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控实践研究

2022-05-30 09:10胡吉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疫病防控陕甘宁边区共产党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频发,严重威胁边区民众的生命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疫病防控科学举措,成立防疫领导组织机构、构建疫情防控应急反应机制、多措并举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建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疫病流行态势,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控经验,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控;经验

[作者简介]胡吉伟,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辽宁沈阳 110010。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26-04

学术界对抗日根据地的研究高度关注,尤其对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成果丰硕,但在医疗卫生史研究方面稍显薄弱,已有研究成果有待持续深化。有鉴于此,本文在相关史料基础上,对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态势,边区政府疫病防控举措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述评。

一、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态势及其危害

陕甘宁边区历史上曾是疫、灾高发地区,延安及周边环县、淳耀、延川、安定等地均发生过瘟疫,脑脊髓膜炎、猩红热、天花、白喉等传染病,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是老人、幼儿死亡的直接诱因,导致边区人口大量减少。据边区政府统计,“边区人口约150万,每年死亡成人与婴儿达八九万人,占总人口的60%,延安市因传染病致死的平均每年有500多人,占当地年死亡人数的47%,平均死亡年龄仅10岁”。①

在中共中央进驻陕甘宁边区之前,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城镇医院缺少基础医疗设备,农村就连医药铺也不多见。以盐池县为例,该县城没有医院,只有三两家中小药铺,有一些“卖药先生”“江湖郎中”等民间医生。甘肃庆阳“全县仅西峰有公立医院1所,内有病床10张,医务人员11名;私立药铺多分布在城镇,仅有个别药铺有坐堂医生”。②陕甘等地的教会医院和公办医院直到1931年才开始创建,偏远地区的农村群众要行140多里路到省城才能看病,往往延误了病情。医疗资源紧缺,难以有效应对瘟疫的扩散和传播,疫病一旦爆发,便无法控制,从而容易形成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1929年,安定、横山两地爆发鼠疫并迅速蔓延至靖边、米脂、府谷等六县,致死3000余人。1941年,当地再次爆发鼠疫并扩散至14个县区,612个村,死亡人数达8732人,病死率达90.6%。1944年初,延安川口、柳林、金盆等地爆发疫情,病人出现胸痛、眩晕、四肢麻木、出冷汗、呼吸困难、口吐黄水并伴有腹泻等症状。尤为严重的是,瘟疫来势凶猛,传播迅速,致死率高,仅五个月时间,病死500余人,其中有66名妇女;柳林区病势最严重,全区死亡229人,圪赖沟一村就病死14人;河庄区三乡新窑沟村,仅4月25日一天就病死8人。③由此可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一直持续高位流行,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

双向人畜共患扩大了疫病传播边界,边区牲畜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作为边区第二大产业的畜牧业深受影响进而影响边区的农业生产。据西北调查局统计,1941年,靖邊县动物瘟疫致死羊2000余头、牛500多头。1942年,定边县死羊1600多头、志丹县死牛574头。1943年瘟疫致死耕牛7800头,骡马23余匹、驴4000头、羊21万只。1944年,牛死亡1.2万头,死羊24.6万只、死驴4900头。④因牲畜死亡带来的农业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疫情流行造成农村劳动生产力匮乏,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牛羊骡马等牲畜的大量死亡,对边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家庭副业基本陷于停滞状态。瘟疫流行严重威胁根据地建设发展,威胁边区军民的生产安全,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阻断瘟疫传播渠道,遏制疫病流行态势,推动边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二、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为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扩散,推进陕甘宁边区的生产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政府结合实际,在全力抗战的同时,开展了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的卫生防疫运动,部署和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

(一)建立卫生防疫领导组织体系

1939年《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作出要求,各级政府组织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卫生防疫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组织建设、政策法规、制度完善等方面得到全力推动。1940年5月,延安防疫委员会成立,该会隶属边区政府民政厅,李富春任主任。委员会由边区政府、延安市府、留守兵团等党政军机关及群众团体代表33人组成,负责组织推动延安市县及其周边各地的卫生防疫运动。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防疫总委员会成立,其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于边区各机关、各级卫生执行防疫事务有指导扶助之责”,在执行防疫公务时“得统一支配各级卫生机关之人力物力(包括人员药品器械等)”。⑤防疫总委员会在延安市40华里范围内划分东、南、西、北四个防疫区,各区设置分区防疫委员会,统筹该区域党、政、军、民防疫工作。每个防疫区涵盖3至5个乡,乡以下设立卫生防疫小组,直接领导基层防疫工作。至此,陕甘宁边区形成了防疫总委员会—防疫分区委员会—县区防疫委员会—防疫小组四级卫生防控体系。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控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使边区疫病防治有了充分的组织保障,形成了多部门协调联动,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卫生防疫治理格局,对有效防控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陕甘宁边区疫病具备重大紧急传染病的共同特点:突发性强、流动性大、致死率高,一旦爆发流行,难以有效控制。为此,防疫总委员会制定颁布《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根据疫病传播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划分疫病等级和种类,实施分级防控措施。其中,鼠疫、天花、霍乱发病后须在12小时内报告委员会;伤寒、赤痢、白喉、回归热、猩红热要按周报告情况。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经卫生医疗部门诊断确诊后,对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1941年初,府谷县麻池沟村、刘家坪村突发一次性感染10人鼠疫疫情,且周边多地出现散发病例。防疫总委员会对疫情分析研判后,迅速采取处置措施,“发生瘟疫的村庄区域,停止与他村来往;各级政府接到传染病报告,须立即进行一切紧张预防布置,必要时可严令断绝交通,封锁病区,至传染病消灭三星期后,恢复原状”。⑥切断传染源后,边区政府统筹医疗资源,对病患进行快速救治,“组织医疗防疫队二队,每队医生一人,护士二三人,携药械驰往疫病最严重的乡村医治并指导防疫工作”。⑦这次疫情,因果断隔离传染源,处置及时,避免了疫病的大规模扩散。

在疫病防治实践过程中,边区政府建立了信息报告、病患隔离、医疗救治三步联动协调机制,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应急原则、组织分工和响应措施,有效加强了边区政府各部门间的措施联动,建立起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疫情防控、病患救治方面成效显著。

(三)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充分认识到,要让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39年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卫生行政系统大纲》提出了边区卫生机构组织建设要求。在大纲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卫生委员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卫生处组织条例》相继制定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依據医疗体系建设规划,边区政府有序推动中西医医疗机构建设,创办中央医院、卫生所、疗养院以及军队系统白求恩医院、野战医院、二兵站医院。1939年11月创办的中央医院设置内、外、妇、小儿、结核、传染病等科,配备20多名医生,100多名护士,170多个床位,尤其是X光室和化验室的配置,使边区的医疗救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值得关注的是,边区政府从边区农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需求出发,创办“民办官助”性质,服务于偏远地区农民群众日常医疗需求的小型医疗机构“卫生合作社”。合作社秉承“为社会服务,方便群众治疗,教育群众注意防疫、保健,消除传染病”宗旨⑧,坚持“中西合作、人兽齐治”指导方针,在防治人畜疫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依靠群众又服务群众的综合性社会医疗机构。

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至1944年,陕甘宁已经拥有医院11所、卫生所75个、保健所7个,西医270人、药铺930家、医药合作社51个⑨,边区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四)多措并举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传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工作,借助新闻报刊、卫生杂志和展品宣传等手段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实现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促进民众卫生观念和行为转变。《解放日报》自1941年11月开辟“卫生专栏”后,刊发医学卫生方面的文章217篇,重点介绍了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边区卫生处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创办《国防卫生》《医务生活》等杂志,编印《怎样预防流感》《妇婴卫生》《防疫须知》《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防疫宣传手册,三年时间,出版图书六种,共78200册。⑩这些图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契合实际,以图文结合方式通俗直观的讲解,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的流行科普读物。

因地制宜探索宣传方法,举办卫生展览会,将卫生防疫知识融入秧歌、戏剧等地方民俗活动,寓教于乐是边区政府防疫宣传的创新举措。文艺工作者们聚焦陕甘宁边区民众的传统认知,取材真实生活创作的《赵老太太转变》《田巫神自新》等文学作品,深刻批判了巫医驱疫活动;卫生宣传歌“要人旺、讲卫生,吃的穿的要干净,有病赶快请呀请医生,大大娃娃都安宁”?,以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民众中广为传唱。1944年,边区政府筹集人力物力,在延安开办的卫生展览会,历时8天,300余张图表生动阐述了传染病的危害;药物、器械等实物医疗用品展现了现代卫生防疫手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边区民众而言,新鲜且充满趣味性的卫生展品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展览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了卫生清洁知识,使科学卫生观念在人民群众中得以深入传播。

三、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控经验启示

(一)坚持共产党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高度重视边区卫生防疫工作,毛泽东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医药卫生事业。”?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强调“防疫工作是政权工作中的组成部分之一,防疫工作要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与成效,必须要求严密的组织与统一的领导”。?1944年“延安防疫运动突击周”运动,能在半个月时间里完成包括制定计划、动员部署、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在内的全部组织流程,并取得相当成效,关键就在于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防疫总委员会对人、财、物的统一调度,增强了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疫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民用医院、军用医院、地方合作社三类医疗机构短时间内配备到位,实现了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面对突发性强、类型复杂多变、涉及范围广的重大疫情挑战,陕甘宁边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协调医疗、交通、民政甚至部队等多部门,提供多方位、全方面保障,把党的自身优势与社会力量有效统一起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是战胜边区疫情、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延安疫病肆虐,毛泽东心急如焚,他强调:“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为了人民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中共中央充分尊重边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1944年,防疫委员会表彰了杨家湾、黑龙沟、高家园子等5个模范村和17个模范家庭先进事迹,成为边区群众竞相追赶的精神标杆,起到了“树起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示范效应,从而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引发了持续深入的卫生防疫运动。安塞县、新宁县群众主动开展防疫知识竞赛活动,“模范村杨家湾,在北郊乡的干部大会上,摆下擂台后,全乡各村向他们应战,推动了整个乡的卫生工作”。?值得肯定的是,在卫生防疫竞赛过程中,边区政府充分发扬民主协商作风,从机关到农村普遍制定了卫生防疫公约。如城壕村成立“文化卫生委员会”,研究制定“隔10天或半月全村开展一次大扫除”卫生清洁计划;白塬村先经妇女委员会讨论,再经全村男子表决通过“改良炉灶、门窗等”规定。这些由村民共同商讨制定的防疫公约,因贴近生活,方便易行,最终都能得以有效落实。持久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将党的防疫理念变成了群众自觉的防疫行动,卫生文化知识等现代文化观念传遍边区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在移风易俗的同时重构了边区社会文化模式。

(三)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控疫病的工作方针

中共中央到达边区后,为了克服生产建设上的困难,纠正了国民政府鄙视中医药的偏激政策,用中医药救治疫病患者的医疗实践批驳了国民党的“废弃中医论”。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由边区政府民政厅与卫生处于1940年10月联合组织成立的国医研究会,践行“沟通中西医学,共同开展医药工作”宗旨,开办国医研讨会,创办国医训练班,会员傅连暲、毕光斗、陈凌风等中医名家号召中医公开秘方经验,精诚团结推动中医科学化。1945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明确了中西医并重推动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鼓舞、激励了边区中医药人才。尤为值得肯定的是,边区自力更生,开办制药厂,“有计划的研究、培植、采挖和指导边区土药及指导其他外来中西药的代用品”。?1941年6月,延安医科大学与光华制药厂合作,建立中西医研究室,借鉴西药制药技术,结合中医药传统工艺就地取材研制了行军散、光华退热散等数十种药品。延安八路军卫生材料厂用化学方法提取中草药里面的麻黄素、当归精、阿托品等有效成分,研制杀梅丸、维多补、痢疾能等50多种药品。这些自主研发的药品,疗效明显,极大缓解了因封锁而造成的根据地西药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弥补了这一时期西医因建设迟缓导致救治不足的短板,成为中西医合作取得成效的典型事例。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开展的疫病防治工作,保障了边区军民的生命安全,推动了边区根据地的生产发展,尤其是为抗战前线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善医疗组织领导体系、创建医疗工作组织机构,保障了应急反应机制的有效迅速;风险研判、分类管控、疫苗预防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疫病的传播蔓延;医药合作社、保健药社等乡村合作医疗的创办,实现了医药资源的整合,极大提升了广大乡村医疗卫生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实践,开发了陕甘宁边区的中草药资源,实现了边区医药资源的自给自足,因其呈现出来的显著疗效,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深刻影响了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⑩?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6:340+328+339.

②庆阳县志编撰委员会.庆阳县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28.

③延县各区疫病流行,边府紧急动员防疫[N].解放日报,1944-05-12(03).

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7.

⑤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6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80.

⑥⑧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寧边区医药卫生史稿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44+137.

⑦?刘景范.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五个月来的工作报告[N].解放日报,1942-10-29(04).

⑨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320.

?讲卫生[N].解放日报,1945-5-27(02).

?卫生展览会结束,参观者达万人[N].解放日报,1944-8-11(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4+149.

?怎样推进乡村卫生工作,答吴堡保健社的来信并给各县县政府及各县中医药作参考[N].解放日报,1944-6-1(02).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N].解放日报,1945-1-8(03).

猜你喜欢
疫病防控陕甘宁边区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肉羊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建议
水灾后畜禽养殖场的疫病防控措施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综合措施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