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高职项目课程建设探究

2022-05-27 10:46袁维坤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系统论高职

[摘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课程改革确定为新时代高职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的主攻方向。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范式。基于系统论推进高职项目课程建设,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由面到点,汇聚各类要素促进项目课程建设,以点促面,结合各类项目提升項目课程质量;把握动态性原则,运动发展,持续性转化产业行业技术技能,积极消化,阶段性固化项目课程建设成果;要贯彻结构性原则,纵向分层递进安排教学内容,横向关联把控教学内容衔接。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项目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袁维坤(1963-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 长沙 410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项目“以德导航,实施‘十百千’育人工程”(项目批准号:湘教工委通〔2020〕21号)、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基于‘汉语桥’赛事院台共建共享共育传媒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19BTW014)和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产业人才双链融合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YBA1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91-06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主攻方向,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范式。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①。

关于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国内外文献从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论述。高职项目课程建设涵盖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方面,包括采用系统论对项目课程建设开展探讨。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②,其目的是为更合理地安排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发挥系统优势。结合系统论的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的内容,阐述新时代高职项目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对于进一步确立与巩固项目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遵循整体性原则,点面结合,统筹项目课程规划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运行原则,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相互关联,形成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若将高职院校视为一个系统(面),项目课程则为系统内的一个要素(点)。项目课程建设中,院校是面上的主导,教师是点上的主体,运用整体性原则,采用由面到点、以点促面的方式,增强项目课程的科学性。

(一)由面到点,院校要汇聚各类要素促进项目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最小单位。高职院校在统筹教育教学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将三全育人、三教改革、校企合作等宏观层面的设计,落实到项目课程这一微观层面,以充分发挥院校在项目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三全育人”要将重心下沉至项目课程。“三全育人”是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三全育人”的主要渠道,而项目课程则是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将“三全育人”融入项目课程,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分析,是教学改革任务落实到专业任课教师的具体体现;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分析,是改革设计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的有效体现;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分析,是释放项目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另外,项目课程是高职院校展示自身特色的平台,将“三全育人”改革实施落实到项目课程,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开创具有鲜明特点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2.“三教”改革要将重点集中至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教师素质提升的“磨刀石”。项目课程中“项目”包含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课程”蕴含教学规律,开发并实施项目课程的程度与教师能力素质成正比。项目课程是教材编写创新的“源头水”。项目源自产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更新,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可以解决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岗位需求等问题。项目课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田”。“项目课程建设对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③,同时,项目课程建设也需要配套的教学方法予以保障。

3.校企合作要将焦点聚焦至项目课程。是将合作停留在硬件资源置换上,还是将合作深入至项目课程等软实力的提升上,是检验校企合作深度的“测试纸”。高职院校要将校企合作聚焦在项目课程:首先,要有聚焦的决心。高职院校要避免合作项目在教育教学“体外循环”,要使项目建设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将项目合作落实到课程层面。其次,要有聚焦的办法。院校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力量。对于兼职教师,需要在课酬分配上体现其参与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度;对于专任教师,院校需要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发挥自主权,调动专任教师的积极性。最后,要有聚焦程度的自检。要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重视课程层面项目课程建设整改,疏通开发“堵点”,排除建设“难点”,打通合作“节点”。

(二)以点促面,教师应结合各类项目提升项目课程质量

教师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项目课程开发质量。

1.与课程思政改革新要求相结合。项目课程建设指向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思政改革指向学生思政素养。高职专任教师要主动担负起课程育人的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高职专任教师要设定清晰的项目课程技能递进“开发逻辑链”;设计课程内容,提取技能提升的“专业技术链”;充分考虑项目课程中“三进”的具体措施,形成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思政价值链”,实现“开发逻辑链、专业技术链、思政价值链”三链齐头并进。

2.与课程教材开发新形态相结合。“职业教育的教材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载体”④。按照系统论的观念,教师一体化开发项目课程与新形态教材,有利于增强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合理性。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要遵循教学编排、内容编写、形态选择依序推进的原则,教师将项目课程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统筹考虑,可以更好地协调建设与开发的关系,有利于保障新形态教材内容的动态性。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应将一定时期内的产业行业新技能及时、有效地呈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项目课程内容的动态性是教材动态更新的决定性因素,有利于增强新形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打破教学资源闭环开发局面。

3.与教师团队建设新目标相结合。项目课程建设对于培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意义重大。项目课程开发涉及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要求项目背后的岗位群兼职教师、课程背后的专业群专任教师共同组建成一个共同体。这一过程会推动建设结构化教师团队,促进团队教学模块化。模块化教学是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目课程开发是“将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而形成的”⑤模块化教学单元。教师团队在项目课程开发中,要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分层递进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有效实现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衔接。

二、把握动态性原则,动静相宜,保持项目课程开放

系统是运动发展、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才能实现一定的目的。对于项目课程而言,只有持续不断地交换、吸收、转化产业行业中的技术技能,才能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但是,课程本身所承载的技术技能不可能始终处于运动状态,需要通过消化与固化,保证课程教与学的平稳性。高职项目课程建设既要在对产业行业保持开放的状况下进行历时态运动,又应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共时态的稳定。

(一)运动发展,持续性转化产业行业技术技能

项目课程横跨产业与教育两个领域,其跨领域的运动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实现。依据动态性原则,开发建设项目课程,应主要把握产业行业中三个方面的变化:

1.把握职业岗位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技能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导致传统职业消亡速度加快,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对于项目课程而言,岗位消亡,专业撤销,对应的项目课程也将不复存在。把握职业岗位变化的情况,成为项目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开发项目课程时,要考虑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化、业态变迁、模式变革等对职业岗位的影响。采用查阅产业发展报告的定性分析法和开展岗位变化调研的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措施,增强项目课程开发对职业岗位变化的把握度。

2.把握岗位职责的变化。数字信息技术等对职业岗位消亡的影响,是具有延缓性的。在职业岗位消亡前,受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岗位职责会出现向综合性、信息化等方面调整的迹象。岗位职责对应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生成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离不开对岗位职责变化的把握。高职院校任课教师把握岗位职责变化,首先,应该详细研读国家权威政策或文件,此类资料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任课教师可以较为方便地把握职业岗位的要求及其变化;其次,高职院校内部就业部门,要在总结学生就业状况的报告中,重点剖析就业岗位职责变化对项目课程的影响,为任课教师课程开发提供参考;最后,任课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收集用人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掌握项目课程开发的第一手资料。

3.把握岗位能力的变化。项目课程建设要对岗位能力进行剖析,岗位能力的分析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对岗位职责及工作任务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对岗位能力的影响是全域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域性是指信息技术影响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全方位是指信息技术影响岗位的全部能力;全过程是指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从头至尾所需的能力均有影响。任课教师在项目课程研发过程中要把握信息技术对岗位能力的作用与影响:要有岗位能力信息化的感知能力,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岗位能力的深度影响;要有岗位能力信息化的总结能力,能够对信息化影响的起因、结果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归纳;要有岗位能力信息化的转换能力,能够将信息化对岗位能力的影响转换到项目课程的实施中。

(二)积极消化,阶段性固化项目课程建設成果

把握了岗位职责、能力的变化,也就把握了项目课程开发建设的基本方位。在确定方位后,如何将产业行业技术技能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创造力,需要专任教师能够将收集到的动态变化内容阶段性固化为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1.打造衡量器,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某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⑥。课程标准上承专业标准,下接教学方案,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同时,课程标准还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课程的标尺,更是任课教师开发与建设项目课程过程中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评价成效的衡量器。由于课程标准充当了衡量器的作用,因此,其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固定成型。对于课程性质的界定,需要明确课程地位,清楚课程功能,把握与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关于课程设计的思考,要弄清楚设置的依据,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尤其是要对应工作任务明确项目嵌入课程教学的逻辑思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能够从知识、技能与素质三个方面,清晰描述任务导向、项目驱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确定课程内容与明确教学要求时,做好典型工作项目的分解,明确每一模块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及对应的理论与实训课时,为后续教学方案设计提供指南。

2.绘制施工图,设计教学方案。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标准解决学生学习内容选取的问题;教学方案起到施工图的作用,可以指引各类教学材料按照功能定位,发挥出不同的教学功效。实践表明,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项目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可以保持不变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融入项目。项目设计可以采用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等模式,选取单项与综合、封闭与开放、模拟与真实等类型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项目与课程目标的关联、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问题。

3.修建蓄水池,汇集教学资源。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犹如蓄水池修建,畅通进出口,保持蓄水池内水的流动性。一些高职院校在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过于注重动态更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再版教材、重构项目任务书、升级教学资源库。从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衔接的视角来看,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高职教育在对接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有自我的积累与沉淀。在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任课教师要充分理解、吸收各类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的价值,理顺教学资源素材,梳理教学组织逻辑,结合信息技术,适度更新,深度开发,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资源。

三、贯彻结构性原则,纵横交错,序化项目课程内容

结构是影响并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变量。结构性原则重视通过调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实现系统效能最大化。若动态性原则是解决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来源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结构性原则就是解决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即“如何教”的问题。依据结构性原则,项目课程开发主要应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实现课程内容的有序排列。

(一)纵向分层递进安排教学内容

项目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岗位技能,岗位不同,技能要求也不同,且这种不同体现在技能的层次上,以及解决对应层次的项目任务上。因此,项目课程内容序化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技能培养的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分层,分为课程体系、课程项目、课程模块三个类别。

1.根据岗位等级,由低至高整体设计课程体系。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首先要考虑设计与职业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职业能力按照等级高低,将其从工作领域应用向学习领域的教学转换,对应形成不同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实现课程体系标准的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以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为基础,经过立项、开发、审定、颁布4个阶段15个环节制定而成的,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权重表四个方面内容,可以直接为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提供权威的、指导性依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对应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借助行业企业评价规范对职业能力进行分层,为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根据工作流程,由始至末逐一嵌入课程项目。对于项目课程的设计,应依据项目流程设计对应的课程教学过程。在项目课程的排序上,虽然可以采用分段式、对应式的项目设计模式,但是最能体现项目课程特色的还是循环式。这一模式既遵循技能由低到高、由弱至强的顺序,也遵循工作由始至末的顺序,在工作流程中体现工作能力的螺旋递进逻辑。在课程项目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对项目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要引入项目、总结项目,还要重点设计项目实施策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照项目流程顺序,观察、理解、掌握项目中的技术方法与质量要求,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根据项目任务,由简至繁排列组合课程模块。从课程项目到课程模块,教师要根据项目所包含的技能点、知识点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将一个项目分为纵向排列的多个模块。这些模块按照需要完成的项目工作任务推导分设出来,其分设的目标是方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载入更多的课程模块,帮助学生形成胜任项目工作任务的技能。课程模块的分设主要由岗位专家与任课教师决定,但课程模块如何组合才能使学生完成项目工作,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项目实施的关键。课程模块排列时,首先,要对每个模块的技术含量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初步排序,为后续模块排列组合打好基础。其次,要对课程项目所要达到的技能培养目标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以及对培养路径有较为清晰的分析,为组合不同的课程模块提供依据。最后,按照分析形成的培养路径,实现不同模块由简至繁的有效组合。

(二)横向关联把控教学内容衔接

项目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项目、课程模块在完成纵向分层后,相关开发与建设的重点应集中在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上,将知识、技能、素养等内容衔接在一起,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纵向有序贯通、横向合理衔接的网格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知识:促进理解项目课程技能内容。项目课程中知识内容的规划是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项目课程知识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三层:两类是指实践类与原理类,其中实践类知识是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应用知识;原理类知识是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必需的解释性知识。三层是将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为了引入技能教学内容所做的背景性介绍;熟悉是指为了推进技能教学,需要学生深层次记忆的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熟知技能的操作原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专任教师在编排项目课程的知识内容时,不能采用学科课程思维,要注意实用性,紧跟技能培养的需要;要注意清晰性,根据每个技能点清晰阐述对应的知识内容;要注意拓展性,保证学生对现有技能的掌握,适度扩展知识范畴。

2.技能:详叙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内容。在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知识内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技能,素养内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技能作用,两者都依附于技能,从而形成了以技能为主体、以知识与素养为两翼的项目课程“一体两翼”内容分布格局。这种格局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时长保障,“技能内容与要求”部分的含量应该占到教学时长一半以上。在具体的技能内容分析中,任课教师可以与岗位专家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保障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技能内容的完整性。其次,任課教师可以采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清晰描述进入课程内容的每一项职业能力要求,对每一项技能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何种要求,做出具体而清楚的表述,为后续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依据。

3.素养:提炼项目课程内容思政元素。不少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编制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时,对课程模块的设计除“技能内容与要求”“知识内容与要求”两个栏目之外,另外加入了“思政素养与要求”栏目,形成了知识、技能、素养横向一体化教学内容框架。“思政素养与要求”栏目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要将相关的知识、技能上升至职业道德层面,从职业道德高度解析知识技能的价值与作用,培养德技兼修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在对应的课程模块中引入国家、社会发展建设的背景和未来展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先辈的艰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四、結语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表明,系统论对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系统论的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原则与项目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发展性的,如何更为全面、有效地发挥系统论的指导价值,是项目课程建设必须深入探究的。

[注释]

①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0):11.

②刘超,许月卿,刘焱序,等.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1):183.

③潘建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D/OL].上海师范大学,2017:43[2022-02-1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7&filename=1017154362.nh&uniplatform=NZKPT&v=_Pfrx5yAThHHrjv

2O5NMeauQNd5yuNZC99aJW8aI1hFvVy8An-X0o1MO440buUsn.

④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3.

⑤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28.

⑥伍敏.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35[2022-01-2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601&filename=1015

378527.nh&uniplatform=NZKPT&v=3IX10dH33eUwOFCfeSt24O

qCfg_eyuMLEGKQGK2mGWDEnVzeRuCyZ7Qm6X4NjbLH.

[参考文献]

[1]崔宇馨,石伟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J].教育与职业,2021(7):78-84.

[2]潘建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D/OL].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2022-01-2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7&filen

ame=1017154362.nh&uniplatform=NZKPT&v=_Pfrx5yAThHHrj

v2O5NMeauQNd5yuNZC99aJW8aI1hGrm1SdXVu9iylkv15sLi8J.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系统论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