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明故宫遗址公园改造设计研究

2022-05-26 05:11郑鉴智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尺度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部的新旧矛盾冲突愈加激烈,旧的城市景观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设计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绿色公共空间缺失与城市文脉割裂的问题,是当下城市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课题。项目地块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明故宫遗址公园,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对场地周边和场地本身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历史、交通、生态三大方面的改造策略,突出公园历史和亲民的属性,为当下城市市民公园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更新;明故宫遗址公园;尺度;流线缝补;历史重塑;生态耦合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1 研究背景

1.1 概念界定

第一,微更新。微更新,即微小的改造,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西方学者对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和建设进行批判,开始提出以“人的尺度”去衡量和设计城市空间。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微更新在城市空间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城市建设早、城市规划密集的香港最早实行了城市设计上的微更新改造,而后内地许多城市也相继开始了城市微更新改造。城市景观在更新设计中所面对的是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自然与人工的矛盾[1]。

第二,遗址公园。遗址公园是将历史遗址、遗迹归入原本所在的区域,与周边环境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园体系。我国著名的遗址公园包括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遗址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面临着保护、传承、发展、更新等多重矛盾,迫切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

1.2 项目背景

明故宫作为古代明朝首都金陵最早的皇宫,其建筑体量和占地面积超过了北京紫禁城,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受南京的地理环境和古代礼制天象影响,明故宫呈自南向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布局模式,其建筑形制、空间序列和整体布局都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设计蓝本。由于明朝中期皇城的变迁、20世纪的战乱,明故宫仅剩下一些残存的石柱和城门。如今,明故宫公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只剩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故宫的一部分。南京的主干道中山东路将明故宫遗址公园一分为二,南部是以午门为主要历史建筑的午朝门公园,北部是以历史石柱础为景观的明故宫遗址公园。基于政府的规划和现状使用情况,明故宫遗址公园被定义为历史遗址型市民公园,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外来游客。

2 研究调研

在前期调研中,通过mapping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分别从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建筑尺度三个不同视角对明故宫遗址公园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可以从宏观到微观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场地。

在城市尺度下,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步行40分钟范围内,以明故宫遗址公园为中心辐射,东至月牙湖公园,西至西安门遗址公园,南至秦淮河,北至紫金山与玄武湖。从水系、历史、交通、用地性质等方面对城市尺度下的场地进行深入研究。以周边水系为例,总结出以下结论:水环境循环模式发生改变,自然水体流动和河道的贯通被人为阻隔;水系分隔,实际汇水面积缩小,雨污合流,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水系功能发生变化,运输河转变为城市景观河。

在社区尺度下,通过对绿地水系、历史、交通、用地性质等进行研究,发现社区空间范围内存在交通拥堵、人行道挤压、历史遗址线破碎、社区老龄化、排水不畅、业态不均衡等諸多社区问题。其中,片区建筑以老旧小区、高校老校区为主,说明片区有必要实施微更新的设计。

在建筑尺度下,对场地内部的历史遗迹、主题建筑、街景环境和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对使用人群的身份、活动类型、年龄段、出入时间段、出行方式等以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的形式收集整理了数据。得出该场地主要活动人群为中老年人,大部分人是周边社区的居民,由于场地周边为老城区,居住小区的绿化率较低,没有供居民休憩玩耍的居住区绿地,因此明故宫遗址公园成为休憩乘凉的好去处。且通过深入了解场地内部发现,明故宫遗址公园存在多个功能浪费、缺乏活力的闲置地块。根据以上不同维度下对场地的分析,可以得出该公园迫切需要微更新的设计改造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3 设计思路

3.1 设计策略

本项目旨在在南京旧住宅区建立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互动空间,既能满足本地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少数外地旅客的需求,使这座古老的宫殿真正变成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体验的公园。该园区可以将不同的使用者与现代都市化的周边环境相结合,以艺术与人文的形式吸引游人,以园林绿化优化区域的生态,以流线缝合的方式解决道路拥堵问题,以商业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成为以历史互动为特色的多元化休闲娱乐园区。将设计策略分为健康、共享理念的生活线,持续、坚韧的生态线以及纪念与创新的历史线这三条主线,以微更新这一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小规模更新理念为引导,探讨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更新策略[2]。

第一条主线——生活线。对此提出流线缝补策略。首先,在场地距离城市周边3千米的城市尺度范围内打造一个慢行步道环线,设计导视系统和铺装以从视觉上引导人群进入场地;其次,在场地的边界沿线处设置休憩、活动的基础设施,主次出入口增设机动车停放点;最后,改善和优化场地内部现有的功能活动空间,同时增设广场休闲区、儿童活动区、邻里活动区等,从内到外激发场地活力。

第二条主线——生态线。在此阶段,提出生态耦合策略。首先,将场地由内到外的绿地进行重组,规整场地周边的绿地,并丰富绿地的地形来引导水的流向,连通内部水系与周边河道,连接绿地,提升连接度,实现生态多样性;其次,实现雨水可循环,增设屋顶花园、植草沟、渗水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将行道树、绿篱交错隔离,设置硬质到软质的自然过渡;最后,将水绿渗透融入场地,搭建自循环净化系统,植入互动性、科普性的能动装置。

第三条主线——历史线。提出重塑历史的策略。首先,对地块的历史建筑和要素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保留主入口建筑,建立城市历史门户;其次,文化演绎,对明故宫遗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再现,在边界处设立具有历史符号元素的装置,点缀场地内部,连线历史符号元素;最后,活化体验,对遗址建筑的现有空间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参与体验式的活动。

3.2 设计概念

明故宫遗址公园曾是明朝皇宫的中心部分,呈南北纵向对称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东路将其分割为南北两段。本研究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微更新的手段,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历史互动性的城市市民公园,同时连通周边的市政功能空间和生态系统。通过对环境的重新规划、修复,在原有的古城墙、树木、石刻、建筑等古迹得以完整保留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后人所用,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有机结合起来[3]。在设计中,一方面提取明故宫遗址中仅剩的石柱础和午门石梯,经过组合和演变,形成中心节点石刻园和平面意象;另一方面提取传统古人的空间意象,营造出更多丰富的空间环境。

4 设计分析

平面整体设计别致,主要包括主入口、生态停车场、北安门、儿童生态娱乐园、净水池、石柱础纪念园、景观鸟瞰台、理水池、奉天门遗址石刻园、内五龙桥、生态雨水园、休憩空间、午门和生态屋顶花园。

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线、功能分区、生态排水、历史轴线、绿地水系、景观视线等方面。明故宫遗址公园的交通流线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边界慢行步道。内部生态排水在不同的区域发挥着不同的生态治理功能,包括生态渗水沟、砂石渗水沟、植草沟、雨水收集槽和水槽。明故宫遗址公园内部主要由七大功能区块构成,代表场地不同的活动属性功能,分别为遗址文化区(以午门和石柱础遗址为主的微更新景观节点)、生态绿植区、慢行休闲带(结合边界的慢行步道)、林下休憩带、雨水生态园(排水区)、儿童活动区和入口区域。此外还建有历史纪念园,方便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场地内活动。场地内的绿地包括林下绿地、花坛等,丰富了场地的绿色环境。

5 细部设计

设计包含三条主线,分别是历史空间线、生活线和生态线。以下从细部设计中具体描述设计主线。

从五种感官出发,历史空间线侧重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知体验。基于人类感官与空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视觉体验不同的空间:通过俯视和仰视观察整个空间;边界的围合情况决定了空间的大小;时间和空间相互转化,同时发生情感上的变化。利用人的听觉感受不同空间带来的情绪体验: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倒映着周边环境的水景发出的声音使人内心平静,场地内设置的媒体音响让人感受到活力和热情。利用人的触觉感受不同空间:通过触摸石柱础和午门感受历史;在座椅等其他基础设施上刻字,留下历史的痕迹;人伸手触摸内五龙河的水,形成人与历史的互动。每个地区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辈们的传统和心态。利用古代的空间观念,与休闲活动的心理结合,作为一条整体的历史线,而且整体的布局都是从体验视角进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空间的魅力,采用了一些装饰元素(凹凸的建筑意向、石头的地基、明朝物件、城市意象),将这些元素连接在一起,设计出了一条连贯起伏的情感体验线。

空间序列的场景变换包含从北到南直线步行下9个不同心理变换的空间场景。空间体验的顺序如下:一是当人们看到金顶红墙的建筑,会认为这是一个明清历史主题公园的开始;二是当人走在狭窄的空间时,会感到不自在,这是一种累积的沉重情绪;三是人们看到了古老的石柱础,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变成了场地仅剩的遗迹之一,比起高大的宫殿,它们更让人有亲近感;四是穿过一片开敞的广场来到最中心的南大殿,周围早已没有古代的围墙,但这也让它更融入城市天际线之中,在这里,人们的视线最为宽广,甚至可以看见1.5千米以外的紫金山;五是当人们走在光明和向上的道路上,周围人声鼎沸,但自己仿佛“置身事外”,大脑不自觉地放空;六是石刻碑是历史古迹,也成为设计后两个公园无形的分界,一块石碑阻挡了人们远眺的视线,让人忍不住加快步伐去到它的背面;七是经过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人们来到内五龙桥,此时它不再是封建礼制的象征,而是作为人们与水的互动场所,从庄严变得亲切,同时也勾起人们对明历史的思考;八是当人们走到午门这个黑暗和密闭的空间时,情绪正接近顶峰;九是通过午门,眼前一片光明,车来车往熟悉的世界,历史似乎戛然而止。

生活线的设计重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尺度范围内打造3千米的边界慢行步道;二是在边界和沿线植入与设计休憩基础设施;三是丰富公园内部的活动区域功能。生活线的更新与完善使明故宫遗址公园及周边的沿线更好地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游客,创造一个适合娱乐休憩的公共空间。生活线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其中自行车停放点、非机动车停放点、树池、路灯、公交站点、冷饮售卖点、纪念品流动点都合理放置在公园内部,能够保证公园正常运转。

而生活线中的生态可持续和韧性营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绿地重组,提升绿地连接度;二是雨水循环,增设蓝色、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三是水绿互渗,实现植被的多样性,完善绿地和雨水循环之间的自我能动机制。

一年四季的植物变化丰富了明故宫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层次,增添了公园的植物色彩。春夏秋冬的四季色彩变换带给公园不同的体验。春季景观最为丰富多彩,是观花最好的季节,由初春到初夏,有日本樱花、梨花、二月兰、绣球花、紫叶李、紫藤等;夏季种植一些观果植物,如火棘、构骨、白棠子树等;秋季观赏一些色叶植物,如梧桐、鸡爪槭等;冬季种植蜡梅这种特色植物等等。除季节性植物外,还有常绿植物松柏、雪松、香樟、大叶黄杨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睡莲、鸢尾、再力花等,营造一种四季有景的氛围。

6 设计感悟与亮点

本方案在规模上达到了城市规模,从片区规模到建筑规模的活动,在功能层面达到了交通性、生态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形成了一座既可以满足周围市民和游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南京旧城发展需要的历史文化互动性遗址公园。项目的重点是从宏观尺度、社区尺度、微观尺度等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从生态、历史、交通三个方面规划公园,从外部到内部活化场地空间,实现公园的功能属性。

7 结语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作为一个以区域为基础的老城区微更新改造的尝试,以历史与场所感受将自然引入城市,采用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集休闲、集散、展览于一身的都市公园,希望它能让这座都市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故此立意为“明础新立,作答成林”。文章将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分成三个阶段:以健康、共享为理念的生活线,持续、坚韧的生态线,纪念与创新的文化线。在尺度上,从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到建筑尺度进行空间活化。在功能性上,实现了交通性、生态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多层面多角度的设计。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既可以满足周围居民和游人,也能满足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对后世的历史互动性遗址公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鑒意义。

参考文献:

[1] 仇丹,赵慧宁.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J].美与时代,2016(6):17-18.

[2] 李袭霏.重庆旧城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探索:以白象街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21):130-132,135.

[3] 王海英.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17-220.

作者简介:郑鉴智(1998—),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植物与光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尺度
论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基于多尺度仿真的Inconel718切削过程研究
这个春天,再思考“人是万物尺度”
采用核相关滤波器的自适应尺度目标跟踪
尺度自适应的多模型压缩跟踪算法
宇宙的尺度
“深刻”不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交错排列结构的多尺度渐近分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