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桎梏与纾困路径

2022-05-29 21:08张家彬张亮纪志敏
江淮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张家彬 张亮 纪志敏

摘要:大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我国大健康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政策扶持、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意识增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环境支持等各项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处于由单一救治模式向“防治养”模式转变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结构发展不均衡、资金制约短板明显、产业与科技融合深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及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重点加强部门协同、金融支持、科技转化、鼓励创新与强化监管等措施。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全民健康;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2)02-0059-006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患者规模剧增,根据“七普”数据,我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地区)慢性病患者高达3亿人,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身体活动不足是引起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一方面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财政投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群众的医疗负担依然较重,健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以疾病治疗为主,单纯依靠医疗卫生干预的传统治疗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一系列生产和服务活动成为新的社会需求。健康产业围绕人的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涵盖人类全生命周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但其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在厘清这些机遇与桎梏的基础上,探究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有助于达成2030年健康中国目标,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计划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160000亿元,并对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健康服务、健康保险、医疗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划。《纲要》的实施驱动了大健康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健康产业、医疗技术及政策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健康产业迎来了“全民需求时代”。[4]

(一)国家政策助力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与有利条件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围绕“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体育强国”等问题,制定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發展的意见》(2018年4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2019年7月)、《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2019年9月)、《“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3月)等多项政策[5],从主要内容来看,政策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优化、医疗科技应用发展、健康保险产品与监管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康行动规范、疾病防控、医药产业发展、居民健康生活意识提升、健康旅游开展、健康城镇建设、体育强国等,一系列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居民健康的重视,对大健康事业的支持,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引导与有利条件。[6]

(二)人口老龄化等内在需求剧增,服务供给市场空间巨大

依据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按照这一标准,我国自2000年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加剧,2040年以前仍将是中国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升高,2020年已达到13%,预计至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1亿人,占比15%。另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的研究,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人,占比20.2%,2055年将达到峰值4亿人,占比27.2%。人口老龄化将不断增加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医药与保健品的需求,提高医药消费在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老年人普遍患有慢性病,诊疗过程长,药品消费大,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药费是65岁以下人口的2至8倍。此外,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至2020年的77.93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老年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偏低、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这也为与养老相关的健康产业创造了市场空间。[7]

(三)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拉动健康管理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观念的转变引起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管理需求提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增多,使其健康与养生知识储备增加;餐饮食物种类多样,使其对营养搭配的要求提高;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导致亚健康状态,使其对健身运动重视程度增强;收入水平提高,使其对健康旅游需求增加;社会文明进步,使其更加关注心理与精神卫生。同时,经济进步带来消费升级,也使人们的健康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大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相辅相成。人们不再满足治病救命的基本医疗需求,转而提升对高端医疗、保健、健康食品、医疗美容、健康管理服务等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派生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健康业态,包括以药品制造与医疗服务为主的核心业态,以医药材料与设备制造为主的关联业态,以营养保健与旅游健身为主的衍生业态等。[8]

(四)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大健康产业高效发展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取得突破,诸多治疗疑难杂症的现代药物逐渐问世,使得临床医学的诊疗效果大幅提升,推动精准医学的进步,加速了医药医疗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衍生出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與科研成果,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与智能科技的融合创新和产业升级,也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可以更精准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以低成本化解重大疾病风险,也可以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佩戴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健康管理,它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手段与健康管理方式,开启了“智慧医疗”时代。云计算与大数据有助于健康信息的高效管理和整合分析,促进共享、互通、联动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机制,实现全人群的“终生健康”管理。5G技术可以实现高速的信息远程共享与实时交互,提升医疗机构的诊疗效率与服务质量,有利于医疗科学的信息数据共享。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大健康产业向更智能、精准、个性、远程、高效的方向发展。[9]

(五)经济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挑战中蕴含机遇

从内部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大健康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但是依然吸引大量资本投入,并购与风险投资驱动产业增长。其中,治疗康复与生物制药领域的投资额遥遥领先。政府管制放松,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医疗行业,民营医院数量增加,与公共医疗机构形成良性互补。政府对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的政策与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大,2015年科技部推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预计到2030年在精准医疗科技领域投资600亿元,以技术促发展。此外,新冠疫情暴发也使大健康产业面临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疫情是对国内医疗卫生水平与承载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中国防疫措施卓有成效,使国民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也使国民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健康服务成为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网经社的“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1550亿元,同比增长48.46%;用户规模为6.62亿人,同比增长42.06%。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国内疫情得到缓解,中国及时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救援,分享防疫经验,并迫切希望全球能够加强卫生健康团结合作,共度危机,展示了大国担当,彰显了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助于大健康产业的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有助于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与使用,有助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学习国外健康产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实现本国的技术提升与市场扩展。[10]

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桎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满足人民健康的需要。大健康产业契合时代发展,具有良好机遇,获得了一定发展,且前景光明,但如今的发展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产业构成复杂、资源分散,产业集聚和政策供给困难

首先,我国大健康产业是复合型产业,产业构成、各产业之间相互关系均不够合理,如相较于健康服务业,医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在养老、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产品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市场化程度较低。其次,大健康产业链的核心链条由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空间链构成(潘为华等,2021)[11],大健康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资源都较为分散,没有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程度较低,信息共享缺乏,这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利用不充分与生产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产业链的有效拓展,无法发挥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另外,大健康产业存在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人才供给、资金支持和信息共享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大健康产业管理虽然是卫生健康部门牵头,但具体生产、经营、管理涉及几乎所有的行政部门,政府部门间如何协同、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源进入大健康产业,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劳动、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也是影响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2]

(二)产业发展受资金短板制约明显,融资途径少,亟待创新多元融资模式

大健康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其产业初期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和金融体系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资金来源,不可能由企业自有或者政府财政等单一资金来源解决,必须通过一定的金融信贷支持,但是大健康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承担风险高的特点,这与金融信用贷款弹性小、期限短、成本高的属性相冲突,产业发展的信贷融资存在一定困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并且,现有大健康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资金分配极不均衡;尤其是大健康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制约的短板愈加明显。另外,健康保险方面,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筹资和补偿水平有待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居高不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则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截至2020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金额占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仅为14.56%,支撑力度明显不足。总之,大健康产业融资渠道虽然多元,但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较多,融资理念、融资模式依然相对落后,制约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够,数据要素难以融合

科技进步为健康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都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方案,如德国“AMP 计划”、美国“工业4.0计划”,特别是日本提出“超智能社会”,将信息通信技术( ICT)应用到健康养老产业的战略方案。[13]在致力于扶持本国科技发展的同时,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快速深度融合。我国在加大产业与高科技融合、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在大健康产业方面,虽然我国大力发展专业的医药园区、优化健康服务新模式等,但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存在“产学研用”脱节现象。另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已经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促进了健康消费业态的转变和产业效率的提升。但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比如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协同整合问题、各产业链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导致数据要素难以融合问题等,都会影响最终的有效信息数据形成,可能会阻碍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尚处低端,创新能力不足

在医药制造方面,长期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主要生产仿制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并且,药品研发投入低,国内医药企业每年的新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而国外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15%~20%。在医疗器械制造方面,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低,中高档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产品以仿制、改进为主。在保健品产业方面,产品种类少,同质竞争严重,质量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大健康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衍生出诸多新产品和新业态,智能化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而数字化服务模式也并没有广泛应用于现实。在健康服务产业方面,更是缺乏行业标准与技术人才,难以为全民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从产业整体来看,产品服务普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缺乏标志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或企业,没有结合资源优势形成适用于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14]

(五)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亟须健全法律体系保障

无论是政策文件、既有学术文献还是实践领域,都没有对“大健康”概念进行严谨统一的界定,这使得大健康产业的范畴与边界不明晰。张车伟等(2018)[15]将大健康产业定义为: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产品制造业为支撑,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全产业链活动。金碚(2019)[16]将其定义为:满足人民健康的各类活动中那些具有“产业”性质的领域。概念不清一方面造成对大健康产业核算的困难,影响产业优化路径的决策判断;另一方面导致监管制度与法律保障的不健全,产生欺诈、恶性竞争等行业乱象,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大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没有统一的产业标准,没有严格市场准入门槛的背景下,保健品、健康保险、医疗美容、医养结合等行业的产品与服务更是良莠不齐,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边界不清晰,大健康产业就会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就会出现监管盲点,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发挥市场机制时,也会因为概念模糊而难以发挥监管作用。统筹的监管部门、统一的产业标准、健全的法律保障是未来大健康产业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

三、大健康产业的纾困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为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和政府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广阔市场需求和良好发展前景,为大健康产业纾困带来了机遇,夯实了部门协同、金融支持等良好基础。

(一)部门协同:工作、产融、数据、产业链及生态的五层协同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医疗健康领域的议题,还是投融资、乡村振兴、区块链、供应链、绿色建筑、环保低碳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IT企业、平台服务商、金融机构等部门共同协作,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具体可分解为五个层面的协同。第一,工作协同,即企业内部的高效协作与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第二,产融协同,是大健康产业与金融业的协同。金融机构可为符合规定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为资金运转注入新的活力;保险公司可针对不同个体的健康管理需求设计个性化保险产品,丰富保险产品种类,降低因病导致的财务风险。例如,招商信诺人寿针对糖尿病人群开发的“智控糖”保险。第三,数据协同,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监管机构、用户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互通、联动。此外,平台方可借助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保障信息安全。第四,产业链协同,包括同一产业链的纵向协同与不同产业链的横向协同。产业链协同有助于資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实现生命周期的全程照护。第五,生态协同,环境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大健康理念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企业在高效生产经营的同时,应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引导资金流入,激发市场活力

金融支持将为大健康产业链赋能,增强上中下游的资金利用与生产开发效率。充足的流动性,可以改善上游企业的资金流转,促进产品创新研发,可以提高中游企业的资金储备量,降低坏账风险,并增强产品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之间的黏性,从而降低下游用户因病产生的财务风险,提高病人就诊效率。由于大健康产业兼具公益与市场两种属性,那么政府与金融机构都应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土地供给、金融支持、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并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大健康产业,激发市场活力。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为从事大健康行业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支持,适当放宽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发挥保险行业在医疗保障、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设计符合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保险需求。此外,保险公司投资大健康产业,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健康服务,也是产业协同的路径之一。证券类金融机构可为大健康企业的上市、并购、投资提供方案及进一步服务。企业自身也可以选择灵活的融资模式,例如PPP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普惠金融模式等,在严控风险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

(三)科技转化:增强科技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智能化服务,拓宽产业深度

积极采取政策引导等措施,强化大健康产业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尤其是要提高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成果的转化,提升高端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必须加快产业链间的数据要素融合,增强科技信息技术在大健康产业中应用。第一,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医疗、公共卫生、行业、科研信息,将数字、符号等结构化数据,文字、图片、影音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元数据等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医疗卫生部门的政策决定,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全民健康的管理等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务。第二,利用互联网建立跨区域的移动医疗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全面、高效、完善的远程挂号、看病、开药、缴费服务,提升在线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疗资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第三,提高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健康产业的成果转化与广泛应用。例如,社区内部的慢病监测,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智能医疗辅助医生诊断,智能机器人照护服务等。[17]

(四)鼓励创新:促进大健康产业相关技术、模式和业态的多类型创新

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层面创新,也是以健康为主导的模式、业态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就是要加大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工程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强化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核心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大学设立多学科交叉的大健康类专业,培养、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高端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创新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标志性的中国大健康产业企业。鼓励模式创新就是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例如,将生态旅游与医疗健康相结合的“森林康养”模式,该模式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及养老养生相结合,不采用医疗手段,而是通过在原生态的森林中徒步运动、休闲放松而实现自我康复的一种疗养方式;将中医药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将传统武术与健身活动相结合的武术健身项目等。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健康服务。鼓励业态创新就是要贯彻全民健康的理念,为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高端健康服务。例如,精准医疗、高端康养、养老照护、远程医护等新型服务业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将推动大健康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监管:完善监管机制,设定法律底线

对大健康产业的监管可以分为法律层面的监管,制度层面的监管,道德层面的监管。法律层面,政府部门应出台定义明确、边界清晰的大健康产业管理办法,完善大健康产业的立法体系,加强大健康产业的法制建设,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使产品与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对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针对生物科技中的伦理问题,设定法律底线。制度层面,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流程,提升监管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大数据监管平台。统计部门应建立大健康产业的核算体系,加强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道德层面的监管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与行业协会。剔除并惩治虚假信息发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科学性专业医学与健康知识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事情。成立大健康行业协会可以辅助政府监管,加强企业自律,有助于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未来应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的多层次健康产业体系,构建政府监管部门、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大健康企业、社会公众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健康产业监督管理体系。[18]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病现状及慢性病患者数据统计一览,慢性病管理机构市场规模前景分析[EB/OL].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00219/170527209.s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G].2016:1.

[3]张红显.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主体机制研究[J].齐鲁学刊,2020,(2):106 -113.

[4]冯华超,钱龙,高强.确权如何影响农地出租價格——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20-28.

[5]谢明明,李琴英.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是互补还是替代——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与门槛效应的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3):52-60

[6]龙海波.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6):1-4.

[7]张锐昕,张昊.“互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的条件限度和优化逻辑[J].理论探讨,2021,(2):147-154.

[8]刘成奎,黄雄财.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供求策略研究——以 COVID-19 疫苗为例[J].经济问题,2021,(11):34-43.

[9]张国平,韦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及老年人支持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1,(10):41-48.

[10]王成利,王洪娜.医养融合养老:供给途径、实践困境与政府责任——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7,(10):37-44.

[11]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彭花,简明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J].科学决策,2021,(3):36-61.

[12]朱海龙,唐辰明.智慧养老的社会风险与法律制度安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27-36.

[13]施锦芳,吴学艳,隋霄.日本ICT辅助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0,(6):40-48.

[14]李鲁.发展智养融合医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3):22-26.

[15]张车伟,赵文,程杰.中国大健康产业:属性、范围与规模测算[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7-29.

[16]金碚.关于大健康产业的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7.

[17]何学强,王传玉,余鑫.随机利率和死亡率下基于终止风险的DB养老金计划保费估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6):103-113

[18]李熠煜,禹宁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养老保障满意度非线性模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4-108.

(责任编辑 张亨明)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作者简介:张家彬(1981—),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产业管理;张亮(1986— ),山东泰安人,管理学博士,马来西亚北吉隆坡国际学院院长(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纪志敏(1970—),女,河北石家庄人,三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健康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健康中国”中的白马股和黑马股
“健康中国”中的白马股和黑马股
抓住“健康中国”建设机遇
“健康中国”催生万亿产业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