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传统技艺今天如何继承

2022-05-30 10:48寒云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狮头舞狮狮子

寒云

舞狮是中华传统民间艺术。逢年过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项目,如舞狮、舞龙、大头娃娃、高跷……但不分南北却都有舞狮,甚至海外华人春节庆祝节目也必有舞狮。舞狮,渐渐成为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从小我们看黄飞鸿的《狮王争霸》,2021年又有《雄狮少年》将舞狮带回我们的视野,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是,现在愿意舞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那么,像舞狮这样的传统技艺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源流

关于舞狮的起源,目前民间存在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起源于唐朝。相传,唐明皇梦中游月殿时,阶前突然出现了一只五彩斑斓的独角兽,双眼宛如铜铃,姿态极其威武,但它却没有展露出恶意,而是在阶前憨态可掬地滚起球来。唐明皇认为这是大吉之兆,醒来后就要求近臣按照他的描述,复原梦中的瑞兽,同时命令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此后,舞狮便从宫中流入到民间。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在诗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但也有人认为,这只能说明唐朝时已有舞狮,而舞狮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驱傩。驱傩表演是远古时期常见的仪式,目的是驱除疫鬼,增添福气。

狮子历来被视为祥瑞之兽,民俗传统中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避鬼,因此逢年过节的保留节目,都会选择舞狮表演。

宋朝时,民间舞狮兴盛,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该舞原由“诸军”表演,从军中流出后流行于南方。约在宋金时期,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

●狮分南北

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狮身披毛呈金黄、橙、红色,惟妙惟肖,走的是写实派。它的表演也接近于杂耍,就是踩踩球,跳跳板凳,讲的就是一个热闹。

南狮以广东舞狮为代表,色彩更为艳丽,五颜六色,还带很多装饰物,走的是抽象派,流行于华南地区、南洋及海外。

南狮又称醒狮,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逢年过节,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特有民间舞品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海外华侨之手在世界发扬光大,在国外的中国城或华人街,舞狮更是逢年过节必备节目,那些远在他乡的同胞,靠看舞狮来缓解乡愁,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最常见的广东舞狮节目是“采青”,狮子把高高挂在门上的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来庆祝店铺开张。不过,这只是南狮的入门节目。“上桩”才是舞狮精华。上桩,就是狮子上山觅食之意。桩有高低桩,如同小山大山一样,桩与桩之间就如河流、悬崖。桩有21条,最低半米,最高三米,要在桩上自由跳跃,需要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两个人的灵活配合。

就观感而言,南狮与北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南狮外形与北狮外形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

北狮以写实为基础,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

南狮造型威猛且更富浪漫主义气息。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嘴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第二,南狮与北狮表演形式各异。

南狮表演注重“传神写照”,同武术相结合,其形象不如北狮细腻,但重在轻灵敏捷,刚柔相济。正因如此,南狮的舞动动作比北狮的动作丰富许多。

北狮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较为接近杂耍。动作方面,北狮舞动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为主。一般雌雄成对出现,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大狮,大狮弄小狮,尽显天伦之乐。

北狮中,二人合作扮成的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成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北狮狮舞分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性格。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

广东有着悠久、强烈的舞狮传统和舞狮文化,至今商家开业必要找舞狮,而北狮通常只在传统佳节表演,北狮比南狮面临更加紧迫的消亡的危险。

●舞狮门派

我国舞狮江湖中,共有四大门派。

广东醒狮。南狮代表,也就是《雄狮少年》中的主角,流行于佛山、广州、遂溪等地,十分具有仪式感。

河北徐水狮舞。徐水狮舞作为北狮的代表,素有“北狮之宗”的美誉。1927年发祥于河北保定的徐水县北里村,主要在春节和庙会期间表演,主打惟妙惟肖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尤其擅长狮吼、狮跳、狮卧等招牌动作。

山西天塔狮舞。北狮代表,又名狮子上板凳,是山西襄汾陶寺村的传统舞蹈,相传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浙江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流行于浙江临海一帶。“舞武”一体,刚柔并济,将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相结合。

●舞狮的未来

明清以来,随着人们到南洋谋生,南狮也被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系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当时,醒狮队伍庞大,甚至在部分镇子里,小学就开始组建“醒狮队”。有的镇子还有家庭队伍,表演者都是家中的几代人,祖祖辈辈传承着这一手艺。

可随着时代发展,舞狮在传承上并不乐观。一方面,舞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很多年轻人表示舞狮文化已经慢慢被人们所淡忘。另一方面,优秀舞狮选手的培养往往要花费数年之功,而随着本地青年涌向城市,南北舞狮传承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选才困难的问题。

但是,过去我们有《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如今我们有国漫《雄狮少年》,有国潮舞剧《醒·狮》,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宣扬舞狮的作品。

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南狮)大赛,比较著名的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等。

而在国内,每年都会组织全国性的舞龙舞狮锦标赛,包括大学生锦标赛,各地也会举办一些舞狮比赛。很多年轻人依然在坚持舞狮,并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方式来扩大舞狮的影响。

舞狮不会消亡,它会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被不断发扬光大。

◆结语:

中国有着璀璨的传统文化,舞狮作为其中的一颗明珠,不应在时代的发展中湮灭、消失。在我们的成长中,无论是节日里的舞狮表演还是电影中的舞狮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舞狮的发展,把它作为民族传统技艺加以保留和发扬。

猜你喜欢
狮头舞狮狮子
基于水蒸气蒸馏法的狮头柑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狮头柑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迷宫弯弯绕
狮子的喷嚏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非遗进校园
狮子鱼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