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征程中我国收入分配理论演进轨迹与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文献研究角度

2022-05-28 07:36旭,陈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网来源

蒋 旭,陈 琦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广大农民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2]。在经历“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1]的基础上,邓小平终于提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坚持党的集中领导下,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本命,独立自主地走中国道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一次又一次阶段性的自我革命,我国最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治理格局。这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调整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性失衡”[4]的困境具有重大意义。在我们党带领中华儿女完成百年奋斗的历史时期,系统梳理我们党百年来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探索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轨迹,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现状分析

Citespace 软件是美国华人陈超美博士发明的文献分析工具,主要对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求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演变的关键路径和知识转折点。通过可视化图谱,可以直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前沿趋势。本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数据库,索引时间为2021年11月14日,主题设定为“共同富裕”和“分配制度”,手动剔除一些与本研究主题不相符的文献后,共获得1222 篇有效文献,形成本次研究所需的有效样本数据。

(一)作者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统计出作者共现图谱。总计1222 篇有效文献,软件设定阀值为2,g 指数设定为25。如图1、表1所示,共生成793个节点,112 个连线,中心性为0.0004,其中学者卫兴华发文量最多,为11 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其他作者还有李抒望、孙居涛、周新城、韩喜平、张宇、余金成、彭必源、陈斯毅、石仲泉。通过Citespace 作者共现图谱,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之间关联中心性很低,学者之间连线较少,合作关系很少。

表1 Citespace 视角下作者发文前十 来源:知网

图1 Citespace 视角下文作者共现图谱 来源:知网

因此,应加大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打破学术壁垒。

(二)机构共现图谱

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阀值设定为2,g指数设定为25,共生成688 的节点,58 个连线,中心性为0.002,从发文机构看(图2、表2)中国人民大学发文量为10,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次之,为9 篇。从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看,有6 所机构都在北京,也说明北京已经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跨机构研究方面看,各研究机构分布零散,发文机构之间中心性只有0.002。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现象。这说明此类研究虽然得到了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但大部分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研究成果共享性不强。因此,应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融,有利于推动学术科研与传播实践的共通,有利于达到不同地区研究资源的分享与整合。通过打造合作平台,共建合作研究基地。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和方案,可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图2 Citespace 视角下文机构共现图谱 来源:知网

表2 Citespace 视角下机构发文前十 来源:知网

(三)关键词共现图谱

“研究热点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间内,出现数量比较多并且有一定联系关系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5]。论文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体现了文章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出现次数频率高的论文关键词可以体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解释某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方向。通过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绘制图谱将1222 篇有用文献按年切分,切片年份设置为3,g 设定为25,如(图3、表3)所示,共生成554 个节点,1156个连线,中心性为0.0075。排序前十的关键词依次为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生产力、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社会主义本质、分配制度。

图3 Citespace 视角下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知网

表3 Citespace 视角下关键词共现前十 来源:知网

1.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本质

在我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建立在物质精神条件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更不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贫穷化。作为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理应在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中得到系统化的解读。所以,我们就必须了解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演进的本质。由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限制,造成我国共同富裕征程中人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困境。因此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演进的本质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补充,也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领域自我革命的阶段性路程。

2.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规律

翻开那段浩瀚的历史,掀起那段难忘的岁月。百年来我们党收入分配政策几经变迁,透过那段奔赴共同富裕的厚重征程,我们也能摸索出一定规律。从按劳分配的单一模式向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内容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决定的演进趋势;从平均主义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其演进的最终目标。

由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中国百废待兴,在西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以及借鉴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建立起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计划经济必然有其特殊的合理存在性。但计划经济固有的过度集中和机械式的管理模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我们党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而丧失了合理性。因此,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也必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推动而成为一种必然。

3.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来源动力

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求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提出,“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6],因此分析分配关系一定要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运动中去探寻。由于一定历史阶段内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必将或早或晚随之变迁,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分配问题也是一个深刻且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党自建党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我们党带领中华儿女走过百年探索历程,一直致力于逐渐消灭中国不平等的剥削制度,消除不公正的经济分配方式。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时代彰显,也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直接动力。

4.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总结,而收入分配制度演进最终目的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正义,进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8]。而分配正义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配正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构建三次分配制度,从而让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能达成的价值共识。而这一共识达成的背后则是我们党直面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困境而作出的战略性抉择。因此,共同富裕征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演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Citespace 关键词时区图谱(图4),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共同富裕”以及“分配制度”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随着我们党自我革命进度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1]。通过对经济工作上的拨乱反正,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而“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不同阶层和群体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生产生活资料占有的多元化,而非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偏向。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逐渐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纵观改革开放后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历程,结合Citespace 关键词时区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图4),我们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图4 Citespace 视角下关键词时区图谱 来源:知网

第一个阶段:1978-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序幕,在经济方面,打破了过去过于单一的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激发了农民群体的积极性。通过理清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实行“铲除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10]。面对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的需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也是第一次通过文件的形式提出可以依靠勤奋劳动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因此必须要明确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所谓同步富裕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议提出“按劳分配与富裕不同步性的思想”[11],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更为今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1987-2002年。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落实,党和国家发现单一的收入分配方式难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为了探索我国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更是为了解决十三大中“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12]这些收入分配领域的实际矛盾。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突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3]。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在分配制度上确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4]的原则。

在这一阶段,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全国展开了多方讨论。邓小平同志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地位作为消灭剥削阶级的象征,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但先富政策是我国共同富裕的战略考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作用实现的重要途径”[15]。因此只有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破除长期以来平均主义的认识障碍,才能真正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真谛。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收入分配的新原则,与按劳分配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冲突。虽然现阶段“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导致收入差距”[16],但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受限的实际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效率与公平”三者之间逻辑关系,更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

第三阶段:2002-2012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7]。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尼指数偏高,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降低,两级分化的现象日益普遍。2007年6月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认识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按要素分配作用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一直在0.4 左右徘徊,中等收入者比重持续降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的可调控性在缩小当前分配收入差距过大时是有限的。因此,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8]。在规范市场运作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9]。因此应大力提高我国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共同富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而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则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导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拓宽了收入分配思想的研究视野。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党紧跟时代潮流,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开拓发展了中国社会分配新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配原理,更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新道路,书写了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在这一阶段,共享发展、三次分配、治理效能、高质量发展构成了新时代收入分配变革的时代话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标准,以共同富裕为行为目标导向,通过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而推动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分配制度更加重视公平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因此必须“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1]。而构建我国三次分配格局则体现了党的领导、社会责任以及道德建设三者之间的统一,对于完善我国多层次保障体系,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学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结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通过我们党自我革命的阶段性演变,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这一阶段性的重大结构调整,适应了所有制变革的市场需求,符合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演进规律,凸显了我们党开拓创新的卓越能力,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不朽魅力。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直接动力。回顾过往,从初次分配到二次分配最终演变为三次分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开放性与时代性得到证明,而所有实践背后则是我们党人民性的显现。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猜你喜欢
知网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情况综述
基于知网的翻译研究方向毕业论文写作
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情况综述
适时增加基金来源
HowNet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