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评价助力德育视角下的“新劳动教育”校本实践

2022-05-30 23:17吴海燕孙霞飞
中国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智劳动评价

吴海燕?孙霞飞

“新劳动教育”应接轨时代需求并带有趣味元素,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成长。遵循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劳动教育项目由简单到复杂递升、技术由易到难递增、思维由浅到深递进的原则,学校可以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劳动教育”,注重主题统整,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数智评价,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道德情操的具体内涵,提高对道德素养的理解,完成对高尚品格的内化。

一、德育视角下“新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以未来学校理念打造的新建“智能+”校园,灵活、开放、功能复合的空间设计,为开展“新劳动教育”提供了优质的硬件保障。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整合各类校内外资源,衔接国家课程,将劳动教育学习内容纳入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综合实践、社会服务、STEAM教育等相结合,强调基于主题的统整学习,深入探索学习方式变革,以真实劳动实践为基础,侧重学科拓展、跨学科整合的创造性劳动、体验式劳动。

1. 无边界学习空间规划

“未来学校”新型学习空间强调技术与设备的支持,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助力学习者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开展各种自主、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空间规划上,学校充分重视校内外资源的联动,建设新劳动教育无边界学习空间。利用新建学校硬件和政策优势,把校内已有场地、二期专项设计和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将无形的知识与文化蕴含于有形的校内外物理空间中,使校内外的建筑设施、花圃空地成为学校“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实现空间即课程、处处可育人的目标,打造校内外“新劳动教育”课程的无边界学习主战场。

(1)班级智创空间

在教室内外创设开放而多元的情境,各班打造私属智创空间,关注其开放性及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班级外的长廊配有种植苗圃区,室内设有凸显特色的文创展柜区和合作操作区,移动式、灵活式的生态空间,支持学生观察、体验、探究、合作……通过与正式学习空间的结合,学校真正实现了“新劳动教育”空间的延展。

(2)学校劳动基地

体验性劳动空间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劳动技能和进行未来职业体验的重要场所。学校“新劳动基地”分文创展示厅、劳作实践区和职业体验区三大板块,在校内各个角落还原劳动场景。

(3)社会劳动基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校园内无法开展进校亲子活动,本着家、校、社、医、企共建共育原则,学校将学生的服务性实践劳动空间延伸到所属街道和社区,协调社会力量开拓学生社会服务专项课程,如开展认领亲子种植地、宣传社区垃圾分类、敬老院慰问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的意识。

(4)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指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社会企业学工、学农实践基地,是校内“新劳动教育”空间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与丰富的校外劳动,如长乐农场和清圆基地的学农体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学工实践等。学校还邀请专家、工人和农民进入校园的主题空间,开展劳动课程的指导,形成与专业基地的有效互动。

2. 新劳动“1+Y”课程设置

新劳动课程强调教育融合,针对新时代劳动内容的要求,学校设置了“1+Y”双线课程模式。

(1)“1”—基础普惠性劳动教育

劳动教学课程:通过一周一课时的劳动课,上好省编劳动教材内容。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以校内为主要实施场所,对照省教育厅小初阶段的家庭劳动清单,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意识的内化。

共育渗透课程: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注重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共育渗透,促进德、智、体、美、劳的融合。

劳动项目课程:根据劳动项目的特性,设计项目课程,用项目引领周期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迁移运用的能力。

家社综合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家庭日常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如劳动清单中的家务劳动、社区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的意识。

(2)“Y”—个性延展化劳动教育

职业体验课程:在学校“1+X”课后托管课程之外,设置个性化的劳动“Y”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学生每个学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

社会实践课程:学校每月都有一个主题节日,其中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节日有“帐篷节”“劳动节”和“秀ME节”,还有“书本中的微观世界”等创意创作方面的文创实践课程,从校内延展到校外课程培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优雅生活的能力;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能和同伴一起营造美的环境和场景,培养高雅情操,体验“新劳动教育”的乐趣。

农业种植课程:结合“种梦节”,设立“新悦茶园”“新悦苗卉园”“班级智创角”三个种植园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开设时令种植课程,让学生在班级和校园里体验农业种植的乐趣。

二、數智评价助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以智慧校园为依托,建立数智化评价体系,通过一体机、电子中队牌、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人工智能设备物联,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以及师生与生生互动数据采集、反馈的人工智能评价系统,构建具有学校文化特色、体现五育并举的“五藤树”云评价体系,“新劳动教育”评价便是其中的重要板块。

1. 数智评价维度设置

校本“五藤树”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润德、启智、强体、臻美、创劳”,“创劳”对标“新劳动教育”评价;“创劳”的二级指标为“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三级指标“劳动意识”分尊重劳动、参与劳动和热爱劳动,“劳动技能”分必备劳动和拓展技能,“劳动习惯”分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三级指标后罗列常用评价情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赋分,将这些设置内容导入“班级优化大师”和电子班牌后台,形成校本数智评价的基底数据库。

2. 创新数智评价范式

(1)智能存储

借助智能终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实时录入“班级优化大师”App,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时,由教师进行赋分,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并在云端留存,免去纸质易丢失和积分难统计的弊端;实时产生的动态雷达图可发现学生存在的优缺点,以便继续保持或及时改正。

(2)操作路径

通过人工智能设备物联的云评价体系,即时赋分—分析诊断—评价反馈,根据每位任课教师的赋分,后台自动形成多维、多元数据,并进行不同维度智能分析与诊断。教师根据大数据分析学生“創劳”板块的个性化特征,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并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3)赋分标准

学生参加一次班级、小队或家庭活动,根据成果展示赋一分,获得校级展示三等奖赋两分,区级赋三分,依此类推。

(4)奖章助力

加强“新劳动教育”与少先队“火炬争章”有机融合,以分换奖章,以奖示发展,优化操作路径,精准评价数据,让评价有“奖”可循。通过“告知成长攻略—统计累计积分—评劳动特色章”的路径,建立“劳动章”与学校“创劳”评价体系的关联,通过研发小程序构建“劳动奖章”自动触发条件。

三、数智评价助力“新劳动教育”的收获反思

1. “新劳动教育”空间规划初具特色

学校打造的特色“班级智创角”“文创展厅”“新劳动基地”等无边界学习空间,使“新劳动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城市学校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在劳动课程和数智评价体系的助力下,学校也成功晋级为拱墅区劳动共同体成员单位,为进一步整合和提升资源做好了准备。

2. “新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初步完成

学校已初步完成“1+Y”新劳动课程模式建构,聘请校外专职教师和校内教师成立劳动教研小组,积极落实国家劳动课程大纲,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普遍适用的劳动校本课程“智库”。学生、教师、学校成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师生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新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日益凸显。

3. “新劳动教育”数智评价助力成长

学校积极打造智能校园、智慧班级,完善“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及方式上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实践,不断推进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让劳动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该体系已经运作一年,为个性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提供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保障,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在体系中得到快速提升和培养。

4. 德育视角需更关注九年一贯分段激励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新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足,需关注分段、分层激励机制。首先,课程设置,要更加科学严谨,根据“1”(基础普惠性劳动教育)和“Y”(个性延展化劳动教育),完善螺旋式梯度上升的实施方案;其次,数智评价,要根据低、中、高三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完善评价细则;最后,劳动师资,在保证一名专职劳动教师的前提下,更需要关注分段骨干教师的培养,继续探索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作者单位:1.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2.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数智劳动评价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数智时代教练员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