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特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探索

2022-05-30 14:19毛晶晶孙素霞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自理儿童家长

毛晶晶 孙素霞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第8条“培养生活劳动能力”中指出:普通学校“既要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其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培养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和基本职业素养,为适应社会生活及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这段话为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和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那就是“适应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

虽然特殊学生存在功能受损、能力受限等问题,但如果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设计,发现其优势特点,有计划地培养,那么他们的人生一样也有出彩的机会。特殊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家校共建,为他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新路径,筑梦美好未来。

一、工作基础——发展学生能力基线

(一)发现兴趣:喜欢做、擅长做、能完成

小学阶段是特殊学生职业启蒙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从事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我们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依据,对实际生活中各职业岗位进行评估并做出适应特殊学生的职业兴趣转化,将适合特殊学生的职业兴趣重新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创意型兴趣。具有创意型兴趣的孩子,喜欢需要精细动作及一定创造力的活动,如剪纸、折纸、编织、雕刻、拼装、绘画等。所以,学校可通过美术、手工等主题课程教学,辅以家长的课后练习,了解与筛查学生的兴趣、能力。

第二,操作型兴趣。具有操作型兴趣的儿童,喜欢具有一定的规则秩序、需要进行动手操作组装和需要一定体力体能的活动。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加强特殊儿童粗大动作、功能动作及体能训练活动。

第三,自然感知型兴趣。具有自然感知型兴趣的儿童,热爱自然,喜欢植物种植、宠物喂养等活动,还有一些儿童具有先天的天赋优势,比如音乐、舞蹈、表演等。所以,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兴趣活动的方式,让特殊儿童多接触自然,多进行展示。

第四,社会型兴趣。具有社会型兴趣的儿童,喜欢与人打交道,更喜欢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组织社会活动、开展心理剧表演,让特殊儿童多跟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发现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早期职业启蒙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发现哪些是兒童喜欢的;哪些是儿童喜欢并且擅长的;哪些是儿童不一定喜欢,但是有能力完成的。通过兴趣的发现,教师和家长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按照其擅长和有优势的方向发展能力。

(二)培养能力:基础能力评估、经验技能培养

1.职业基础能力评估

每一种职业往往都是由专注力、创造力、空间思维、统筹思维、规则秩序、语言沟通、精细动作、体能粗大动作、团队合作等多种职业基础能力组成的,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这些基础能力,但是强弱不同,需要老师和家长通过游戏和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训练与评估。

2.经验技能培养

很多学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例如剪纸、编织、陶艺、烘焙等,这些课程都在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技能。家庭可根据学校设置的课程,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进行泛化。学生体验和学习到的经验技能成为未来先备技能,在后期的专业技能学习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规划职业:能力进阶叠加、规划职业方向

发现兴趣、培养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1.能力进阶叠加

职业发展方向是根据学生当前的职业基础能力及经验技能,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叠加呈现出来的。能力叠加分为以下两种。

一是横向叠加。同一主题能力由浅入深,即基础入门—能力掌握—专业拓展。例如,一个活动,随着不同学习阶段对作品的难度要求逐步加大,相应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基础能力水平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很多学校有剪纸基础课程,在全国也有很多以剪纸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案例。

二是纵向叠加。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叠加学习不同难度等级的多领域主题活动。例如,传统剪纸—立体剪纸—刻纸—橡皮章雕刻—木雕—石雕—玉石、玛瑙雕刻—煤雕—刻瓷。在难度增加的同时,活动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学生再获取新的经验技能,才能完成更高阶的项目。

无论是剪纸、刻纸、橡皮章、木雕,还是石雕、刻瓷,如果学生喜欢并擅长,无论他的能力达到哪一层次,将来都可能成为职业。此外,职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基础,同时需要考虑其家庭资源和所在区域的文化特点。

2.规划职业方向

经调研、分析,适合特殊学生的职业有四大类别。第一,创意类,如精细操作工、民间手艺人、手工业者、中西餐厨师、烘焙等;第二,操作类,如安装工、操作工、装订工、打包工、理货员、仓管员、搬运工等;第三,自然感知类,如种植员、养殖工、花艺师、园艺师、宠物美容师、特型演员等;第四,社会交往类,如养老护工助理、收发人员、物业人员、门卫、保洁员、快递员等。

教师和家长要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在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实时评估、记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持续保障——培养学生的素养基线

(一)自理自立素养:家居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这些以不同日常生活劳动为内容的学段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教育。

自理自立有三个层面目标,即家居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家居生活自理是基础目标,指学生能完成自我照顾活动,不打扰他人。社会生活自理是高级目标,指学生能独自参与社会生活,出得去、回得来,还能助人;最高目标是社会生活自立,指学生能够在辅助支持下就业。

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解自理自立的各个教育主题。比如洗手主题。先教会儿童如何洗手,掌握洗手的方法,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洗手,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疫情期间为什么勤洗手;再通过洗手引导孩子意识到一个人的整洁是品质生活一部分;然后还可以扩展到香皂、洗手液有什么区别,怎样看洗手液的成分,什么样的洗手液适合自己,让孩子通过洗手与世界建立超级链接。还有交通出行、购物、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这些主题要贯穿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日常生活。

(二)心理素养:智力认知、情绪管理、优秀品质

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有专职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从智力认知方面,看到学生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需从情绪管理方面,对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调节的能力培养;需从优秀品质培养方面,对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的意志力、责任感、抗压力、自律等优秀心理品质进行培养。而作为特殊学生家长,则需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用肯定、鼓励、欣赏、赞美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职业素养: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习惯

职业认知是家长和教师通过视频演示、图文介绍、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多种社会职业,包括工作的场所环境、工作的内容、对能力的要求等,引发学生的工作兴趣。

职业体验是学校与家庭积极为孩子创造职业体验的机会,亲身体验、感受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区域特点,给孩子提供各种职业体验。学校的雕刻工作室、泥人工作室、拓印工作室、木工工作室、烘焙室等,都是学生职业体验的好场所。

《中華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中要求,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学校担任教师。由于“非遗”项目一般具有安全性高、作品美观、手工操作的特点,适合特殊学生。例如捏泥人,人在触摸到泥土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疗愈,再加上完成作品带来的成就感,以及“非遗”大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都是对特殊学生的正向积极引领。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要具备基本职业意识,坚持不懈就成了职业习惯。很多特殊学校有烘焙教室,但是时常会有学生边做边吃的现象;而在食品加工厂、面包房,绝不会允许员工一边吃一边做。所以,学生在校进行职业体验、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习惯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特殊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各种职业体验的机会。例如,养护教室和走廊上的花,既可以帮助学生训练养花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培养其责任意识。将学校的日常事务教给学生打理,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三、筑梦未来——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一)尊重不同生命状态,唤醒儿童内在力量

功能受损、能力受限是特殊儿童的生命状态,而特殊儿童能不能融入社会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取决于社会的支持。目前在全国残疾人群体中,因工作而命运发生积极改变的不胜枚举。这些来自真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而带来的反馈、肯定、鼓励,给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内心的富足与力量。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诸如集中就业的庇护工场、支持性就业项目、家庭辅助就业模式等举措逐渐形成,残障人士走向职场,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则更需要特教老师和家长提早帮助学生做好准备。

(二)家庭和学校是特殊儿童持续发展的依靠

培养特殊学生成长,教师、家长需要记住三个关键词:支撑、支持和支援。即支撑特殊学生的人生,给他们依靠;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融入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辅助并支持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活工作,然后慢慢撤除;当他们遇到困难问题时,给予支援。

支撑—支持—支援,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地学习成长,学习教育及康复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老师传授的东西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泛化;同时在生活中教孩子自理自立、养成好习惯,通过孩子一点点地进步,最终实现期待的目标。

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事特殊学生教育的教师和残障学生家长的大力推动和率先垂范。让我们家校共建,筑梦特殊学生的精彩未来。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自理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自立当从“自理”始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