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定向帮扶机制研究

2022-05-29 23:09林崟刘镜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数据

林崟 刘镜璇

摘要:文章通过调研总结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现状,结合大数据背景对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制定定向帮扶机制策略,搭建系统化的定向帮扶体系,对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找出教师间能力差距、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等方面来制定定向帮扶策略,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教学师资定向帮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教育及实训资源共享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职业院校;定向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2-012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大数据具有规模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ety)、处理速度高(Velocity)、高质量(Veracity)的特征[1]。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日益增多,教学环节呈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教学组织呈现个性化、智能化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家“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引导下,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和教育薄弱地区实现结对帮扶,并通过网络课堂、名师课堂等形式开展网络教学,实现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有效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进而实现公平化、有质量的教育。202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在文件精神指导下,大大调动了职业院校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承担定向帮扶重任的担子,在此背景下,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稳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从而解决边远地区教师资源缺乏的现状,促进高职院校间的融合发展,并稳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以及就业率。

1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现状

课题团队通过问卷星向兄弟院校各专业任课老师投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其中,男教师比例32.1%,女教师比例67.9%;从学历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比例最高,占比为54.44%;在年龄方面,41~50岁教师比例最高,占比达到40.64%,31~40岁教师比例为34.27%,居于第二位;从“是否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授课”统计数据看,教师常态化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占比64.99%,说明信息化教学普及率高,教学平台日积月累的行为数据为研究如何应用大数据创造了有利条件(见表1)。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升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应用教学大数据意识不强。有60.72%的老师在“是否依托大数据教学测评系统开展教学”选项中填了否,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对数据管理和分析软件应用不熟(67%)、缺少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61%)、教学数据录入或管理不规范(52%)、不清楚该如何应用教学大数据(39%)等(见图1)。虽然大多数老师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且教学平台每天伴随式采集教与学的数据,但是由于一些老师没有规范管理、调用和分析教学数据的习惯,导致数据资源的浪费。

二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平台使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学生应用智能终端可以十分方便地访问教学平台,使得所有老师均有机会获得学生参与校园学习、活动的大量数据。但是从调研结果看许多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仍然停留在課前布置任务,课中扫码签到,课后通过平台来提交作业等浅层次的应用上(见图2)。一些老师的信息化教学仅改变了“教学形式”,缺乏对教学数据的有效收集及应用,缺乏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校校联合育人的举措。

三是应用大数据开展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基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热衷于教学,对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没有强烈的想法。尤其是在大数据应用于教学方面,不懂研究方法,认为高层次课题申报困难,不愿意下苦功夫提升教研科研水平。

2 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定向帮扶机制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应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定向帮扶机制策略。

2.1 转变教师管理理念

将大数据引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各大高校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水平,展现教学质量评价高效性、实时性、智能化的重要时代举措[2]。现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产生了大量的线上线下教学数据。教学管理部门可改变原有粗放式教师管理方式,依托教学大数据开展精细化管理。一是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应充分应用教学管理平台后台统计数据,如根据课程搭建情况、资源调用情况、学生选课、同行听课、督导评价等关键性数据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反映教师能力现状,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弱实施A、B、C三层次认证。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偏弱的老师可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三种课型分类管理,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二是依托教师管理大数据精准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各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培训,应改变原有“大锅饭”式的统一培训制度,而是通过教学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及教师个人申报意愿按照需求类别组织小而精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培训过程和效果可通过教学平台全过程记录和存储,进而为下一次培训组织提供数据参考。三是依托大数据改进教师评价体系。2020年7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不管是评职称评定还是年度考核,均十分看重结果性评价指标,对于过程性评价指标缺乏采集的依据。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采集教师培训、晋升、教学、社会服务、科研成功转化等多个维度的过程性数据,对显性工作量和隐性工作量均进行科学统计,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同时及时反馈过程管理结果,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在结果性评价方面,除了标志性成果,还可以通过收集教师线上课程或线下授课的社会影响力、行业认可度、学生反馈美誉度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加权计算评测出教师的综合正向影响因子,让教学评价的维度更广,评价的方式更多元。

2.2 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集数据论、工具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师生的“教”与“学”,促使教学范式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3]。要实现“数据驱动”的课堂,一是要建设好线上课程。例如以全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作为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切入点,老师针对赛事规则进行课程设计,建设共享信息化教学课程,并依托教学平台对教学过程性数据及考核结果性数据进行科学采集。二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主要的教研手段,提升课程的推广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学生喜欢的教学资源、活动形式及个性偏好,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也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来指引开发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也让课堂更为丰富多彩。三是应用教学大数据预判功能,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科学分析,掌握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从而因材施教,及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来调整教学内容的深浅。如:教师可通过课前测试中全班的上交率、上交时间、答题时长、正确率、重复答题率等数据,对学生的初步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精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

2.3 建立定向帮扶机制,精准提升教师能力

一是校企双师定向帮扶结对。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从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分布来看,有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从事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在社会工作几年后转型到职业院校从教,前一类型教师在实践经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后一类型老师往往对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不足。通过教学大数据分析比对,能让两种类型的教师精准结对,取长补短。具体举措如下:首先,在教学准备上,分析原有教学平台数据得出各位教师教学能力画像,同时对能力互补的老师进行配对,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其次,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开展定向帮扶教研活动,在教学资源应用上,企业转型的教师应当多学习科班出身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社会实践上,科班出身的教师则应多向企业转型教师取经,两类教师各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又能通过“同建一门课”“共编一本书”等活动相互加以补充。

二是“新老教师”定向帮扶结对。“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带来了一种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才的机制,受到了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欢迎[4]。大数据背景下,可不拘泥于原有“老带新”结对形式,可开展“新带老”“多带一”“强弱互补结对”等多种新颖的结对帮扶方式。如:一些“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手段,自己摸索耗时耗力,往往效果不好,而一些“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上手迅速,开展“新带老”帮扶不光提升“老教师”应用新技术的热忱,更是在无形中促进了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而当“新教师”在科研、教改、职称晋升等方面一筹莫展时,可根据学校教师能力大数据平台精准找到适合带自己的多位“老教师”,进而可开展“多带一”结对活动,帮助“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同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能力互补的“新老师”尽快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强弱互补结对”。

2.4 共建大数据教育平台,开展精细化校校帮扶

作者所在学校已经建成三个国家级资源库,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资源库建成已有5年之久,有近百所中高职院校运用于教学实践,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仅仅将大量的教学资源提供给边远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应用,并不能大幅度提升其教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校校帮扶应开展远程协作,共建大数据教育平台。

一是共建课程,搭建共享实训室。人工智能+5G技术,对教育场景和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5]。提升边远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可以从信息化课程建设开始,通过搭建一对一帮扶教学平台或课程,统筹建设基于AR/VR等信息化技术的“线上共享实训室”,逐步引导边远地区教师融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通过教师在教和学过程中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中,来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各方面的优化。

二是定期组织网络平台交流互鉴。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让网络云平台成为教师业务学习中交流和互鉴的空间。通过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可引导同类型老师开展定向交流,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策略进行分享,并在教学经验上加以借鉴,对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通过这种定向帮扶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团队“传、帮、带”活动,让具有丰富信息化教学经验的老师对经验缺乏的老师进行在线指导,并分工进行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选取和建设、教学数据挖掘和分析、开展个性化教学等,快速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三是以赛促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强化之后,职业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由教育部举办的各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教学能力赛事,这样能让教师在参赛过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于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并对教学平台进行合理开发和应用。参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还能通过对参赛作品反复修改和推敲,逐层优化,从而更快促进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各类职业院校技能赛事还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能有效拓宽参赛教师的视野,并找到和同行优秀教师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让自己的信息化能力得到升华。

四是確保数据安全。首先,应加强教学平台的管理,确保数据录入、传递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做好数据备份和加密,防止遗失或被盗,保障教师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其次,应保障教师原创权利和知识产权。大数据时代,资源调用十分便捷,但并不是优秀老师把自己创建的资源无偿发布在网上,其余老师可以随意复制或调用资源。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每个老师创建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记录资源的调用及引用路径,算入原创教师的资源贡献度和影响因子,防止数据被他人篡改,确保数据安全。

3 总结

总的来说,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技术手段让职业院校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快速提升的最佳机遇。职业院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将教学方式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快提高教学成效。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帮扶培训,优化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化课程建设,能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甘容辉,何高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70-76,90.

[2] 王琛瑜.大数据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运用研究[J].教师,2021(18):61-62.

[3] 魏亚丽,张亮.从“基于经验”到“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新样态[J].当代教育科学,2022(2):50-56.

[4] 周昕怡.浅析高职院校“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19(31):167-168.

[5] 单风云.基于5G+人工智能的高职教师能力提升途径[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1):162-163,166.

【通联编辑:谢媛媛】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大数据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