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方式

2022-05-30 10:48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幽州陈子昂体悟

亲爱的同学们,“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经·旱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这些千古名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仔细观察它们的句式结构,很容易发现,其中描绘的意象,都是以一上一下、一天一地对举的方式成组出现的。为什么作者要将天上地下的事物对举呢?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特殊意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方式——仰观俯察。

│經典重温│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今释今读│

这段文字出自《周易·系辞下》,记载的是伏羲设卦观象的事迹。设卦观象,本与国家治理有关,即通过卦象,以自然经验引导社会经验,在把握自然秩序的基础上,确定社会秩序。

设卦观象的方法,就是仰观俯察。其中,仰观的对象是天象。从日月星辰的规律运行,到云霞风雨的瞬息万变,一应涵盖。俯察的对象则是地形。无论是山川植物、鸟兽虫鱼的形态纹理,还是人的身体结构,皆属其类。总之,仰观俯察,领域广大,对象众多,囊括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为什么要仰观俯察呢?并不只是为了观察记录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而是要透过这些现象,去把握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包括自然之道、人生哲理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各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将其比类于道,于特殊中见一般。

于是,我们可以对“仰观俯察”的含义稍作总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察与审美方式,站在天地之间的人,观察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现象,并能以这些现象为抓手,揭示其背后所指征的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等。

│诗词例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作,是他仕途失意时,抒发内心忧愁的作品。

全诗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篇,气势恢宏。“前”追溯过往,“后”预见未来,前后之间,是诗人驻留的当下,一条时间之流于此应运而生。“不见”,进一步强化时间之流超越边界、无尽绵延的性质。这正是真实的自然规律。

此番体悟,恰好来自作者的仰观俯察(“念天地之悠悠”),与幽州台的场所设定不无关联。虽说幽州台本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所筑,但台最初乃是沟通天地的处所,许慎《五经异义》有言,“灵台以观天文”。

时间无尽绵延,最终化为“怆然”的至情。表层看,它带有浓郁的时序感,因观察到时光易逝,故伤怀于人生苦短。深层看,它又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台,是王权的象征。陈子昂因谗言被贬,独自登台,忧伤之下,胸怀天下的生命激情喷薄而出:仕途失意,依然可怀想建功立业;生命有尽,依然可凭人生豪迈,以臻无限。于是,这首诗就因为他深沉的自然体悟,因为多元的兴味而流芳百世。而其开端,就在那天地之间。

猜你喜欢
幽州陈子昂体悟
Canción para subir a Youzhoutai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陈子昂毁琴成名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怀才不遇陈子昂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目不识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