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时代新人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李燕
关键词:时代新人高等教育

摘  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实现变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大力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以中国特色为要求推动教材体系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动教学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建立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时代新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培养德智体美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又充分体现了教育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的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回答好时代之问,就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坚持以服务国家为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人才第一资源的角度看,培养时代新人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3]高校人才培养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居于全局性的重要位置,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提供战略资源,源源不断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角度,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探讨时代新人的培养路径,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人才强国战略与时代新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4]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

(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之“新”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之“新”为培养时代新人之“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新时代人才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指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资源。党中央作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了前所有未有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必然要求高校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新的历史使命,培养出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时代新人。

第二,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新的目标任务。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下,我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面向国家发展急需和长远战略需求,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提出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作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明确了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就应该培养出能够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任务的高水平人才,自主造就一大批人才主力军。

第三,新时代人才工作需要新的体制机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形成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随着时代发展和条件变化,人才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受到限制。因此,要全方位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就必须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包括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创造促使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培养时代新人,也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破除人才培养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培养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三个“新”特点,为高校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中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求,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使命,就要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又要着眼长远,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

结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培养的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时代新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5]因此,高校要培养的人才本质上必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高校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才。

第二,时代新人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踏实锤炼品德修为,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时代新人要掌握过硬的本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见识,在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上成长成才。时代新人要具备良好奋斗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永久奋斗。时代新人要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敢于开拓创新,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形成强大创造力,实现更多从0到1到突破。时代新人要有健康的体魄,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力。时代新人要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精神,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时代新人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未来。

第三,时代新人要成为能够担当时代责任的人。面对世界各国竞争,主要是科技创新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校要培养的时代新人,要能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努力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他们要具备足够的创造力,能够从我国事业改革发展实践出发凝练问题,在重大科学问题上产生原创性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要自主培养时代新人,把人才培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时代新人的培养理念

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人才自主培养作用,就要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人才培养各有特色,甚至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成为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新时代科技创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文明进步发展趋势出发,着眼世界未来培养高水平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科技的引领者、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文明进步的倡导者。

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的转变,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濟社会发展,这种转变仍然在持续推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特别强调比较细致的专业划分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又明确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教学改革入手,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从而改变过去单一形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所采取的通识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通识教育从来不存在一种固有的模式,需要高校结合自身条件探索不同路径与策略。”[6]有的高校主要以公共通识课程实现通识教育,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价值,以素质教育课程为代表;有的高校在开设公共通识课程的同时,在专业教学方面更加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北京大学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2013年提出新的本科教育教学方针,即“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7],树立以学生成长与进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通识教育理念实践方式。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变革。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方针,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人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理念。从理念上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意蕴,它从“全人”视角给出了人才培养的五个维度。无论高校采用什么样的通识教育模式,学生培养始终要围绕“五育”理念来进行。这五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高校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能够使“五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充分体现系统性、前瞻性、创造性。所谓系统性是指要在人才培养体系各方面的设计中体现系统化思维,实现“五育”融合;所谓前瞻性是指“五育”培养的机制设计要适当超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所谓创造性是指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创新发展,使之更加适应办学条件和时代要求。

(二)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一种做而学的文化,在横贯五个学院和一个大学院的30个系中,学生把分析严格性与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服务社会中解决最难问题的愿望结合起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教育注重师生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把想法转化为行动。麻省理工学院在科学、工程以及艺术、建筑、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等领域提供卓越教育,特别还设置了跨学科项目,开创了MITx数字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机会。在这样一所以科学和工程教育闻名世界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中。

专业教育要有具备通识教育功能。201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战略规划[8],提出美国STEM教育五年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这一计划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科技领域优势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STEM教育的特点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优秀的跨学科创新人才。这种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赋予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从STEM教育可以看出,高校专业教育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功能,专业教育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在这种意义上,好的专业教育必定是通识教育,而不是仅仅掌握狭窄专业知识。我国高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下功夫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极大的创造力,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通识课程要具备专业教育水平。目前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三种模式:一是选取具有普遍性通识教育意义的专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规定学生必修学分。如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和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系列,分别从各院系学科选取相应的专业课程,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在专业教学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境界和品质的目的,培养“懂中国、懂世界、懂自我、懂社会”的卓越人才。二是设置公共选修通识课程。许多高校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通过比较好的课程设计,对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作用。三是在相近学科专业大类培养中设置共同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过去20年中,我国部分高校探索推动大类培养模式,把相近学科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大类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共同基础课程设置是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们被认为是专业大类通识课。通识课程设置三类模式在不同高校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遵循通识教育理念,不能以相对于专业课程的简单化、泛化、低难度作为设置通识课程的依据,通识课程应该具备专业水平,它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大力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增长点,催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自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9]从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还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都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和学术发展,既要服务支撑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要引领未来行业和新产业的发展。”[10]即便具有深厚传统的基础学科,也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考虑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一种能够产生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高校要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就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推动改革,打破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术资源、教师队伍的共享共建,共同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更加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菜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成长为能够灵活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

(四)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工作,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采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育人方法,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高校人才培养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要强化政治引导功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做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在实践中用好“大思政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还在教师,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教与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路径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随之而来就是要探索推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这就需要全方位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入手,推动培养体系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整体。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动教学体系改革、以中国特色为要求推动教材体系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时代的育人机制。

(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在2022年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交叉学科门类,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等六个学科专业,这一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需求导向。一所高校的办学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充分考虑办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的可持续调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具体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国家需求导向,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升级调整。同时也应该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比如技术类专业院校应做好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把技术培养落到实处,抓实抓细技术能力培养,真正让学生学会、学好技术,为国家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而综合类院校则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吸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更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跨学科培养环节,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为国家提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以中国特色为要求推动高水平教材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就必须以中国特色为要求推动教材体系建设。“深刻认识高校教材建设的战略定位,科学把握教材建设制度设计的重点,加快推出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是当前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使命。”[12]中国教材要关注中国实践,体现中国话语,彰显中国学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为“三大体系”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当前高校教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已经深入教学。在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打造适应高水平人才培养需要的中国特色专业教材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在教材中体现中国特色,彰显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文化传统,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要在教材中表明当下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变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三是要结合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材文本,服务学生成长需要。

(三)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动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方式很难适应高水平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方法。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总的来说,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应该转变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可以通过小组研讨、问题探究、实践教学等方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第二课堂,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为艺术学院的学子提供周末音乐节表演机会、鼓励农学院学子走出课堂走进试验田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从解题转变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协作中、具体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鼓励学生站上讲台分享教学感悟、提出问题交流探讨,从而为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反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高水平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内部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既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什么样的管理服务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服务体系。高校管理服务体系应该立足学生成长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体验。在教学支持体系方面,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协作提供运行高效、畅通有效的教学平台。例如,教学互动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沟通的途径和渠道,开设师生研讨沙龙、茶话会、兴趣小组讨论、网上论坛等活动。同时,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网络学术资源建设,加大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力度和覆盖范围,提供多样性的视频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学生服务体系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服务育人。高校应着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提供开展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学习、跨学科学习、国际化学习的机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学子开设一些常识性知识普及课程。例如,开展生物、医学知识普及的系列讲座;历史、人文、艺术、心理学相关的沙龙活动等,补足学生专注于学科本领域知识而造成的短板,为跨学科交流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建设更加智慧的校园,提升校园食宿条件,配齐安保设施,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具有良好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切实承担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角度,分析时代新人的内涵,并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问题,进而探讨新时代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总体框架和实施路径。总体而言,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需要分类型、分层次细致研究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1-04-26(01).

[3]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1).

[4]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戰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6]阎光才.关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林林总总[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12-17.

[7]高松.关于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方针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6(03):4-7+10.

[8]纪洪波.美国STEM教育战略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16-122.

[10]高松.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J].科学中国人,2021(15):29-31+2.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2]潘信林,骆枳.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战略定位、制度设计与发展趋势[J].探求,2022(02):93-100.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李燕,中山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人才强国战略下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1GXSZ004)的成果。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高等教育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进程中的功能研究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