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教研的七个应然转向

2022-05-30 10:48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广域教研员常态

陈永华

相信同道中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每谈起教研,首先想到的就是由教研室、教研组布置的相关指令性任务。其实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围绕教研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不少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做法,比如浙江的“好课多磨”和“现场改课”。2022年版课标就改进教研工作也作了相关要求。教研要实现更好地赋能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在主题确定、过程开展、成果提炼等方面多发力,实现七大转变。

一、从研教转向研学,研究真问题

医生和教师是人们常常提及的两种职业。相较于医生,教师容易忽视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而专注于对教案的研究,导致专业性凸显不够,自我发展受限。医生则多是在研究病人的病理报告并开展循证研究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多年来,教师将“以学定教”作为教学口号,但是究竟实现了几分却不得而知。作为教学引领,教研自然应走在前列。可以说,指向学生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

二、从晒优转向常态,暴露真问题

多年来,人们已混淆了常态课、公开课、评优课、教研课的区别。教研课自然要聚焦问题进行研究。但教师是将问题放在最后的教研展示课之前,还是使问题暴露在教研的全程和全域,让教研发挥更好的群体效应,让更多的听众受益?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常态课更能暴露真问题。真问题才能成为教研的真航标。

三、从指令转向协商,找准真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的许多教研都变成了一种行政指令性任务,教研很多时候执行的是规定性动作。在“齐步走”的统一步调中,教研很难聚焦课堂上的真实疑难问题。教研应树立共同体的理念,更应摒弃过多的“专家主导性”,在确定主题时应多一份和一线教师“协商”的意识。智慧来自民间,同样地,问题也来自民间。唯此,才能真正找准“问题即主题”的要义。真实发生的才会是真问题。

四、从虚拟走向实景,践行真研究

“做中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课堂乃教学最重要的场地,也是教师和学生赖以成长的主要平台,更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教研不研究课堂如同自弹自唱,泯灭了教师作为服务者的天然初心。“实里行,深里学,心里走”,这是教研开展的基本要求。课例研究最能彰显真研究。

五、从广域走向靶向,实现真引导

师生的发展最终是个性的发展,师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研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教研重心必须实现下沉,从广域走向靶向,如此才能实现精准指导。个性化指导才能成为真引导。

六、从“被研”走向自觉,力促真成长

众所周知,教师的成长最终是要靠自我实现的,内因才是主因。教研要着眼于激发内需和内在驱動力,让教师产生“我要成长”的自觉性,不要总是被设计,被动接收任务。教研除了要做好组织工作以外,还要引导教师做自己教研的主人。自我要成长才能实现真成长。

七、从反思走向凝练,正见真科研

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科研最重要的特征。让教研的实践性成果“物化”和“显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成果提炼的过程。这也是主题、过程、成果三要素教研闭环的最后一公里。由此,教师可以真正体认研教相长,领悟“论文是做出来的”的深刻含义。实践研究才是真科研。

教研变革要实现转型,除了在制度层面进行优化,还应关注各级教研员。教研员除了思考如何做好一个研究者,还应思考如何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猜你喜欢
广域教研员常态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广域雷达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基于免疫算法的高容错性广域保护研究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