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Web3.0环境下档案治理提升策略探究

2022-05-27 20:26孙向阳
档案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体档案管理

孙向阳

摘  要:当前的信息革命产生了颠覆与重构的社会效果,Web3.0环境重构了档案治理格局,形成技术赋能新局面。本文以技术赋能的新权力范式为视角探讨Web3.0环境下档案治理新格局。回溯传统Web环境下档案治理模式,阐述Web3.0技术对档案治理的运行逻辑和价值目标的影响,总结Web3.0环境下以技术赋能为主的新权力范式对档案治理理念、方式、主体和评估效果的影响,以期通过技术赋能新视角思考档案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技术赋能;档案治理;Web3.0;协同共治

Abstract: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revolution has produced the social effect of sub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Web3.0 environment has reconstructed the Archives governance pattern and formed a new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power paradigm enabled by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pattern of Archives governance under the Web3.0 environment, reviews the Archives governance model under the traditional Web environment, expounds the impact of Web3.0 technology on the operation logic and value objectives of Archives governance, and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on the concept, mode and evaluation efficiency of Archives governance under the Web3.0 environment, with a view to thinking about the new pattern of Archives governanc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Keywords: Technology enabled; Archives governance; Web3.0;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目前我國对档案治理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主要从理论辨析、实践应用和路径分析三个层面对档案治理进行研究。

在理论辨析层面,国内学者对档案治理背景、概念、要素和特征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孟秋[1]基于中外治理观提出了档案治理概念产生与发展的三大理论与现实背景。张瑞瑞[2]利用协同学视角对档案治理的主体进行了划定,提出档案主管部门是主导者,社会组织和公众是参与者。陈忠海[3]从国家治理视域下,对档案治理的特征、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在档案治理实践层面,我国学者对民生档案[4]、高校档案[5]等专门档案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同时提出用技术手段等[6,7]提升档案信息的传播与治理。

在档案治理提升路径方面,我国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对我国档案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建议。宏观层面,金波[8]从档案治理的先导、前提、基础和关键4个维度提出了建议。在微观层面,学者更多从思想层面[9]、顶层设计[10]等具体维度对档案治理提升路径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学者对于技术赋能档案治理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从技术微观视角出发,探讨技术赋能的新权力范式对档案治理运行逻辑和体系建设的影响。

1 回顾:档案治理转型之路分析

技术变革正在不断地调整着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提高,见表1。正如詹姆斯·卡伦所说:“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新权力中心的出现,在现有的主导性结构日趋激烈的今天,新技术的应用会破坏原有的权力中心和等级制度。”在新技术驱动下,档案自身也已成为颠覆常规的权力场域,为档案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转变。档案治理也在所处时代的现实状况和信息技术的双重融合下向多元治理转变。[11]

1.1 Web1.0时代:档案信息单向传递与集中治理。Web1.0时期的特征是用户被动接受信息,Web1.0阶段仅仅解决了信息传播-信息搜索的一个简单过程。

首先,Web1.0阶段是档案信息的独享阶段,此阶段并没有解决用户与档案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问题,档案信息发布权掌握在少数档案管理者手中,公众在此阶段仍处于“无意识公众阶段”。

其次,在Web1.0阶段,信息只能实现单向传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事务形成垄断地位,档案服务利用内容更多是提供公务文书的查询。管理档案的首要目的也在于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国家利益不被损害。在Web1.0时期,档案作为社会组织话语权的体现,其意义不在于自身价值,而在于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的“全景阅览室”就体现了帝国时期最严厉的权力监督体系。档案在此阶段是国家权力的意志和意愿的体现,[12]Web1.0阶段的档案管理也处于国家集中管理阶段。

1.2 Web2.0时代:档案信息双向传递与协同治理。Web2.0时期的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它弥补了Web1.0时期的参与、沟通的不足。首先,Web2.0阶段更加注重档案信息的分享。随着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获取档案的种类和渠道也有所增加,档案不仅仅被档案行政人员利用。[13]

其次,Web2.0时期为社会协同的治理阶段。伴随着Web1.0向Web2.0过渡发展,信息技术增加了社会传播的渠道和社会中信息的流动量及速度,权力适度由国家让渡给社会和公众。[14]特里·库克认为伴随着Web2.0环境的不断壮大和成长,其数字技术不断地影响着线上与线下档案活动,他提出在档案边界不断延展、时间维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档案范式来到了继证据、记忆、身份认同之后的第四范式——参与式管理,即通过互联网公众都可成为自己的作者、出版方和档案工作者。[15]社会公众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也逐步参与到档案治理进程中。

1.3 Web3.0时代:档案信息多向传递与多元治理。Web3.0时期的特征是用户深度参与、深度融合。首先,Web3.0阶段更加注重档案信息的共享,形成了双向沟通且更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机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数字技术具有赋权的本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将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推动各权利主体的革新与变迁。”[16]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多元主体不断参与到档案治理进程中,档案信息在此阶段传播更加注重用户的深度参与,体验用户参与的价值。Web3.0阶段强调满足档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档案用户的黏性,实现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其次,Web3.0时期技术赋能实践活动正在成为构建多元参与互动和优化治理结构的新型驱动力。Web3.0技术是在Web2.0基础上发展的新阶段,公众在这一时期由“无意识公众”向“自主公众”转变,公众的话语权和地位在Web3.0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地提高。档案治理在此阶段中,档案行政部门主导地位也有所变化,出现档案治理由传统的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的趋向和呈现档案治理“去中心化”态势。[17]现代新兴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档案事务管理的能力,促进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以此形成多元的档案治理格局。

2 重塑:Web3.0重塑档案治理结构

档案治理模式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回顾不同Web时期档案治理进程可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除审视出档案治理的不足之外,也在不断重塑档案治理的运行逻辑,重构档案治理的价值目标。

2.1 技术重塑档案治理的运行逻辑。2007年,奥尔科夫(O.Volkoff)等学者发表了《技术嵌入与组织变革》一文,其首次提出了技术嵌入理论,揭示了技术应用对制度变革、管理活动的实现过程,该理论提出新技术的应用引发的制度变革包括改变结构化条件、实现社会互动与治理重构三个阶段。[18]在技术嵌入档案治理过程中,是如何对档案治理的运行逻辑产生影响呢?根据技术嵌入理论的三个阶段,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治理运行逻辑的影响,得出档案治理变革的三个阶段。

首先,技术赋能发现传统治理弊端,并改变原有结构化条件。Web1.0、Web2.0环境下“条块分割”档案管理体制在传统的档案治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有利于档案主管部门聚焦档案发展重心,探讨宏观性、瞻仰性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传统“条块分割”的档案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活动主要依靠档案部门自身力量,造成档案管理权力分散、责任不明晰。其自身的“分散、封闭、功能单一的管理特征”已经严重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

传统的“自上而下”和“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造成档案部门与其他组织缺乏相应沟通,碎片化、孤立化的治理使得档案治理能效低、档案信息孤岛、服务能级低等种种弊端凸显。[20]借助Web3.0技术手段提升现有治理能力成为档案治理变革的起点,并改变原有的结构化管理模式。在这一阶段,技术强制力以一种非制度化的形式发现传统Web环境下档案治理弊端,并积极参与到档案治理体系之中。

其次,技术赋能公众参与社会互动,形成多元共治的档案治理结构。Web3.0技术对现有的档案治理体制的冲击造成了档案治理体系调整的压力,要求对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主体等档案治理体系进行深刻变革。技术嵌入档案治理本身就意味着新的治理理念、治理手段、组织结构和治理能力的嵌入,新技术要求对档案治理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行动。[21]

最后,技术赋能实现治理重构。技术的强行嵌入与档案治理固有逻辑的冲突产生结构性张力,并对档案治理变革产生新的要求。在第一阶段分析出原有结构化条件和档案管理模式之后,将技术因素嵌入到档案治理中实现社会互动,形成多元共治的档案治理结构。根据技术变革逻辑推动档案治理的变化,来到第三阶段实现对档案治理理念、主体、方式和治理评估的重构。Web3.0新技术环境下,技术赋能重塑档案治理理念,探索档案治理新模型、数字化治理新方式。

治理主体上,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公众、社会组织与档案行政部门共同参与档案事务;在方式上,档案治理更加注重协商合作,多手段、多要素对档案活动进行共治;在治理评估上,更加注重技术因素的嵌入,利用量化指标对治理机制运行状况和治理环境的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和量化,以此提高档案治理效能。

Web3.0新技术嵌入档案治理是技术与制度相互吸纳与互动的结果,以此形成新的档案治理价值路径。

2.2 技术重塑档案治理的价值目标。Web3.0重塑档案治理的价值目标,技术是评估档案治理效能和效果的最直接评判依据,利用量化指标对档案治理效能和治理程度进行评估,以此实现档案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效率化。

档案治理的民主化是指不同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档案事务的决策和运行。一方面,公众利用微博、公众号等现代渠道的便捷性可随时、随地表达自身的诉求,以求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實现共同治档。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向社会延伸,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档案事务建设。现代通信技术的便捷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档案事务的积极性,不断彰显社会公众在档案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档案治理民主化。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档案治理模式,实现档案治理主体的充分参与。

档案治理的科学化是指要遵循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在档案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理念、方法进行管控。一方面,利用科学的理念、方式和技术促进档案治理流程的优化,解决档案领域的问题,实现档案治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对档案治理全流程进行监控,以求发现治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推动档案治理实现善治。

档案治理的效率化是指在单位时间获得最佳的档案治理效能,追求档案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治理效率现代化。”提高档案治理效率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缩减档案工作流程中的时间、人员和金钱,最大限度降低档案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档案工作机制的改革、档案工作流程的优化。[22]

3 展望:Web3.0环境下档案治理体系的提升路径分析

运用Web3.0技术不断优化档案治理体系,重塑档案治理目标,同时也为档案治理提供了机遇和内在挑战,如图1所示。

在治理理念上,档案治理需要不断地创新治理理念,重视公民参与感和在档案治理中的话语权;在档案治理主体上,档案治理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多手段、多要素和多层级的协同治理,并成为推进档案治理的关键;在档案治理评估体系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档案治理的评估提供了量化指标,提高档案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3.1 技术创新与档案治理现代化相耦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进步。

Web3.0时期,重视技术性话语权力量,利用技术构建档案治理新模型、探索数字化治理的新方式,进而实现技术性赋权力量、社会主动参与档案治理,实现协同共治的动态性平衡。

技术赋能与档案治理之间存在价值耦合,在价值论上,技术赋能与档案治理两者的价值定位是一致的,利用现代技术促使社会公众参与到档案治理活动之中,提高档案治理的效率和能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在实现方式上,档案治理以先进技术手段为突破,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以技术赋能为转折点,通过在信息网络中各个信息流节点进行关联,使组织和社会之间产生协同效能,在相当程度上产生新的权力和制度功能。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首的Web3.0技术为档案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知识储备,实现档案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融合。

例如,“一网通办”改变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将融会贯通的治理思路融入办事管理之中。打通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打破原有的档案信息壁垒,促进多部门、多主体的信息融合,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自身业务的办理,真正地实现了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的协同共治。上海市的“一网通办”实现办事时间总体减少59.8%,办事材料总体减少52.9%,好评率达到99.7%,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以达到档案治理的预期目标。

3.2 技术赋能催生新权力变革治理结构。技术不光是一种操控工具,也是一种变革力量,技术话语权既是知识性权力,也是规则制定的能力。

互联网技术引发了社会场景和个人角色的转换,Web3.0新兴技术极大地消除了普通民众和权力中心的物理障碍和信息鸿沟,形成“多中心化”模式。技术赋能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在档案治理中的话语权,实现档案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双向互动,各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协作达成共治愿景。档案治理格局形成由档案部门主导、多元合作、社会共治的各治理主体之间权责平衡、明晰的全新治理模式。

以Web3.0信息技术发展为特征,公民参与档案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便捷。美国国家档案馆发起了公民档案员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到馆藏档案资源的标签、转录和编辑活动中,该项目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到档案资源建设之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发起的原住民项目意在由档案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原住民社区代表借助Web3.0技术共同打造原住民口述档案记忆信息平台,原住民既是档案形成者又是档案利用者,公众参与式核心原则贯穿项目始终。上海市图书馆发起的家谱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普通公众寻根问祖的乐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性,专业人士还可对档案数据进行修正、调用。

3.3 现代技术推动档案治理方式多元化。档案治理涉及多手段和多层级的协同参与,形成多元合作、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首先,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等多种手段参与档案治理。利用档案志愿服务、合同外包等具有社会化和市场化手段来实现档案治理的目标。档案部门因自身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在信息化浪潮中完成档案工作。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外包人员和志愿人员参与档案管理流程之中,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效率,降低档案工作成本,实现档案工作的善治目标。

其次,在档案治理中“去中心化”能够实现档案治理多主体参与、多主体治理、点对点平等多层级的协同参与,使得各权利主体都处于平等赋权地位进行档案协商治理,从根本上重塑档案部门与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支持并规范社会组织参与档案事务管理,取政于民,还权于民,在坚持档案部门元治理的情况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档案事务管理,建立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机制。赋权各责任主体参与档案治理的各个环节,各责任主体之间协同合作、有效互动,充分凝聚了社会的智慧和资源,有利于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的檔案治理主体责任机制和体制,有效地推进档案治理的长效高质量发展。例如,上海市的“一网通办”和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真正实现了政务活动的协同协调,多部门的协同监管,完善了政务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盘活各部门在档案数据安全中的作用,从而最终保障了档案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安全。

3.4 新兴技术提高档案治理的评估能力。档案治理效能好坏、水平高低与档案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程度、档案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否、档案制度建设完善程度和档案治理内外部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档案治理存在档案服务水平不高、档案治理效能不足、档案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档案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利用Web3.0信息技术对档案治理全流程进行监控,以我国档案治理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利用量化指标对多元主体参与程度、治理机制運行状况和治理环境的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和量化,以此考察档案治理效能,推动档案治理走向善治。将档案治理融入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数据治理大治理格局之中,利用Web3.0技术不断破除档案治理过程中的壁垒和限制因素,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档案治理评估体系,提高档案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区块链技术作为Web3.0技术代表,其共识性思维有利于档案治理多元主体达成一定共识并共同完成预定目标,达到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非对称的加密式算法用来保证档案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达到档案数据安全传输目标。智能合约技术有利于形成可追溯性的检索、登记和自动推送服务,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服务效率不高、水平不足等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孟秋.档案治理的涵义、内容与内在逻辑——基于中外

[2]张瑞瑞.档案管理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陈忠海,宋晶晶.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J].档案管理,2017(06):21-24.

[4]王月娇.从民生档案管理到民生档案治理的新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10):131-132.

[5]战英.高校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困境和提升途径研究[J].山东档案,2020(04):10-12+60.

[6]刘超.档案治理视域下的档案信息治理理念与技术创新[J].办公室业务,2020(19):62-63.

[7]任惠平.“单套制”模式下电子档案信息治理理念研究[J].山东档案,2020(03):50-52.

[8][19]金波,晏秦.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01):46-55.

[9]陈辉.治理视域下的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J].档案学研究,2017(04):22-25.

[10]虞香群,李子林.再论档案治理兼与金波、晏秦商榷[J].档案管理,2020(02):37-42.

[11][17]王山,奉公.技术赋权、创造性破坏与以人为本——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1):63-67+93.

[12]陆阳.后现代主义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J].档案管理,1999(02):9-10.

[13]桂美锐.技术赋权——互联网时代档案权力关系的嬗变与规范路径[J].档案学通讯,2019(04):34-39.

[14]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19-235.

[15]Terry Cook.Evidence,Memory,ldentity,and community.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J].Archival Science,2013 (13):95-120.

[16]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1.

[18]Volkoffo,Strong DM,EImes MB.Technological 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OrganizationScience,2007,18(05):832-848.

[20]常大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0(01):109-112.

[21]邵娜,张宇.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嵌入:理念、结构与能力[J].电子政务,2018(11):93-100.

[22]徐拥军,熊文景.档案治理现代化:理论内涵、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J].档案学研究,2019(06):12-18.

[23]徐拥军,李孟秋.再论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J].档案管理,2020(03):5-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2-02-20)

猜你喜欢
主体档案管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如何规范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