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2022-05-26 10:21肖立成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肖立成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曹操形象是塑造得最好的。曹操形象的塑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奸邪、伪善、权诈,次要特征是雄,纵观其形象特征,曹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 特征 奸雄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曹操的形象,需要知道传统文化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明代人的诗“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用在曹操身上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

传统文化对曹操形象塑造的影响:其中首要的是曹操忠于汉室,他年轻时曾有报国大志甚至要刺杀董卓,接献帝来许都也许是好心,宁做周文王也是表现出他知礼的一面,作为一代豪雄,刘备可以建立自己的王朝,可他怎么不行?但他没有那么做,这显然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视角下,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是具有美感的,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绝代奸雄,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形象,它像一座活的浮雕,既形象又丰满,但它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一.曹操形象的基本定位

传统文化讲究仁、智、礼、义、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小说,就具有“颂扬”“惩戒”两方面的功能,小说中不注重环境、人物心理、外貌等描写,而特别注重人物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貌,从而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民族的价值观念。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曹操置于刘备这个仁君的对立面,把他刻画成一个绝世奸雄的形象,其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奸邪、伪善、权诈。具体表现在:

1.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信仰

曹操一生的行为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正是这种人生哲学,使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视天下人的性命如草芥一般。

这一人生哲学最集中体现在杀吕伯奢全家的事件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宿于他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家,吕佰奢对他热情款待,买酒杀猪,可是曹操见伯奢“良久乃出”,顿生疑心,后又见他“匆匆上驴而去”,疑心加重,在忽聞庄后有磨刀之声时,疑心大作,潜入草堂后,听见有人说:“缚而杀之”,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拔剑直闯入,不管男女,共杀八人,在路上碰到吕佰奢,也把他杀了,陈宫责备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竟然厚颜无耻地为自己开脱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正是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引下,多疑的曹操表现出设心狠毒的一面。

曹操的利己主义还表现在:为了替父亲报仇,他下令部下“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致“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血洗了徐州城。为了一己私仇,乃至于此。

曹操从一已利益出发,凡是身边的人才,必须竭诚为自己服务,不得有三心,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如有违背,就没有好下场。如:孔融、杨修、崔琰、边让,这四人都因言语触犯曹操,全都满门抄斩、全族被杀害;就连名医华佗,为曹操治好了顽疾头风病,后来因为不愿听从曹操的召唤,被曹操怀疑,竟然遭到曹操的毒手。刘馥、荀彧也只因说直话,劝谏曹操,触犯曹操,竟也遭毒手,特别是荀彧,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逃不脱他的毒掌。

曹操对那些违背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的人,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古话所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2.欺诈伪善的处世哲学

曹操欺诈伪善的处世方法,自小有之,他幼时游荡无度,叔父很是愤怒,于是便向他的父亲告状,曹操忽生一计,有一天看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告诉他的父亲,在父亲急急忙忙去看时,曹操却平安无事,问及原因,曹操回答说:“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父亲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就不再相信他弟弟的话了。因此曹操得恣意放荡。

曹操欺诈伪善的处世方法最突出表现在:割发代首。曹操率军对张绣进行讨伐时,见一路麦已熟,而民因兵灾不敢刈麦,于是曹操颁布法令,但凡有践踏麦田者,并皆斩首,而当自己的战马受惊吓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时,他立即做出自刎状,被众人急救住时,说:“《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于是“割发权代首。”并号令三军,三军悚然,凛然遵军令。诸如此类虚伪奸诈之行径 ,对于曹操来说,是很娴熟的。

曹操高超的诈术在“借王垕人头” 事件中表现出来,在讨伐袁术的过程中,曹兵十七万围困寿春,相拒月余,粮食将尽,曹操为解此危机,对仓官王垕说:“可将小斛散之”,由此引起士兵抱怨,于是曹操先用诈术向王垕借一样东西,然后说想借他的头来示众,曹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怨愤,他明知用小斛会引起众怨,然而他要的正是这种情绪,他把王垕杀了后,把责任全都归咎于他,于是曹操就安然无恙了,士兵们也感恩戴德,尽力卖命,寿春城很快就攻下来了。

3.极端险恶的凶残本性

曹操阴险毒辣,专横残暴,其本性是极端残忍的。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统治阶级所有的恶德,而残暴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曹操借口“谋反”的罪名杀掉吉平、董承、伏完、马腾、耿纪、韦晃、伏皇后、董贵纪,甚至连五个月的胎儿都不能幸免。他还借刀杀死了“见善若惊、嫉恶如仇”的祢衡,杀死“北海六年,甚得民心”的孔融,连名医华佗亦遭毒手。为了害怕自己被别人行刺,他假装做梦杀掉自己的近侍。

曹操的残暴不单对于异己,也包括对他稍有不满的部属,像杨修、韩馥、荀彧、许攸,这种狠毒,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人。例如许攸,他投奔曹操,对曹操做出了一番贡献,所以许攸是洋洋自得,就连日常称呼是曹操的小名“阿瞒”,他经常对曹操说要是没有他的话,就没有曹操的今天,曹操也点头承认,但是许攸不停地说,就引起曹操的厌烦了,于是在曹操打下邺城时,许攸又对大伙说,没有他的帮助的话,曹家人就没办法走进邺城这个门,曹操于无可忍之中,就把许攸杀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狠毒。

从曹操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在傳统文化影响下,“重道义、轻功利,重伦理关系,轻个体存在,重德轻才”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心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就是被贬斥的对象,是“恶”的代表。

二.曹操形象的正面特征

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真、善、美”,文韬武略,所宣扬的勇敢形象,放在曹操身上,也是符合的。

曹操形象就其正面特征来说,就是:雄。

1.政治上具有雄才伟略

曹操具有雄才伟略,在第一回中许邵对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对曹操人格的一种肯定,也为他日后的成就埋下了伏笔。曹操刚进入仕途做官的时候,他就没有沾染一点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性,致力于革除弊政,严厉实行行法治。在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的情形下,他能做到不畏权贵,实乃难能可贵,这是大政治家的气度。

曹操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希望早日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实现天下太平,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在第四回中,针对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的情形。曹操主动请缨,以献刀之名刺杀董卓,他的这份胆略、见识远远超过满朝文武大臣。失败后逃奔,陈宫问他,为什么董卓待他不薄,还要自寻祸害,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逃回陈留后,他讨贼意意志更加坚定,于是举起义旗,发布公告,招募士兵,誓言讨伐董卓,一时间成为各路诸侯的领袖。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董卓在虎牢关被打败,向西都逃窜。曹操力劝盟主袁绍“乘胜追袭”,“一战可天下定矣!”可是袁绍没有谋略,只顾眼前利益,各路诸侯也只为自己着想,只有曹操率领士兵追逐,因寡不敌众,在荥阳被打败,曹操回到袁绍寨中,酒后感叹说道:“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一番言辞使得袁绍等十七路诸侯“无言可对”。这是曹操的肺腑之言,也显示了他作为卓越军事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

在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最能体现出他的英雄气概,他对英雄的理解评论是:“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评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是有名无实,这些都算不上英雄,可谓看得透切,最后感叹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豪迈、自信。只有胸怀韬略、才能雄视天下。

曹操目光远大,识见高超,他关注的是他的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当自己羽翼未满,力量不够时,他致力于笼络人心,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十七镇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只有他不在乎职位的高低,信任刘关张三人,在官渡之战后,他得到一封部下私通袁绍的信,他不予追究,不再过问,当他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仍不急于登上宝座,而是把最后一着棋,留给自己的儿子。

2.军事上富有韬略

作为军事家,曹操能够知己知彼,对各路英雄的情况,了然于胸。

在第十二回中,曹操大战吕布。当曹操率兵来到定陶时,他却连日不战,率军退却四十里宿营。当时正值麦熟,曹操令士兵割麦。吕布听到消息后,率领军队赶来,将要到寨子时,看见左边一望茂密的林木,恐怕有伏兵,于是退回去了。曹操得知吕布军队回去了,于是对首席将领说:“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到第二天,果然不出所料,吕布中计大败,落荒败逃。

从这次战斗中,可见曹操对敌人心理的分析细致入微,他对地形情况也了如指掌,所以布阵时能够做到井然有序。

在战略、战术上,曹操都能自如应付,尤其在每次在战斗时,他都能根据敌我的双方情况,摆阵布局,灵活多变,例如:在和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中,他常常运用多种战术,克敌制胜,变弱为强,在战略战术上,曹操常能集中部属的智慧,虚心听取意见,所以常能制胜,例如当他攻打兖州时,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曹操利用谋士的计谋,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而后把冀州收归己有。

3.礼贤下士 广罗人才

曹操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他积极争取孙、刘阵营里的人,曹操、袁绍、刘备、孙坚会盟后,数将败于华雄之手,当时关羽请战,遭到袁绍呵斥,然而曹操不仅支持关羽上阵,而且酾热一杯酒助威。关羽投降曹操后,他非常爱怜关羽,想把他要留住,为己效力。关羽在得知刘备具体下落后匆匆辞行,曹操不忍残杀关羽,亲自为他送行。“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里蕴含着曹操爱才惜才的情怀。

在四十一回中,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为迫切。其时,曹操正于山顶观战,只见赵云所到之处,势无可挡,曹操由衷赞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于是转下号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曹操欣赏的是赵云的勇猛无敌,从这里能够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博大的。

正是曹操重用人才,所以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谋士:郭嘉、荀攸、李典、许褚等,奠定了三国争雄的基础。

由上可知,曹操的雄才大略,英雄气质,英雄业绩决不是传统观念的桎梏所能湮没的。就连“尊刘贬曹”的罗贯中也赞叹说:“伟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

三.曹操是个争议性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具有复杂性,从悲剧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本质不像刘备,关羽等人,他的本质并不美,是一种特殊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不光刘备以正统自居,曹操也是拥护汉为正统的,是他把汉献帝架幸许昌,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到死都没有篡位,虽然称霸一方,做了事实上的“皇帝”,但却不敢公开代替汉,表面上还是尊汉,奉献帝为正统。

正是曹操具有傳统文化所宣扬的正统观,所以他重视正统,宣扬正统,利用正统为自己服务,所以他才将汉献帝这个傀儡掌握在自己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正是曹操打着拥汉的旗帜,因此当时许多具有正统观的拥汉派大多聚集在他的旗下。而当他们发现曹操有不忠时,图谋不轨时,于是纷纷起来反对,例如当曹操自己要加九赐、封魏王时,都受到部属的非议和强烈反对,正是这种强大的拥汉的力量,使得曹操不敢对帝位有非分之想,当孙权劝他称帝时,他只能笑着说:“是儿欲使我在炉火上烤耶。”曹操利用正统壮大自己的力量,却又受到内部力量的牵制,曹操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中,动弹不得,所以他一生没有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愿望。

本来曹操没有将献帝移架许都前,他已经拥有相当雄厚的力量,如果他像袁绍、刘备、孙策一样放开手脚的话,就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成就一片天地。可正是这种正统观,他才扶植傀儡皇帝,也正是这种正统观,使自己陷于了泥淖当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是个悲剧性的人物。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虽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尊刘抑曹”的倾向,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贬斥曹操,而是生动地刻画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的形象具有复杂性,其基本特征是奸邪、伪善、权诈,次要特点是“雄”,他一方面是“乱世之奸雄”,残暴狠毒,狡猾奸诈;另一方面是“治世之能臣”,在政治上有雄才大略,在军事上富有韬略。纵观曹操的形象,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评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参考文献

[1]杜卫国.曹操、曹植父子文格与人格的矛盾比对.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邱悦.《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塑造[J].文教资料,2016(36).

[4]曹馨怡.《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J].农家参谋,2017(21).

[5]《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6]王改萍.试析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

(作者单位: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形象三国演义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