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象传说与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探究

2022-05-30 04:34商梦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史记

商梦圆

内容摘要:从故事类型学角度来看,《史记》在中国故事类型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史记》撰写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材料,因此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故事类型,甚至有一些可以视为某一故事类型的起源。以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为例,它的起源正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舜象传说”,由此发展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并且子类型丰富的一个重要的中国故事类型。本文将论述《史记》中的“舜象传说”是如何影响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发展历程,并阐释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类型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伦理价值,以此说明中国故事类型学的整体性和历时性发展。

关键词:《史记》 故事类型 舜象传说 兄弟分家

讲好中国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类型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的研究。中国故事类型学研究受到来自西方的阿尔奈·汤普森的故事分类法和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的影响,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故事学体系,如很多学者对中国故事进行了索引编目与研究,最具影响力有: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索引》、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王宪昭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等。与西方的故事类型相比,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类型。追溯其发展历程可见,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正源于包含了众多中国传统故事类型的《史记》。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舜象传说”可以说是最早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其核心情节和主题思想奠定了这类故事的最早雏形。本文将从《史记》中的“舜象传说”出发,说明“舜象传说”在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中的重要起源地位以及该故事类型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伦理价值。

一.作为兄弟分家型故事源头的“舜象传说”

古史传说多为世代累积,而舜的事迹也在一次次的编造中逐渐趋于完备。关于舜的故事有很多文献记载,也被称为“虞舜传说”或“虞舜逃生传说”。“舜象传说”更关注的是其中的舜与象的兄弟情节,可以视为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起点。“舜象传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完成了累积并基本定型,有较为详细且完整的情节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舜象传说”基本继承了《尚书·尧典》和《孟子·万章》中的情节基干与思想伦理,描绘了舜的忠孝一体的圣贤形象。并且,《尚书·尧典》中重在体现舜的“‘德与‘位‘禄间的关系而非真正凸显孝行”,真正对其孝行的重视、扩大与完善是从《孟子·万章》开始的。《史记·五帝本纪》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整地记录了“舜象传说”的故事类型。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舜象传说”的故事节点可以概括为:①瞽叟续娶,偏爱幼子象;②瞽叟、后母、象欲杀舜;③尧考验舜,赐其妻产;④舜出逃,象取其产;⑤舜回归,兄弟和睦。

在“舜象传说”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舜、象、瞽叟、后母、尧,这基本奠定了兄弟分家故事的传统模式为弟害兄且有妇女离间。具体来看:①是兄弟不合或兄弟分家的原因,在“舜象传说”中为“父母爱憎”,随后的兄弟分家故事中的分家原因不断丰富,不仅有“父母爱憎”,还有“妯娌抵牾”、“友人之离间”、“婢仆之挑逗”等。②中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即早期的兄弟矛盾体现为弟害兄,甚至还有父害子,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舜象传说”中体现的孝悌行为还只是舜的单向行为,即作为儿子的孝和作为兄长的友,由此塑造舜的忠孝一体的圣贤形象。在后来在故事结构的不断发展中,很少出現父害子的情形,而兄弟矛盾也不仅局限于弟害兄,还有兄害弟,甚至兄弟间的互相残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后母害子也是一个传统母题,应当属于后来的兄弟分家型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女性离间的传统母题,并且不再仅仅是后母,也经常是媳妇等女性角色。③中作为外人的尧的考验与赠与行为是主人公因其善行而获得帮助的传统母题,在其他兄弟分家故事中多表现为获得神灵相助或获得神奇宝物。④中短暂的兄弟分家是矛盾的激化,在兄弟分家故事中也普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兄弟分家型故事中③和④的位置经常出现对调。⑤在结局中所展现的兄弟和睦,集中体现了这类故事的传统主题思想与伦理教化的社会功能。

另外,“舜象传说”在长期流传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演变。有学者曾概括了“舜象传说”历经的三次重要演变:从最初的“狩猎神话”到先秦典籍中的“被传说化、历史化”,再经民间传播而从“神格逐渐降为人格”。而笔者认为,后两次的演变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环节,《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舜象传说”,正是将“传说化、历史化”的“舜象传说”和民间传播的“人格化”的“舜象传说”相结合,呈现出更多的伦理价值与道德传统。与此同时,“舜象传说”也奠定了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思想的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雏形,并对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历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从先秦至汉代,基本形成了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传统模式,奠定了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基础。在《诗经·棠棣》中也同样书写了兄弟之情,感叹“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并且“兄弟阋墙”一词即出于此诗,而棠棣也成为了象征兄弟感情的重要意象之一,但这首诗中并没有分家情节所以这里不做展开。

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兄弟分家故事的新母题。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旁 》是从朝鲜传入的故事,有学者认为后来民间的“长鼻子”故事类型由此而来。在这个兄弟分家故事中,加入了神奇宝物和效仿环节,这一母题是后来兄弟分家故事中二元对立与转换的一个核心母题。宋代《后汉书·独行列传》的分家故事将兄弟分家的原因归于兄嫂或弟媳的挑拨离间:“(缪肜)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又数有斗争之言。肜深怀愤叹,乃掩户自挝曰:‘缪肜,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从此之后,“女性离间”这一分家的重要原因成为了分家故事中的重要母题,承担这一功能的女性角色也不只是后母,更多的是媳妇承担。另外,唐宋时期也有大量兄弟分家型故事被当作文学典故被文人诗词创作所引用,最典型的就是其子类型之一的“紫荆故事”被大量引用,如李白《上留田行》:“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窦蒙《题弟臮〈述书赋〉后》:“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等等,主要是将紫荆树作为兄弟关系的象征来引用。

元明清时期是兄弟分家型故事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重要总结时期。元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兄弟关系的描写,其中大多都有关于分家的叙事。有学者认为“除了史传文学外,我国目前能看到的关于兄弟分家的长篇叙事文本只是从元杂剧开始的。”兄弟分家故事类型古已有之,但长篇叙事文本确实是从元以后才开始的。大量的元杂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元代普遍存在的“昆仲不睦”和“亲在分居”的社会现象,既延续了兄弟分家型故事的传统母题,又加入了一些社会现实因素,进一步丰富了兄弟分家故事类型。而明清小说也出现了许多兄弟分家故事,基本继承了传统的情节母题与文学典故,如《聊斋志异》、“三言二拍”、《咒枣记》、《镜花缘》等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兄弟分家故事类型的子类型出现。同时,以宝卷为代表的俗文学也有许多兄弟分家型故事宝卷出现,特别是河西宝卷中的《紫荆宝卷》《金龙宝卷》等,也体现了这一故事类型雅俗共赏的文学现象。

除此以外,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也有大量的与兄弟分家型故事相关的故事类型。除上面提到过的“长鼻子”故事类型以外,流传最为广泛的即“狗耕田”故事,以兄弟分家后弟弟得到的狗能耕田创造奇迹为核心母题,这一故事类型“全国合计累积的异文已有两三百篇”。另外还有“卖香屁”故事等等,不再展开论述。

因此,可以看到以“舜象传说”为源头,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呈现出了逐渐丰富的发展过程,并延伸出了丰富多样的子类型。在兄弟分家故事类型之中,核心情节是兄弟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共同主题是对兄弟和睦的孝悌观念和世代同居的家族观念,并不断增添新的母题,特别是神奇宝物和女性离间的新母题的介入对这一故事类型增添了更丰富的情节变化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伦理

通过古史的层累,在《史记》中的“舜象传说”塑造了“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以此为基础演变出的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兄弟伦理或家庭伦理故事,其故事内核是中国丰富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体现了很强的伦理价值与道德教化作用。

首先,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悌文化传统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家国同构的基础。一方面,兄弟分家型故事不变的主题思想是兄弟和睦,即儒家伦理中的兄友弟恭。并且,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因父母而相连,故“孝”和“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悌”是“孝”的延伸,兄弟和睦的关系是家庭内部稳定的需要,因此兄友弟恭的“悌道”也是“孝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孝”体现在个体家庭内部,“忠”体现在个体家庭外部,以舜为代表的忠孝兼具、家国同构的孝子忠臣形象具有开创性,这一点是司马迁从孟子处继承而来的。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孝道”而言,从古至今往往对“悌道”有着或多或少的忽视,而兄弟分家型故事则对兄弟行为进行了重要补充。

第二,体现了民间伦理中的家族血缘观念。这一点是與孝悌文化一脉相承的,但在民间伦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族观念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在随后发展的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不仅希望兄弟和睦,而且更包含了世代同居之意。钱穆先生曾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中国传统的大家族观念既基于血缘关系的纽带,又是共同抵御未知灾祸的生存策略。而人们也会通过不同的讲述方式不断维系着家族的凝聚力,通过各种故事或仪式的重复,“不断地追忆群体的共同先祖,强化共同祖先的所有子孙间的血缘联系,以便使由血缘关系带来的社会责任传递下去”。现实中无法避免的兄弟矛盾和分家行为促使人们不断以圣贤为例,讲述各种故事来教化民众兄弟和睦、世代同居,或通过各种仪式行为重新凝聚血缘关系,这也是兄弟分家型故事的伦理价值与道德教化作用之一。

第三,体现了女性伦理中对贤妻理想追求。“舜象传说”中实际上包含着“后母害子”的传统母题,这在其他兄弟分家型故事也很常见,成为兄弟分家的重要原由。在此基础上,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发展演变中,逐渐丰富了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表现形式与功能地位。尤其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女性离间兄弟”这一母题。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将父母兄弟作为家族的向心力,却将女性(主要指妻子)视为家族的离心力,总是将兄弟关系与夫妻关系视为两组对立的关系。而为了强化家族血缘关系或兄弟关系,女性常常被当作凝聚兄弟感情的牺牲品或替罪羊而被丑化甚至被惩处。例如,在“英雄杀嫂”主题故事中,往往将杀嫂行为作为惩处仪式使兄弟关系更为牢固。其次,故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们一方面是兄弟关系对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在对比中展现了传统家庭中普遍的贤妻追求。例如,流传广泛的“紫荆故事”在演变的过程中,女性角色从无到有,最后逐渐成为了故事中的核心角色,成功将女性伦理加入其中,成为故事的重要伦理主题之一。人们对贤妻的理想追求,在此时又增加了凝聚兄弟感情与维护家庭和睦之意,体现了传统社会下对女性的家庭伦理要求。

“舜象传说”集中体现了儒家伦理和民间伦理的结合,而在随后的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又不断进行内容和思想的丰富,还包括社会伦理、女性伦理等丰富的伦理价值与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故事类型乃至中华文明的动态发展进程。

从故事类型学的研究角度,既可以发现《史记》在中国故事类型学的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地位,看到中国故事类型学的整体性和历时性发展脉络;也可以看到文人书面创作与民间口头创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这也正是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应当关注的两种传统的互动。所以,在讨论中国故事类型的发展历程时,甚至是在讨论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时,可以将文人书面创作与民间口头创作当作一个整体。同时,关注中国故事类型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伦理,以及作为文化文本的文学与仪式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统与价值伦理,并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类型学的中国特色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古史辩·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梁奇:《〈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3]本文所使用的“故事节点”概念是指同题故事中的具有自足逻辑体系的共同母题。参见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

[4](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5](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6]张雪:《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刘守华:《兄弟纠葛的悲剧——一个传承久远的民间故事类型》,《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8](宋)范晔:《后汉书》卷81,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

[9](清)彭定求《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0]虞江芙:《论兄弟母题与家庭伦理在元杂剧中的表现》,《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11]刘守华:《兄弟分家与“狗耕田”——一个中国民间流行故事类型的文化解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梁奇:《〈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1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5][美]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6]施爱东:《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西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