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城市更新探索
——沈阳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块设计思考

2022-05-29 15:20刘一达朱玲王振宇
建筑技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冷凝城市更新景观

刘一达 朱玲 王振宇

时代公园鸟瞰 © ZOOM/ 琢墨建筑摄影

1 背景

1.1 社会背景

既有的城市更新研究在城市土地扩容、城市功能完善、促进旧地功能融入城市等方面内容显著。在生态层面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要求“老城不再拆”“建成区留白增绿”,逐步推行先进的生态营造技术,对城市“碎片化”空间进行生态修补;在文化层面上,城市更新着眼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相关研究,在挖掘文化价值、配置功能分层、控制开发强度等方面较为深入,对提升城市设计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捕捉能力产生推动作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更新关注“小微公共空间”的提升,以公众参与的方式修补点式空间,完成城市肌理的修补与功能的融合。

目前,城市更新的既有思考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开发模式及功能布局等方面,成果丰富。“旧地再造”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包含了空间发展、生态弥补、文化融合和功能完善等多维度问题。本文以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块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为基础,多维度分析城市旧地存在的复杂性问题,在设计中诠释生态、文化、社会三个层面的耦合关系,探索城市更新策略。

1.2 项目背景

场地位于沈阳东站南侧,原址原隶属沈阳储运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1950年仓库群在此建设,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主,曾作为抗美援朝物资储存地,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沈海热电厂”位于场地西侧,建于1988年4月,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2006年被评为全国电力系统一流火力发电厂,对城市能源使用与发展功不可没。

2020年初,为协调“保护”和“发展”,经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场地中七栋特色历史建筑和一条铁路线,其余用做地产开发,并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合理再利用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其中2#、4#建筑的南北两侧为绿地与广场用地,按政府要求作为城市公园进行规划建设,由华润置地代建的沈阳大东区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块“时代公园”项目应运而生。

2 城市更新的维度解析

基于场地文化背景,我们将新元素与旧元素在形式上同构、功能上异质。东贸库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同时具备社会、生态、文化需求的复杂性系统,是兼具长效需求的可变异性动态体系。基于此,设计挖掘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诉求点,提出了同时兼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设计出发点。项目伊始,朱玲教授团队提出在生态空间、城市文化、完整社区三个方向阐述城市更新在社会持续发展中的实际意义,诠释与强调三者的耦合关系。

(1)生态

从宏观视角看,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与扩张导致城市土地覆盖、自然资源骤变,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冲击。在城市空间激烈演变的过程中,建设用地挤压、被动地服从建设用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对区域生态格局造成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介入补充城市生态空间短板,形成植被稳定、依照自然规律连接而成的绿色生态网络,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微观视角看,生态营造对旧文化与新文化的承接,更温柔有效。景观对文化的包容与装点,凭借自然生境带动不同年龄属性的行为活动,消除因年代差异产生的文化距离感。同时,社区可参与的景观空间在健康疗愈、美化居住环境等多个层面起到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作用。

(2)文化

文化在时间累积中逐步沉淀至今,形成场地独一无二的特质。以文化标识构建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打造社区印象的先天优势,同时文化对所在区域长期的雕琢,使空间具备更强的包容性。以文化代入景观空间,吸引不同属性的人群,可以使城市区域内不同生态斑块共享活跃度,从而达成“景观正义”。

(3)社会

从社会性上讲,文化自信产生的社会归属感将促使使用人群成为城市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者,承担起传递城市文化的责任。同时,作为传播者与使用者,社会人群接受生态优化人居环境带来的“景观奖励”,将进一步引导社会逐步参与到城市碎片化小微空间的生态织补之中。

3 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块更新设计策略

3.1 织补生态空间短板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城市更新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生态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为文化和社会提供发展策略。

(1)织补于城市

从城市视角解读该地块的区位条件,设计之初确立“绿色基底”的整体调性,同时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网络结合,共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凭借花海、草坪、密林等多样景观空间共同塑造生态本底,将文化之旅、健康之旅、休闲之旅三条游园动线藏匿其中。

生态空间的织补之于城市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在生态种植上,设计应用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植物,适应微气候环境,利用其覆盖遮阴、固碳释氧、防风滞尘等功能,恢复自然“顶级群落”。场地与西部沈海园及南部黎明公园共同形成城市绿地整体空间结构体系,可连接孤立绿地斑块,增强生物流与能量流,提升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稳定性,更好地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强碳捕捉能力、提高植被生产力和完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减少绿地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威胁。

(2)织补于场域

随着中国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公众对自然风景的向往,城市需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拟自然景观。场地的种植设计融合了生态种植和景观种植两种手法:大基底以生态种植打造自然群落,形成串联南北两区的绿色廊道空间;在靠近保护建筑的区域采用乔灌草搭配的景观种植手法,衬托建筑文化气质。

场地的东南区域远期规划为商业用地,在过渡时期,设计采用多年生草花群落种植方式以达到低成本、低维护的目标。与传统园艺种植相比,遵循生态原则的群落种植具有较低的管护投入。该区域花海运用近60种适宜沈阳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多种时令花卉,采用组团式种植手法,形成空间丰富、色彩动态变化的低维护生态群落。

植物种植采取群落生态设计策略,通过生态功能层、季相主题层、结构层的设计组合形成拟自然景观。通过生态空间短板的织补,打造多种生态空间,吸引不同年龄属性的人群,从而拉近文化距离,提高民众文化敏感度及文化捕捉力,弥补社区的景观缺失。

3.2 激发城市文化复兴

随着全球化竞争和城市间竞争的加剧,“文化活力”对于城市发展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成为吸引人才与投资的关键要素。城市更新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承继尤为重要,如何在“埋葬”历史的同时传递历史、塑造区域文化自信,成为设计的重点。

(1)文化的空间

强调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实质是将文化具像化并赋予其空间形态。场地的历史记忆是文化给予场地的机会,设计借助历史资源的反哺,营造现代景观新态势。

沈海热电厂内的冷凝塔,是一个时代里东区人民最重要的区域记忆,因此设计将其作为公园广场的底图。冷凝塔基座的复建,是对接受历史必然性、传递历史导向性的尽责。利用冷凝塔基座的顶部结构打造空中环廊,可登高俯瞰整个公园,从不同视角带来视觉冲击,提升场地空间层次。以冷凝塔为“核”,多文化交融形成一条文化参观动线。红砖与铁轨的融合设计,成为沈海铁路与东贸库的又一次对话。火车道两侧布置小品,为日后艺术家的再创造预留了若干场地,空间的留白由时间填补,将公园打造为城市的“记忆博物馆”。

(2)空间的文化

将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看作是赋予城市空间文化内涵的实践,这种理论视角强调对既有空间进行空降式的文化设施嵌入。“冷凝塔”作为时间的连接,指向了多层次的空间构想。场地以“儿童秀场”为核心主题,嵌入一系列儿童活动设施,使场地分而不散;中央打造最大的表演舞台,辅以音乐喷泉,形成核心。

围绕中央核心,在外环线上为儿童设计一系列互动展示空间。置入活动功能,为场地注入合乎生活情境的新活力。以文化融入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文化自信构建区域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使“时代公园”辐射范围内的居住人群以“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为文化记忆坐标,为公园生态镀上烙印。慕名而来的人群,在经由文化消解社会层次感的同时,共享密林、花田、草坪,城市享受着由文化融入生态而带来的景观正义。

3.3 促进完整社区形成

“完整社区”(Integrated Community)的概念最早由吴良镛院士提出,社区本身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在资本逻辑驱动下的城市更新往往引发诸多社会不公平现象,如社会极化与分层、居住隔离和邻里关系冷漠等。建设“完整社区”正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进行社会重组,通过对人的基本关怀,维护社会公平与团结,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因此,更新应关注物质空间的新旧更替和深层次社会空间的结构演变,即城市更新目标从注重物质空间要素转向兼顾社会空间要素,通过探究多元化活动空间和景观融合,全方位覆盖各年龄段使用人群,引导健康生活,构建完整社区。

(1)营造熟人社会

设计建立多个复合功能交流模块,探寻适合中年人群的交流空间,强调提升“小微空间”的功能综合性,提高公众参与度,从而形成完整社区,引领居住区景观健康发展。

我们将复合功能的交流模块置于绿茵下,圆形的硬质景观与自然软景有机结合,使复合功能模块在一条以“软景”为主的动线中成为最“宜留、宜聚”的空间,提高空间首选性,化解冷漠的邻里关系,主动创造社区交流机遇。由“林下”与“花箱”相结合的环形阶梯式座椅界定场所空间,并向内围合加强场所感,同时加入十二组具备健康疗愈作用的草本种植盒子,针对不同年龄段,打造情感交流、健康疗愈、园艺活动、儿童戏水、辨识花卉与色彩等一系列不同的社区活动,“去年龄、近距离、多复合”使多年龄层次人群在公共空间中均可“得其所”,均可有交互。

其他复合功能模块使用相同的理念,在不同的模块中调整不同活动的空间占有率,增加可移动景观小品,并通过移动与堆叠适应不同年龄的人体尺度,提高场地趣味性,适应“小微空间”场地的多功能性。

自然的生态植物景观,使不同年龄属性的人群共享自然生态,以“全龄平权”设计促进活动和交流。让公园成为“熟人社会圈”,在社会层面提升城市人群的幸福感。

(2)修复身心健康

与自然接触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不仅是文化舒适和个人偏好,还是一种普遍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我们把公园作为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能够为一定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提供“城市绿洲”。通过对使用者感官的刺激,维护其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健康,提高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与联系。

结合神经科学与建筑学阐述的风景园林康复原理,我们在绿色区域设计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更轻松的疗愈景观空间,其恢复体验与在自然环境中的恢复效果类似,是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资源,能够使人的情绪得到放松、血液含氧量增加、心肺功能有所改善,从而减少过激行为、缓解精神疲劳、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时代公园”中的植物、水体和动物均有高恢复性的潜能,美国薄荷、荆芥、林荫鼠尾草等植物的香气,能起到镇静心神和缓解神经衰弱的作用,可通过嗅觉机制影响人的情绪、感知性能和生理指标。多样性的植物群落能够吸引多种昆虫,而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使自然植物群落形成和谐稳定的生境,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联系和感知,释放都市人群的压力和情绪。

在获得生态织补的“奖励”之后,可以逐步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在传承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氛围中共享时间维度上的区域文化和空间维度上的自然生态,社会阶级感在“共同拥有、均可接近”中被消解。文化与景观达成空间平权,让居住者得益于生态与文化,在无知觉中成为区域文化的传播者。

4 结语

“时代公园”项目设计目前已施工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效尚需时间检验。此次设计力求达到城市更新的三大目标:打造健康生态的城市中央花园、打造多元开放文化运动的活力空间、打造促成熟人社区的公共友好平台。以此回应生态、文化、社会三者复杂性问题。

文章提出“多维度”的城市更新理念,从生态着手,挖掘工业文化价值,阐述活化社群策略,将实际案例集成于一个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并做出思考与解读。希望“时代公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类项目提供理论借鉴,为城市更新建设尽绵薄之力。

业主:华润置地(沈阳)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项目负责人:朱玲

景观设计团队:刘一达、魏宜、王振宇、郑志宇、胡振国、冷雪冬、王睿、王翀、吴学成、石潇铃、张萌、王牧原

施工图设计:沈阳绿野建筑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深圳时代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金域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6.5 万m(一期4.8 万m)

设计时间:2020.12—2020.03

建成时间:2021.06

项目状态:一期建成

摄影:ZOOM/琢墨建筑摄影、曾天培

1 鸟瞰

2 西南角入口——时代之门

3 植物季相与层次——东南角花海

冷凝塔基座复建与广场形成:提取冷凝塔基座为基础元素,进行1:1复建落入场地西南角。引入水景的同时以历史动线(形式为东贸库红砖与沈海铁路铁轨的结合)贯穿而过,内部形成环形动线,围绕水景为场地赋予展演、互动、休憩等功能,完全复刻的冷凝塔结构外显,形成四向通达的视线,与自然生态植物交相掩映。与此同时流线上升,形成公园的观景高点。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of the condensation tower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quare:Extract the base of the condensation tower as the basic element,and carry out 1:1 re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 site.While introducing the waterscape,the historical moving line (in the fo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d bricks of the East Trade Storehouse and the Shenhai Railway track) runs through,and a circular moving line is formed inside.The structure of the condensing tower is obvious,forming wide views,which is surrounded by natural ecological plants.At the same time,the streamline rises,forming the viewing point of the park.

4 冷凝塔复建与广场形成分析图

5 疏林草地与冷凝塔旧址6 通向冷凝塔的文化动线

不同景观空间的形成:通过不同的种植手法,自然形成规则种植围合的历史文化空间,以自然生态种植形成的密林、草坪、花海,通过大面积种植、片状种植、小区域种植形成可供野营、野餐、嬉戏、打卡、写生等活动使用的不同景观空间类型。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landscape spaces:Through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ace enclosed by regular planting is naturally formed.Dense forests,lawns and flower seas are formed through large-scale planting,sheet planting,and small-area planting provid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cape space.for camping,picnic,play,sketcl,etc.

7 不同景观空间形态

8 西北部鸟瞰

9 轴线景观序列局部鸟瞰10 铁轨与红砖结合的历史动线

11 复建冷凝塔基座形成的多层次广场空间

12 复合功能“小微空间”模块13 “小微空间”主动适宜性景观小品14 复建冷凝塔基座顶部环廊

猜你喜欢
冷凝城市更新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我院2例红细胞冷凝集现象的案例分析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有机化学基础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烘干洗衣机费水又费电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