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服务课后研学结合 文教合作
——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

2022-05-29 05:29朱仲贤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进校园研学青少年

文/朱仲贤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少年宫副主任)

2022 年2 月18 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地区落实工作方案。《通知》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工作将如何开展?让我们从文化育人、服务课后、研学结合、文教合作4 个方面来看一看。

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厚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沃土。

《通知》开篇就明确:“为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这是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文化育人,这里的“文化”,可以看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育人”,明确指出是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

早在2016 年9 月召开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虽没有使用“精神素养”一词,但其基本内涵的18个基本要点大多数与“精神素养”有联系。

在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习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2021 年4 月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修改。从中反映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核心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指明了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就是对“育人三问”的具体应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国家兴衰。

服务课后

《通知》多处提到“服务”一词,如“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支持学校课后服务”等。服务青少年学生、服务学校、服务课后,是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的总体思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双增”要求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的负担,使学生课后的时间和精力得以释放出来。

《通知》就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服务青少年,提出了3 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设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二是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三是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围绕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通知》提出了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和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进校园活动。《通知》从2 个方面提出要求,来服务青少年学生的课后生活。一方面,直接服务学生课后时间、节假日、寒暑假,《通知》中提出的许多活动就属于此列;另一方面,对支持学校课后服务作了专门阐述,明确了文化辅导员、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原则、内容、职责和收费标准。尤其是创新应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做好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应用备受关注,肩负着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建设红色旅游综合体,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相信红色文化基因将深嵌青少年的生活,红色故事也会在青少年心中经久流传,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动能。

研学结合

旅游、参观活动和学习、践行活动相结合,是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的主要方式。中国自古以来,格外看重研学、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引导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许多人的求学志向。

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了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2016 年1 月25 日,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授予10 个城市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20 家单位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同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阐明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2017 年9 月25 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2017年11 月20 日和2018 年10 月10 日,教育部分别出台有关文件,正式公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2021 年12 月3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1 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资金支持营地、基地评议结果的公示》,支持20 个新增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支持32 个营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此次《通知》进一步丰富了“研学”的内容和形式,列举了文化进校园的许多活动,如“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通知》要求,“结合中小学课程教材和地方特色,遴选推荐一批适合进校园、进教材的戏曲曲目、非遗项目和艺术培训项目等。”这就为文化“进”地方课程、进校本课程做好了准备。“出”指的是出校门、出家门,同时也是“进”,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剧场……《通知》要求,“公共图书馆优化少儿文献馆藏,少儿阅览室开辟‘四史’教育、传统文化专架,组织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活动。文化馆(站)、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剧场等面向青少年策划组织书法、国画、戏曲、民乐、非遗等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和公益演出。博物馆、纪念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等设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文艺演出、解说导览、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青少年在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通知》还要求:“面向青少年开发设计寓教于乐的文创产品,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

文教合作

《通知》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可见三部门合作是开展工作的总基调,也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保障措施。

《通知》要求推进文教合作机制,搭建文教合作平台:“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红色旅游景区等通过签订文教共建协议、举办文教互动活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共文化机构、剧场、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建立青少年活动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的生产供给与学校的教育需求相匹配。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加强专业人员交流合作,建立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与教育系统协同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长效机制。”《通知》要求优秀典型示范引领:“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加强联动,组织开展‘青少年精神素养培养优秀案例’推介活动。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红色旅游景区,在联合开展中小学生校内外活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通知》还从“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强化安全管理”3 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保障方面的要求,明确了三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提出了“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通知》所要求的活动,保障安全是底线。因此,《通知》还就强化安全管理作了专门阐述。

相关部门合作,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合力开展活动,有其明确的教育目的,既是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服务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为青少年学生的课后生活提供“以文化人”的服务,使青少年学生在研学结合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

猜你喜欢
进校园研学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经典彩调进校园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