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整合视野下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

2022-05-26 01:09王巍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素养语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文化的交互频率越来越高。一个地区的文化融合了当地各类实践活动的经验,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想意识、行为制度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向大学生开展语言文化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但与此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以开放性的视角看待西方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整合是文化交互与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立足于这一视角下,结合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情况,探索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水平迅速,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互与共享频率逐渐加快。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文化的传播已经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对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我们注重提升其文化自信感,鼓励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明确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创新。在下文中,我们立足与中西文化整合的视野下,探讨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促进大学生语言文化水平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1]。

1 中西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步入21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交互也越来越激烈。我们不能否认,各国之间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很多时候也是无法相融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化的整合才显得更加可贵。中西文化的整合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部分文化会占据上风,率先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并对占据下方的文化进行吸收,再创新,久而久之,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似性明显提高,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

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都应当以客观的角度予以评价。文化不等于文明,文化中既包含着正面积极的内容,也包含着消极负面的内容。中西文化的整合为中西文化的交互与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文化与文化之间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大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纵观国内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与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推崇有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契合点,也有冲突性,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契合中共通,更需要在冲突中不断进步。

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中西文化的整合从本质上来看,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求文化共同发展、和谐共生的路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的汉语与英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态势,其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外来词”,例如,三明治其实源于英语中的sandwich,夹克来源于英语中的jacket,巧克力来源于英语中的chocolate,迪斯科来源于英语中的disco…这些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汇,外来词的引入为我们的日常表达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也丰富了汉语的语言空间。与此同时,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也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表达。例如,chow food源于中国的炒饭,Maotai源于中国的茅台酒,Silk源于中国丝绸……语言的交互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国家在文化层面上交流,也减少了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障碍[2]。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文化的交互频率较低,中西文化的整合看似已经成为了无法实现的事,究其原因,主要与各国之间相互隔绝有关。而如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信息交互的壁垒被打破,信息化技术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日益紧密,中西文化在不断互补中慢慢交融,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

2 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

在世界文化发展水平飞速进步的今天,学生作为新一代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中西文化认知和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水平。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几所大学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文化认知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

首先,在调查大学生对于中国傳统文化的认知时,只有不到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有兴趣或比较了解,其中,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书籍(《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大学生仅有25%,有近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很少关注国学,有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国学完全不了解,近85%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后不会主动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同时,我们在设置的问卷中增加了《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古代文学著作中的名句,但表示能够完全理解名句内容的大学生仅有32%。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较高,但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积累程度和理解深度却仍然有所欠缺。

其次,在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时,根据大学生所填写的问卷的反馈,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文化自信,也认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开展与语言文化素养相关的课程。但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这一问题,近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课程、参加相关讲座、阅读文学作品达到提升语言文化素养的目的,仅有30%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去往世界各国旅游、观看电影等方式获得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大学生对能够在在校学习阶段提升语言文化素养抱有较大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在学校的引领下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3]。

最后,在了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态度时,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阅读过外国的经典文化著作,近半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观看外国影片,但仅有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观看外国影片是为了了解外国的文化,更多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观看国外影片和阅读国外书籍获得语言能力上的提升,约7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外国文化抱有较强的好奇心。而对于大学生获取西方文化知识的途径,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示大学课堂和互联网是最主要的途径,广播电视和课外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4]。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情况虽然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差异,但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感较低,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自信,这是非常值得认可的。

3 中西文化整合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未来会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学习和传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有助于引领正确的文化方向,弘扬和倡导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身处于中西文化整合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有所平衡,既要注重短期内的培养成果,又要树立长期开展文化教育的决心。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5]。

3.1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是难以一蹴而就的,与其让大学生被动的参与到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中,倒不如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着手,让大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我们这里提及的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局限于某个单一方面,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主动打开文化知识的一扇窗,学习来自西方的优秀文化,并立足于客观的角度上对文化进行借鉴和批判。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注重能够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却较少体现人文关怀,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自觉性的降低。

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步。面向大学生开展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感,树立强烈的文化信心。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希望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积聚更加充足的力量。同时将自身所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6]。

3.2 突破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束缚

语言的发展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观的。中西文化整合要求我们能够不断提升文化交流意识,促进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桎梏,离开舒适圈,开拓与时俱进的教学渠道,形成与时代发展需求更相契合的优质教学理念。在语言知识的教授中渗透文化内容,将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将语言看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以文化渗透带动语言教学。举例来说,在进行英语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礼仪规范等,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结合当前阶段大学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已经专门开设了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在具体进行教学时,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后才发现课程的内容与预想天差地别。真正的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课本中,也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而是需要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感悟人文风貌。

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因此我们提倡能够更多的考虑市场的用人需求,坚持以人才为培养导向,但在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可以与中西文化接轨,便于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内容。语言文化的培养不能只针对文学类和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专业课程的发展进程着手,培养自身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共鸣。

3.3 运用多种语言文化培养渠道

中西文化整合视野下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未必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建议能够采取多種不同的语言文化培养方式,助力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可以积极主动的邀请语言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将更多的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以讲座、分享会等方式传递给广大学生,让学生看到语言文化的多面性,感受不同类型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与中西方语言文化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文化教学方式而言,竞赛式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好习惯,更深层次体悟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魅力。其三,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语言文化知识渗透方法[7]。

在上文中,我们曾提及,通过面向广大大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认知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除了对于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抱有较大的期待之外,也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途径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语言文化知识资源,这意味着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早已不局限于课堂之上。举例来说,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将富有语言文化价值的中西方影片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在课余时间观看这些影片,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放松,同时加深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度,在对比中感悟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从中西文化整合的视角出发,并不是为了让大学生将学习的视角从中国文化领域转向西方文化领域,养成崇洋媚外的思想,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扩大语言文化知识的汲取范围,学习各国文化的精髓,获得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形成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8]。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看似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实际上也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是不可调节的。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要求我们能够扩大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获取视角,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突破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束缚,运用多种语言文化培养渠道,变被动的学习知识为主动的自我提升,在适应中西文化整合发展的趋势的同时,实现中西语言文化的和谐共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质人才。

引用

[1] 孟祥辉.高校综合英语教材词汇练习所涉及的词汇知识探究[J].海外英语(上),2018(1):35-37.

[2] 孟祥辉.重新定义文化特定词汇: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上),2016(6):93-94+101.

[3] 程若莺,蒋树青,陈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21(11):43-45.

[4] 肖亦聪.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与对策初探[J].海峡科学.2019(4):76-78.

[5] 李威.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6] 王妮,王海军.“双创”教育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基于辅导员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4):168-169.

[7] 谷君伟.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8] 王磊.大学生进取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巍(1980—),男,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长春光华学院。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素养语言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