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系统

2022-05-30 06:38麦金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麦金兰

摘  要: 兼具科学性和普遍指导性的新发展理念,可成为增强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向导和科学指南。从大学生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出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思政课教学实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视角下,探索教学供给侧需转变什么、注意什么、实施什么。通过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机制;协调思政课的外部、内部环境;打造思政课的全时空引导平台;打通思政课的互动反馈机制;实施师生、师师、校友资源共享等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系统,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获得、技能获得、意识获得、情感获得及行为获得。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思政课亲和力; 路径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671-2153(2022)02-0083-0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一个新着力点。因为亲和力和针对性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决定了学生是否接受、认同思政课,影响着思政课的实效性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课,往往能解答学生的真实疑惑,回应学生的真实关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

一、思政课亲和力及相关概念梳理

(一)思政课亲和力

“亲和力”原属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指原子或分子间的关联属性,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强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愿意接近、相互趋同的特性。思政课亲和力专指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的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3]。包含思政课教与学两端的双向作用力,一是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趋同感。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制应是由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体系。亦即亲和力需由教师借助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并得到学生的认同,才得以产生。因此,要提升亲和力,应反向思考,即从深入考察学生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出发,由表及里地层层探究影响思政课亲和属性发挥的客体以外其他合力因素的状态和改进空间。

(二)思政课针对性

针对性是一种指向性,关涉的是思政课“教”与“学”的矛盾,包括教学内容上“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教学方法上“怎么教、怎么学”。针对性不强就是没有处理好这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要求思政课教学深入研究和倾心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关注的个人成长问题及社会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对其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并能把握原则和方向,引导他们不断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使“教”与“学”持续共振。

可见,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都是围绕教学活动中的客体实际,对主体、介体和环体提出要求、做出改进的良好结果。但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亲和力强调的是思政课的温度,针对性强调的是思政课的力度。亲和力的温度,需以针对性的实效力度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亲和力概念蕴含针对性提升的涵义。

二、新发展理念指导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总体思路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和思政课亲和力生成机制,结合当前思政课程建设“不大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5]135的现状,采用逆向思维,即从大学生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出发,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框架下通过回答思政课教学需要改变什么、建设什么、注意什么的问题,进而搭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系统。第一,思政课需要创新的是什么。这一创新点应该起到推动作用,能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参与思政课的动力。第二,思政课需要协调的是什么。这一协调面应涵盖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群体特征、关注焦点、所学专业等。第三,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支点”是什么。思政课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及时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第四,让学生深度参与理论学习和思考的“开放渠道”有哪些。互动反馈机制构建是前提,学生参与度强化是重点。第五,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的“共享归宿”是什么。是基于“大思政”“课程思政”的师生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校友资源共享的全赢局面。

三、基于新发展理念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系统

(一)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认知获得提升系统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6]198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动力,是思政课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必须要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满足学生认知方面的创新,提升学生的认知获得,是提升思政课学习动力、进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第一动力。

1. 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思政课课堂必须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当前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比较符合互联网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得以依托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化零为整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体验,也明显提升了课程效率。在看到这些创新实效的同时,必须辩证地分析其存在的缺陷,比如“微课”只能给学生带来碎片化的知识,“慕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把控,过度的“翻转课堂”将给学生带来负担。因此,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创新应是守正创新。科学可行的方向是探索传统手段和信息化手段相融合、相促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善于把讲授、讨论、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更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增强对学生的体验关照。笔者利用自建超星学习通慕课平台、原创微课及抖音视频等资源和手段,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开展“五行”混合式教学。变传统“我说你听”灌输式教学为问题链导向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变单向维度的独白式授课为“带着问题去看、听、说、演、做”的“五行”交互式教学,使思政课教学变得丰富有趣,从而强化教师主导意识,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有效增加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

2. 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的创新只是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教学形式创新形成的是外在亲和力,只有内容创新才能形成内在亲和力。基于学生对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政治素养和历史知识有较高的需求和期待,教学内容要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及区域产业发展旋律上下功夫。比如对理论色彩较重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笔者按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专题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每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过程,又将它放回到历史和发展的现实中去检视它的效果、发挥它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来解读、阐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前景,有针对性地将学生专业发展融入社会热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实际置身于社会发展浪潮去认知、思考和判断。

3. 創新思政课的考核机制

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的限定下,考核机制创新的维度可从考试内容、实践考查两个方面着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区分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两部分。考试内容设计应鲜活化,提高题目开放度,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乐于思考、能于思考;平时考查则应侧重实践考查,考察的项目设计适宜与项目化教学同步,形式更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笔者抓住人文湾区建设的契机,着眼于为湾区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将岭南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在项目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岭南文化研学之旅”“为传播岭南文化做点专业事”等实践活动。主导、设计系列情境任务,指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产出不同形式的作品。让学生利用专业技能、爱好特长去践行、传播岭南文化,使岭南文化鲜活起来,活跃在青年大学生身边。如此,文化自觉,而后自信,而后自强。

(二)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技能获得提升系统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6]198协调着眼的是整体把控发展态势,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协调思政课外部、内部各因素,使思政课与专业学习、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等学生最关切的点更顺畅地结合,切实帮助学生既解决了实际疑难、又磨炼了专业技能,是纠正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1. 协调思政课的外部环境

从思政课的外部环境看,资源配置不均衡突出表现为学科的差别对待。思政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产生了直接的消极影响。此种局面直至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铺开,才逐渐得以扭转。因此,首先需要协调的是思政课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进路。经文献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难题是,缺乏多学院及多学科教师的交流互鉴和协同创新。为此,笔者在研究和实践中尝试以校企(馆)合作为抓手,即与企业或博物馆联手,打造共建平台,将相近或关联性较大的专业组合起来,以项目驱动共建课程思政,变单一专业的课程思政为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实现师资资源、教学资源、案例资源和实践资源等的整合优化。

2. 协调思政课的内部环境

从思政课的内部环境看,资源配置不均衡突出表现为教学的务虚偏颇和务实不足。具体而言,务虚偏颇表现为无差别的理论灌输,不能因材施教。务实不足则表现为重理论轻实际、重宏大叙事轻具体情况。为此,需要协调的是教学内容、侧重点及教学流程、手段的设计。协调的原则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群体特点、学生关切的问题、学生的专业、区域产业发展、区域文化特色等因素,灵活而具体地展开思政课教学。比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九章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笔者在简单的宏大叙事后,将学生的目光聚拢到所处的岭南地区,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中国梦故事。在学生经历一番搜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五邑海外赤子陈宜禧先生的铁路梦为例,讲述故事并设计层层追问,引领学生思考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更注意引领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思考在个体生命和恢宏时代的连接中要怎么做,课堂收效很好。

(三)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意识获得提升系统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6]198大学生也需要绿色发展,身心和谐是他们可持续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使命,帮助大学生提升意识获得。为此,需要思政课有全时空的引导手段和平台,这是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又一个支撑点。遵循“学生在哪,教育就在哪”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学生在课室,就要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扎实守好传统课堂教学主阵地;学生在课余,就要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积极开辟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学生在网上,就要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全力打造在线自学的网络课堂和协作实践的移动课堂,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全时空在线,增强思政课和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1. 扎实守好主阵地

思政课课堂是学生意识获得的主阵地,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循循善诱大学生去开启理论思考和现实辨析之旅。为发掘和完善教育教学问题链,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教学团队应坚持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及以老带新工作,并于每学期开设公开课和示范课,创设教师间竞技、交流和学习的稳定平台,不断促进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

2. 灵活用好大后方

一是开设主题选修课“睇岭南文化,讲中国故事”,由教学团队根据特长领域分工合力授课,授课主题包括潮汕侨乡文化(重点介绍侨批文化和红头船文化)、五邑侨乡文化(重点介绍铁路华工史和开平碉楼文化)、广府侨乡文化(重点介绍粤语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客家侨乡文化(重点介绍客家迁徙逐梦),这样按地域分配专题,既梳理了岭南侨乡文化的脉络,又满足了不同籍贯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愿望和需求。选修课为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近距离触摸学生思想动态创设了机会和纽带。二是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课堂延伸至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内化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在自主动脑动手中喜欢上理论思考。三是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布的内容从细微之处入手,针对学生调研活动、人生困惑及社会时事等身边问题发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他们进行课下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影响力,使思政理论课走入了学生的生活。

(四)基于开放发展理念的情感获得提升系统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6]199秉持开放发展理念,就是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动力这个中心,注重构建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切实增强其参与度和体验度,提升其情感获得,这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第三个支撑点。

1. 课上课下联动

即在扎实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通过挖掘各类优秀文化的德育元素,在课下设计并开展系列文化教育传承实践活动,打造活动育人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深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广州地缘优势又时代感强烈的文化内容,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侨乡文化、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抗战胜利、纪念孙中山诞辰、纪念毛泽东诞辰等,并以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去呈现,犹如为学生精心准备一顿顿丰盛的时令果蔬。

2. 网上网下联动

即致力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善用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展开教学教育。比如善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进行师生的超时空实时互动。有效、及时、便捷地关注学生真实思想动态并回应个体困惑,培育师生间的价值共鸣和情感认同。开启教师网上网下积极传播、学生网上网下主动接受的良性局面,努力打造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7]。

(五)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行为获得提升系统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6]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共享”对应行为获得,通过师生、师师、校友、课程的资源共享,能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落脚点。

1. 实施师生资源共享

师生资源共享是一个教与学相互渗透的过程。可让学生参与完成教师的某些备课任务,帮助教师搜集真实信息数据、拍摄制作课前导入短片、调查整理学生疑问清单等,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主人翁的归属感,也能最大化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教师也应以不同角色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邀请教师担任其活动任务中的特定角色,教师注意在师生协作中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答疑解惑。

2. 实施师师资源共享

师师资源共享特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互协作。我们的做法是,以教改课题为依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共建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带来有针对性的德育素材和方法,专业课教师也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有针对性的专业实用视角,两个教学主体甚至协作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做专业事,在专业学习中做理论思考,德育和智育无声渗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 实施校友资源共享

基于“大思政”的理念和格局,可探索由学校和周边企业、知名校友等社会力量共同设立思政课教学基金,专门资助思政课项目教学中涌现的优秀学生实践项目,尤其对传承传播岭南文化、以岭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生实践给予实际支持,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担当社会责任的动力。

至此,由五个密切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全方位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系统得以构建。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获得、技能获得、意识获得、情感获得及行为获得,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立场和有效视角。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7.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 党建,2019(4):4-5.

[3] 刘旋,周其明.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7-111.

[4]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5]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Abstract: Guided by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ould be built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cluding five subsystems: cognitive, skill, consciousness, emotion and behavior enhancement.

Keywords: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ath system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
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浅议卫生职业学校在教书育人中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论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发展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渗透与升级
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