活现象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经验”的反思,通过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利已与利他的矛盾,激发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究与分享”则侧重“思维拓展”“行为导向”型活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维思辨和观点碰撞,提高民主意识和能力。

西周中学所在的西部乡镇街上网吧较少,学生在校时间较多,无暇光顾网吧;他们平时的校外时间除学习外,多数要承担一些田野劳动和家务劳动,“民主生活离我太远”是其习惯性的经验,也是本课核心的成长问题。基于此,我们通过视频,引入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向模拟政协提交《关于加强中小学食堂膳食营养建设的提案》这一典型案例(此提案获2019年度全国最佳中学生模拟提案,并通过全国政协委员递交、转到相关职能部门),替换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大,为什么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实地调研,收集、研究、分析数据,撰写提案?以相似生活状况学生的民主生活实践,打开西周中学学生的民主生活视野,唤起其反思。通过引领学生围绕视频素材提供的提案过程和收获,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提升思想认识,纠正价值偏差,从而感受到参与民主生活并非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探究与分享”则侧重“情境讨论”型活动,以相关素材情境弥补其民主生活的不足,深化其民主生活体验和价值体认。

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是从改变原有经验开始的,精挑細选的他人经验,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它来激活学生的自在经验,为学生的价值辨析搭建支架,努力实现教学逻辑、生活逻辑、学生认知逻辑有机统一。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教材在课文最后设置了“拓展空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选举“校长小助理”方案的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增强民主意识。教材对选举方案的要素、选举程序和小组讨论方式等,都作了明确的提示和指引。此类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延展性、复杂性和创造性,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视野和能力状况对活动作出调整和创新。我们根据两地学生实际,对其课后实践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和指导:

结合浮桥中学德育办有关学生志愿者的具体要求,笔者和学生一起拟定了招聘校长小助理的行动方案,明确了校长小助理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等;通过张榜海报、网络推送等方式,在校园广而告之。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民主生活知识,倾听不同意见、处理意见分歧、解决现实问题,在学会倾听、研析数据、以理服人、推选人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更培养了理性、全面看待问题,面对真实情境、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西周中学,我们在走访学生的家庭中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志向是努力读书,争取到东南部去工作,做第二代有知识的“移民”。这深深刺痛了我们,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由谁来推进,周至家乡建设由谁来担当,这些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摆在每一位教育人和社会面前。如何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显然难以有立竿见影的成效,需要各方的协同育人、久久为功。

由此,我们对“拓展空间”进行了调整设计,带领学生开展“强国有我、建设家乡我在场”的实践探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激励学生梳理家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谱写周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建设美丽家乡。学生可根据其中一个问题,小组合作撰写“促进周至县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担当。初三学生或许从未考虑过如此真实复杂的社会问题,但现实情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父母老了谁来建设家乡?于是,“建设家乡我必在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活动结束后,我们择取优质议案,请校德育办转交政协或人大,期待后续反馈,以此持续激励学生的民主生活参与热情。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要把握际遇的学生存在状态,在课程中学生是抽象的存在,在教材中学生是具体的存在,在教与学中学生则是个性化的、特定的存在。只有让“抽象的、具体的、个性化的、特定的”学生融为一体,汇聚成真实的学生经验,当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真实的生命相遇时,才会生成教材所期待的教与学最佳生态,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与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2]约翰.杜威.经验的重构[M].李业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17(12):59.

[3]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E-b/2021/11)成果。

猜你喜欢
民主经验教材
教材精读
中国式民主
乐淘淘“先进”经验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乐淘淘“先进”经验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