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05-28 09:01陈忠强杨帆朱鑫鑫金文杰徐晓丽占道伟钱立锋
中国康复 2022年5期
关键词:屈曲上肢脑梗死

脑梗死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类型的69.6%~70.8%

。患者常伴有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心理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功能和生存质量。针灸疗法已被证明在降低脑梗死致残率,提高患者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

。反复促通技术(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作为近年来出现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偏瘫患者亦有良好的疗效

,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索联合运用反复促通技术和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丰富现有临床治疗方法。

1)针对顶煤超前支架切顶线冒落,支架受载不均,支架顶梁适应合力作用点变化范围应尽量大,支架顶梁前柱窝的位置尽量前移,调整支架的合力作用点位置和增加支架顶梁前端的控顶能力[1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经CT或MRI确诊并符合中华医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关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病程1~6个月;年龄35~80岁;病情稳定,单侧瘫痪;意识清楚,MMSE评分≥24分,能配合治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病情不稳定者;肢体伴有严重疼痛或挛缩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和联合组,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本研究经嘉兴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胡萝卜素的功效有哪些:说到胡萝卜了,这种市面上常见的蔬菜可是不容小觑。因为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那么这个胡萝卜素到底有什么功效呢?

1.2 方法 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转移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行训练等合适治疗,每日1次,每次45min;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min。1周5次,休息2d,治疗4周。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常规消毒后,取佳健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50mm),以平补平泻手法直刺或斜刺四神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风痰阻络证加丰隆、手三里、解溪,气虚血瘀证加百会、手三里,阴虚风动证加太溪、内关,进针0.8~1.5寸,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周5次,休息2d,治疗4周。RFE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具体操作:①侧卧位,肩胛骨内收-外展;②仰卧位,肩关节屈曲、屈曲-内收、屈曲-外展、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③仰卧位,肘关节屈曲-伸展;④坐位,前臂旋前-旋后;⑤仰卧位,腕关节屈曲-背伸、屈曲-伸展;⑥坐位,手指关节屈曲、伸展、对掌;⑦仰卧位,髋关节伸展外展-屈曲内收、伸展外展外旋-屈曲内收外旋、屈曲-伸展;⑧侧卧位,膝关节屈曲;⑨仰卧位,踝关节背屈

。根据患者情况选取以上适宜运动模式,快速牵张并手法刺激原动肌群,治疗师给予口令“弯曲”、“伸直”,嘱患者做相应主动运动。100次/组,每日1次,1周5次,休息2d,共治疗4周。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同前。

73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eparation protocols for exosomes derived from urine of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1.3 评定标准 为尽可能实现单盲及客观性,均由同一名不知道分组情况的医师于治疗前后完成以下评定内容。①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依赖性越小

。②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包括上肢33项、下肢17项,每项根据完成程度分0、1、2分3个分值等级,总分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③ 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

:包括精力、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工作劳动能力、语言、活动、上肢功能、视力、个性、自理、思维等12个领域,49小项,每项1~5分,患者自评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2 结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对脑卒中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脑卒中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救治,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幸存者中仍有约7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对社会与家庭造成较大负担

。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并发症,减少功能障碍,提高预后,是综合治疗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求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RFE组1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转院中途退出,视为脱落病例。共59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评估过程。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及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

<0.01)。治疗后3组患者BI、FMA、SS-QOL评分两两比较,联合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

<0.05),针灸组和RFE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4。

Butefisch等

研究发现,足量的外部感觉输入和运动训练可以激活扩大运动皮层,促进神经轴突和树突分支、诱导血管侧枝循环发生,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或代偿。反复促通技术正是利用中枢神经的这种可塑性,通过对肌肉快速的牵张刺激配合患者主观意识进行主动的高频重复运动,减少异常动作模式,加强受损下行运动神经束的神经元回路,从而使患者实现随意运动

。相较于传统神经康复技术,RFE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适合进行反复大量的促通操作。

脑梗死又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其病因多以“淤”为主,针灸可疏淤通络、行气活血。临床多取用三阳经经穴,又因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故常作为治疗中风病的主要经络。针刺百会、四神聪能够开窍醒脑,提升大脑神经元兴奋性,修复其受损功能

;上肢选穴以手阳明经为主,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通经活络,主治上肢不遂

;下肢选穴以足阳明经为主,取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解溪等,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本研究显示,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表明针灸、反复促通技术及两者联合治疗,都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但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优。其机制可能为:①反复促通技术通过患者的主观运动意识对大脑产生持续的输入,直接作用于中枢系统;针灸治疗又从外周刺激肢体引起肌群的兴奋,两者联合组成中枢-外周闭环康复模式,不断强化对中枢的正性反馈作用

。②二者对大脑运动皮层的影响。针灸反复刺激局部穴位,可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血管侧枝循环发生,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激活休眠大脑运动皮层细胞

;而RFE技术对肌肉的快速牵拉可以诱发牵张反射,强化了外界刺激输入,通过高频重复的主动运动又对大脑运动皮层产生持续的刺激。两者协同作用于大脑运动皮层,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由于本研究选取病例数较少,治疗周期较短,故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1] Wang WZ,Jiang B,Sun HX,et al. Prevalence,Incidence,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 687 Adults[J]. Circulation, 2017, 135(8): 759-771.

[2] Zhang SH,Wu B,Liu M,et al. Acupuncture efficacy on ischemic stroke recovery:muh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J]. Stroke, 2015, 46(5): 1301-1306.

[3] Shimodozono M,Noma T,Nomoto Y,et al. Benefits of a 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program for the upper paretic extremity after subacute stroke[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3, 27(4): 296-305.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5] Kawahira K,Shimodozono M,Ogata A,et al. Addition of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facilitation exercise to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promotes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hemiplegic lower limb[J]. Rehabil Med, 2004, 36(4): 159-164.

[6] Kawahira K,Shimodozono M,Etoh S,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a new facilitation technique on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hemiplegic upper limb and hand[J]. Brain injury, 2010, 24(10): 1202-1213.

[7] 王赛华,施加加,孙莹,等. 简体版改良Barthel指数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中国康复, 2020, 35(4): 179-182.

[8] 蔡业峰,贾真,何春霞,等. 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7): 551-553.

[9] 蒋燕萍,曾玉萍,吴波. 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2): 89-94.

[10] 马晓超,毕春红,冯善军,等. 我国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家庭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10): 932-934.

[1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12] Butefisch CM,Kleiser R,Seitz RJ. Post-lesional cerebral reor-ganisation: 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 J Physiol Paris, 2006, 99(4): 437-454.

[13] 李琦,程瑞动,闻万顺,等. 反复促通疗法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26): 1-5, 10.

[14] 王焱平,张钦昌,王振焕. 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 34(11): 1384-1386.

[15] 杨喜兵,杨帆,陈忠强,等.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刺对中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31): 3983-3987.

[16] 王岫,张颖,王春方,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J]. 中国康复, 2021, 36(3): 131-134.

[17] 王娜娜,杜小正,何文洁,等.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Notch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 27(1): 67-70.

猜你喜欢
屈曲上肢脑梗死
蜻蜓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脑梗死怎样治疗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平板屈曲与平板载荷、约束的关系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波形钢腹板抗剪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