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元碑赏析

2022-05-27 18:50李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孟子

李莉

摘 要:孟庙建于公元1037年,历代祭祀孟子的主要场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孟庙内碑碣林立,碑刻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其中元代碑刻数量超过宋、金两代之和,是现今孟庙石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无论是从儒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书法艺术、文化传承、封建礼制研究以及元代儒学的发展来看,孟庙元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孟庙;元碑;孟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3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发扬光大,因此被称为“亚圣”。值得一提的是,孔、孟两位圣人均诞生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因此那里自古也被称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古时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经汉、晋、南北朝,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今邹城市区南部有一座红墙围护、桧柏掩映的古建筑群,那就是孟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主要场所。最初的孟庙是在孟子去世了1300多年后的北宋景祐四年(1037)修建,当时建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林旁,后迁到县城东郭附近,北宋宣和三年(1121)迁址到今天的位置。孟庙自宋代到今天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集中体现了后世对孟子生生不息的尊崇和景仰之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孟庙占地约2.4万平方米,前后共分五进院落,保存有历代碑碣石刻270余块,古树名木300余株。

“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满壁诗”是对现今孟庙古树环绕、石碑林立独特景观的真实写照。孟庙碑刻从宋、元、明、清至今历经近千年。石碑内容也十分丰富,包含皇帝诏封、文人拜谒题咏、孟氏后代祭祀、捐修等。孟庙刚迁建成不久女真人便占领了邹县,故北宋的石刻仅留下5块;到了金代,尊孟之风延续,共留下6块石刻;元代对孟子的尊崇达到了一个高峰,共留下各类碑刻31块。本文将介绍孟庙现存的元代碑刻,还将重点对其中的特色元碑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

孟庙元代碑刻中,至元二十年(1283)行台治御史赵文昌的《拜谒邹国公墓祠题名》是这个朝代的第一块刻石。元贞元年(1295),邹县尹司居敬恢复了孟子故居、子思讲堂,自此有关重修、追封等内容的石刻大增,其中有《驺孟子庙碑铭》《孟母墓碑》《中庸精舍记》《重修孟母断机堂记》《子思书院新庙之记》《断机堂邾国宣献夫人新像记》《重修子思书院率性堂记》等石刻至今留存。

1 《皇元圣制碑》

《皇元圣制碑》现立于孟庙启圣殿前碑林,碑文内容是元文宗皇帝的一道圣旨,对当时孟子加封邹国亚圣公的历史进行了完整的记载。碑高4.14米,宽1.12米,厚0.35米。碑额双面立体透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篆刻“皇元圣制”4个字。碑身内容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由左至右竖排列,共11行,落款处为方形御印;下部为楷书汉文,由右至左竖排列,满行16字,11行,共154字(图1)。

在这道圣旨中,文宗皇帝首先称孟子为“百世之师”,对孟子七篇大加赞扬:“观夫七篇之书,惓惓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拔本塞源之论。”文宗皇帝赞誉孟子“有功圣门,追配神禹者”,认为孟子的功绩仅在孔子之下,因此圣旨中用“邹国亚圣公”来作为孟子的封号,至此,人们才逐渐将孔子、孟子合称为“孔孟”。而这通碑的碑文上半部分更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字,它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创立的一种蒙古新字,后人称为“八思巴文”。八思巴(1235—1280)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也是当时忽必烈的“老师”,其依照藏文30个字母的规制要求,最后创造了由41个字母构成的新文字,也称为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忽必烈于至元五年(1268)下诏,规定所有官方文书都必须使用新蒙古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八思巴文的创制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其作为官方文书进行传播,后也翻译出了多个汉文典籍,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但后因书写不便,其伴随元朝覆灭而逐渐消亡。刻有八思巴文的碑刻在全国数量较少,使这通碑刻更显珍贵。

在元朝以前,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颜子、曾子、子思三人均排在了孟子之前。到了北宋时期,“孔孟”连称,“孔孟之道”已广为流行,元文宗皇帝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的这道圣旨确立了孟子的地位,也把孟子推上了“亚圣”的宝座,他的地位和影响也已超过了颜子、曾子和子思,这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孟庙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

2 《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

《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现立于启圣殿前碑林,内容是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皇帝追封孟子父母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的一道圣旨。碑通高5.15米,其中碑首高1.3米、碑身高3.1米、碑座高0.75米,碑宽1.1米,厚0.3米。篆额三行,每行四字。碑文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由左至右竖排列,每行14字,11行,共136字。下部为汉文,由右至左竖排列,汉文与上部分八思巴文相对应,行、字相同。最后年代落款处内侧各有一“宝”字,代表了皇帝的印信。碑陰刻有“追封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碑阴之记”,共30行,每行89字,共计1742字(图2)。

碑文中元仁宗皇帝首先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追其缘由,与父母的悉心教诲密不可分,所以加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从此孟子的父母第一次有了封爵。这道加封的圣旨,不但表达了当时朝廷对孟子和儒家文化的尊崇,进而也实现了元仁宗想以儒术治国的目的。尽管碑文仅有数百字,却也达到了明确的目的,堪称制诏的杰作,也是历史上最早对孟子父母封赠的诏文。碑阴文中对孟子继承发扬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他提出的“性善之说”“浩然之气”“义利之辩”等观点进行了详细叙述。

“溯流穷源,是皆慈母之教之故也”表达了对孟父孟母特别是孟母的褒扬。在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为何孟母会得到如此褒崇呢?

三字经的开篇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教子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在《韩诗外传》中也有记载。相传孟子幼年丧父,靠母亲仉氏织布来维持生计,家境清贫。最初孟子家住在郊外并且临近一片墓地,所以他经常和小伙伴一起跑到坟地去玩,模仿大人哭丧争抢祭祀的食物吃,孟子对此乐此不疲。孟母一看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了改变孟子贪玩的陋习,便决定搬家。新搬的家临近闹市,孟子看到街市上人来人往,又跟着商人学会了吆喝做买卖。孟母一看这个环境也不适合居住,但在这个过程中,孟母发现了孩子模仿的天性,最后决定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孟子听着琅琅的书声如痴如醉,常常跑到学堂窗外“偷听”,模仿先生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见此情景,孟母便把孟子送进学堂。孟母的“三迁”之教使后人深刻理解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而孟母的智慧远不至此,为了能够让孟子安心读书,孟母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地替人织布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不到放学的时间,孟子逃课跑回了家。见到儿子此时回来,孟母非常生气,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剪断了。孟子看后惊恐不解,便问母亲:这批布马上就快织完了,为何要剪断呢,这样不就白费了吗?孟母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你的学习就和织布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间断,一旦逃学间断,就和刀断布匹一样,是织不成有用的布的,只会半途而废。孟子听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做学问和织布一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以后的孟子发愤图强,潜心研究儒学,并精于君王治国之策,把学习孔子当成一生的夙愿,最后终成一代大儒。

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和岳母(岳飞之母)、陶母(陶侃之母)、欧母(欧阳修之母)并称为古代四大贤母。她“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当时“子不教,父之过”的男权社会,孟母在丈夫去世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教子的责任,堪称中国古代女性的典范和楷模。后世对于孟母不断给予高度的评价,除了元仁宗皇帝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外,明万历年间山东监察御史钟化民拜谒孟庙,在《祭孟母文》中还写到“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意思是:古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做高官,追求名和利,但孟子的母亲教育孩子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像孔子一样学识渊博且颇具贤德的人。从古至今,能够将孩子如此培养的,可以说孟母是第一人!清朝乾隆皇帝对孟母也大加赞赏,他认为元仁宗对孟母的封号邾国宣献夫人还没有表达出人们对她的崇敬之情,在乾隆三年(1738),乾隆皇帝又在原封号上加了“端范”两字,追封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说孟母是天下母亲的典范和楷模。

3 《皇帝圣旨碑》

《皇帝圣旨碑》现立于孟庙启圣殿前碑林,记载的是元朝的两道圣旨。碑高2.21米,宽0.96米,厚0.21米。圆额,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丁酉年(元大德元年,即1297年)圣旨,每行19字,共12行,尾部刻蒙文方印。下部为元延祐元年(1314)圣旨,每行30字左右不等,共24行,部分字有残缺(图3)。碑阴为“孟氏宗枝图派”。

碑文上部的丁酉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圣旨中记述了兖国公后代(颜回子孙)和邹国公后代(孟子子孙)享受朝廷免除差役的优厚待遇。碑文最后写有“右札付亚圣颜国公”字样,由此可知在宋代颜回曾被尊为亚圣,宋代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认为孟子“继孔子以往、開儒学之来”的贡献更高于颜回,于是,元文宗皇帝追封孟子为亚圣,改封颜回为复圣。在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到颜回曾被封为亚圣这段短暂的历史。碑文下部的元延祐元年(1314)圣旨则记述了滕县、鄹县的三家孟氏后裔依例免除地税和差发之事。碑阴的“孟氏宗枝图派”刻有从邹国亚圣公至五十五代后裔的名字,各代之间以直线相连。但因石面有损,因此字有残缺。

整篇碑文其实都是记载了孟子后裔在当时社会的诸多“优待”。实际上,对孟子后裔的优遇从唐代就开始了,以后历代相沿,元代亦是如此。元代皇帝学习并崇尚儒家文化,在文化方面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不但追封了孟子、孟父孟母,而且对孟子后裔也加以礼遇优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发展,笼络了人心,缓和了元朝尖锐的社会矛盾。

4 《太师右丞相过邹祀孟子之碑》

《太师右丞相过邹祀孟子之碑》现立于孟庙启圣殿前碑林,记载了元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丞相脱脱路过邹县孟庙祭祀孟子的一篇碑文。碑额立体雕刻盘龙戏珠,栩栩如生,现放置于碑身右侧地上,高0.97米,宽0.93米,厚0.37米,上篆体文字3竖行,每行4字(共12字),内容为“太师右丞相过邹祀孟子之碑”。碑身高2.24米,宽0.83米,已碎为五片,并残缺三块,现用青砖镶嵌垒一碑楼。碑文楷书,每行约64字,共22行,落款5行,每行字数不等(图4)。

太师右丞相即元末丞相脱脱,字大用,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幼为伯父伯颜抚养,在名儒吴直方的教导下,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15岁时,脱脱为太子阿剌吉八怯怜口怯薛官。至元六年(1340)二月,脱脱大义灭亲,奉顺帝诏罢逐伯颜。伯颜主张抵制“汉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压迫政策,造成了当时蒙汉民族矛盾加剧,不利于维护元朝的统治。至正元年(1341),脱脱任右丞相,随后正式宣布恢复科举,大兴国子监,改奎章阁为宣文阁,改艺文监为崇文监,修撰了宋、辽、金三史,遴选儒臣为皇帝进讲,教授四书五经。元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率军大破徐州红巾军后,又招集各行省及西域军队南下。也就是在这次南下的路上,脱脱基于对儒学和对孟子的敬仰,专程来到邹县祭拜孟子。这通《太师右丞相过邹祀孟子之碑》也充分体现了脱脱作为一名推行儒道的大臣对孟子思想的崇敬之心。

5 结语

元世祖忽必烈青年时代就热心学习汉文化,被当时学子推崇为“儒学大宗师”,他积极采纳其帝师八思巴提出的“治天下必用儒术”的建议,忽必烈就是儒学的拥护者和推行者。从孟庙的这几通元代碑刻不难看出儒学在元朝之盛。而诸多的孟庙元碑对于研究孟子乃至儒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培桂.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边茂春,孔艳.孟庙[J].山东档案,2013(3):66-68.

[3]轩宇,张庆军.孟庙·乾隆碑亭[J].齐鲁学刊,2009(2):1.

[4]赵文坦.邹城孟庙元碑两种简释[J].齐鲁文化研究,2006(00):150-153.

[5]李启谦,徐志祥.邹县孟庙[J].历史教学问题,1984(5):58-60.

猜你喜欢
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说仁德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