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理环境对鲍照诗歌“刚柔”风貌的感发

2022-05-30 13:23赵瑞红
雨露风 2022年9期
关键词:鲍照京口风貌

摘要:诗人鲍照本籍京口①。具有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的京口,人口组成结构以北流民为主,由此而形成的京口的尚武文化,以及北方贞刚、苍劲、悲凉、豪迈的文化气息等皆对鲍照刚正、狷介的气质及性情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受此感发融于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遒劲、苍凉之风格。而遭遇亲人(妹妹鲍令晖和妻子)离世又成为鲍照诗歌柔情思想情感的来源,由此形成鲍照诗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鲍照;地理环境;刚柔风貌

一、诸家评价显“刚柔”

鲍照寒族出身,身份卑微,史不立传。但通过整理关于鲍照零星的文献材料,也可窥见其主要生平轮廓。最早对鲍照诗文进行评价的是南梁时期的虞炎,其《鲍照集序》曰:“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爰命陪趋,备加研访。”[1]5此时虞炎已看出鲍照文“丽”的特点,鲍照文之“丽”大多指其写景状物的雕琢精工,尤以山水诗为代表。较虞炎稍后的南齐史学家萧子显对鲍照诗文风貌作出了双重点评,其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言:“發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2]从萧子显点评中可获知,鲍照文风至少存在两种较为明显的体制风貌——“惊挺、险急”与“淫艳”。“淫艳”即“丽”。“惊挺、险急”:从音律角度考虑,即节奏强烈,诗歌当中存在较多仄声调;从体质风貌角度着眼,即呈劲挺之姿态,此表现特点大多存在于鲍照乐府诗歌之中,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例。由于调“挺”及“急”,诗歌读之具有遒劲之感,气势具足。此后钟嵘对鲍照诗文“刚柔”之风貌倾向表达甚是明了,言:“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3]钟嵘眼光可谓独到,此运用比较批评的方法,将鲍照诗文风貌与谢混、颜延之诗风进行对比,以此说明鲍照既靡嫚又有“骨节”俊健的双重诗文体制风格。从南齐开始,鲍照诗文进入文学视野,其诗或遒劲、俊健、俊逸、慷慨任气,或言华美、工丽、秀丽,由此可见,鲍照诗文风貌呈现出“刚”与“柔”两种倾向。而作家文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诗人之人格、气质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作家人格、气质的形成又与作家本籍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关系甚密,鲍照诗文呈现“刚”与“柔”双重性的成因即与此相关。

二、鲍照“刚柔”文风形成原因的探讨

(一)作为军事重镇的京口尚武文化传统的影响

据丁福林教授考证,鲍照祖籍上党,后迁至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②由于永嘉之乱导致大规模的移民,鲍照祖辈作为淮北流民离开了世代族居的东海,南下到江南避乱,其寄居之地便是京口。京口处长江南岸,是大运河和长江下游的交汇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且地区之内多低山丘陵,具有拱卫首都建康的战略功用。唐杜佑《通典》记载:“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4]又《隋书·地理志》记载:“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5]从此材料中我们可得知京口人好勇善战的特质,且当地的军事文化传统是每到五月五日,都会有各类战斗及讲武活动。鲍照童年时期一直在其家乡京口度过,而童年、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文化结构基本定型。曾大兴先生在其著作《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指出:“作家静态分布中的本籍文化,培育了他的基本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基本的文化态度,这些东西构成了他这棵文学之树的‘根和‘本,构成了他生命的‘原色。”[6]而这些“本籍文化”“原色”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作家的生命意识、气质及人格,最终反映在作家的审美取向之上,进而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在此军防边镇成长起来的鲍照,其昂扬奋发、猖狂慕勇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较多地受到了京口军事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从拜陵登京岘》:“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晨登岘山者,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陇上,支剑望云峰。表里观地险,升降究天容。东岳覆如砺,瀛海定足穷。伤哉良永矣,驰光不再中,衰贱谢远愿,疲老还旧邦。深德竟何报,徒令田陌空。”[1]257此诗鲍照作于京口,写晨登京岘山时所观所感。虽说是登山临水之作,但从语辞及诗歌节奏来看更像军旅边塞诗。“风烈”“寒甚”“霜雪”,京口十月的孟冬,寒风凛冽,寒气甚重,霜雪覆盖,气候异常寒冷。“杀盛”“凋松”“军井”“士马”“息鞍”“支剑”等词组的运用,更增添了诗歌的凝重之感,军事气息浓重,语调慷慨,既有京口恶劣环境,又有与之对应的军事意象叙述。老来还于旧邦的鲍照在此作诗,其内心深处依旧是旧邦文化的影子。因此作为军事重镇的京口,尚武风气之浓厚,气候环境之萧瑟、寒冷,皆对鲍照诗歌刚健之风貌产生深刻之影响。

(二)以北流民为主的京口贞刚、苍劲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

《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7]而北人渡淮河过江,首选之地为建康及周边地区,周边地区中京口是最先到达之地。当时的京口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及适宜开垦的土地,交通较为便利,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北人在此定居。近代学者田余庆指出北方士族南迁选择京口,原因即当时此地教历阳、寿春,较为安全且离燕赵之地较近。[8]京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重要的人口流散集地,南下北人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发达的文化带往南方,北人性格豪爽、慷慨,文化上尊崇儒家义理,恪守规矩。而京口城市的人口又以北流民为主,大量北方人的居住活动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此地的文化氛围,使京口无处不透露着北方文化的气息。如南人学北方语言、北方习俗,创作诗文一般都是用北方话押韵。葛洪《抱朴子·讥惑》记载:“(吴人)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9]北方重贞刚之文化又迥异于南方清绮文化。近代学者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10]而成长于京口的鲍照自然深受北方浓厚贞刚文化氛围的影响,对北方文化、文学耳濡目染,其狷介的人格,慷慨、急切的气质自然而然会表现于诗文之中,形成鲍照诗文慷慨悲歌之一面。尤以鲍照边塞诗、部分乐府诗作为代表,如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1]165“旌甲被胡霜”一句通过对铠甲上布满冰霜写边塞之地极为寒冷之气候;“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直言边地风疾,飞沙走石之状,又从“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侧面烘托边地气候之恶劣。气势慷慨,语速急切峻健,用词质朴,诗风豪迈、劲健悲凉,明显具有北方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鲍照虽有入边地的经历,但只是刘宋与北朝边界淮河一带,而鲍照言燕蓟风物,描写燕蓟气候边塞之状,似在眼前,因此除鲍照自身学识积累之外,另一原因很可能是听由北入京口百姓的讲述,言及北方民风民俗及气候环境,并受此影响而表现于诗歌之中。因为鲍照本身为寒族,处于社会底层与人民百姓有更多接触时间与机会,听百姓讲述北方边地的风物环境气候及北方战乱带给人们的苦痛就是自然之事,此也是鲍照社会诗的重要创作素材来源之一,更是鲍照诗歌呈现遒劲、悲凉风貌的关键原因。

(三)“刚中显柔”思想情感的来源

在门阀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鲍照因“人微”,一生奔波羁旅,游宦于各州之中,在刘宋政坛上如履薄冰,由此造成了鲍照的敏感诗心。他无力让社会承认他的价值,无奈之情又溢于言表。借女子闺怨之情,实际是在表己之怨,写尽社会因战乱而遭受灾难的百姓内心之苦痛。而以往多论及鲍照闺怨诗的创作是受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影响,此诚然属实,但忽略了鲍照自身的经历及与其密切相关之人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鲍照闺怨诗创作的较大一部分动机与其妹妹鲍令晖及妻子的去世有关,这也是鲍照柔情思想情感的重要来源。如鲍照写《伤逝赋》悼念亡故的妻子,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透露出的是鲍照作为丈夫得知妻子去世内心的极度悲伤。其言:“凄怆伤心,悲如之何!尽若穷烟,离若翦弦。如影灭地,犹星殒天。弃华宇于明世,闭金扃于泉下。永山河以自毕,眇千龄而弗旋。”[1]9妻子的离世对鲍照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如星星陨落,弃自己而去。但妻子的离世也让鲍照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日月飘而不留,命倏忽而谁保?譬明隙之在梁,如风露之停草。发迎忧而送华,貌先悴而收藻。共甘苦其几人?曾无得而偕老。”[1]10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固有一死,我们在世间的日子就像深在谷中的一丝亮光,风露吹拂着停留下的小草,只不过是暂时的存在,与自己共甘苦的人又能有几个?而妻子就是难得的一位与自己共甘苦、携手白头之人,表现出鲍照对自己妻子的一往情深,这使鲍照再次陷入对妻子的追忆之中,内心十分苦痛与悲伤。另一位对鲍照产生重要影响之人即自己的妹妹鲍令晖,鲍照曾写信给妹妹鲍令晖,诉说自己旅途艰辛,思乡情切。《登大雷岸与妹书》言:“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1]83书信结尾又写到对妹妹的关切与叮嘱,言:“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在得知妹妹去世消息时,鲍照请假奔丧,在《请假又启》中言:“终鲜兄弟,仲田所哀,臣实百惧,孤苦风雨。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存没永诀。不获计见,封瘗泉壤临送。私怀感恨,情痛兼深。”[1]81从这两则材料中得知,鲍照与妹妹实在是感情深厚,他对妹妹平日嘘寒问暖,尽到了作为一个好兄长的职责。妹妹去世了,他又无比遗憾及悲伤,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诗人细腻的感情、柔弱的内心就这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日常普通的生活之中。乍看,鲍照此类情感细腻、风格清丽的文章与慷慨任气、急切俊健的诗文作风极不协调,而这正是鲍照关注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表达。他关注妇女在战乱之中遭受的不幸,对丈夫征战在外而独守空房的妇女表达同情。明张溥言:“强直之士怀情正深。”[11]性格慷慨急切之人,心思却越发细腻,内心极其柔弱,因此说鲍照诗风中的刚健与柔情两者是兼融、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鲍照诗文俊健、遒劲兼具悲怨柔情双重风貌,其诗人本籍京口作为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以北流民为主的京口人口组成结构,由此而形成的京口尚武文化传统,以及北方贞刚、苍劲、悲凉、豪迈的文化气息等皆对诗人狷介、慕勇、刚正的气质和性情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其融于创作之中,呈现出俊健、遒劲的诗歌风貌。而亲人离世的经历又成为鲍照诗歌柔情思想情感的来源,成为感发诗人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之喜怒哀乐生活的又一推力。诗人将社会现状、女子闺怨之情表现于诗歌之中,进而成就了鲍照“刚柔并济”的诗歌艺术风貌。

作者简介:赵瑞红(1994—),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注释:

①曾大兴教授将文学家籍贯按用法分为四种:本籍,即作家的出生成长之地,其次还有客籍、祖籍及郡望。(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

②丁福林教授言:“鲍照将京口作为他的家乡与他家居建康其实也并不矛盾,这说明了鲍照的先世先由徐州东海移居至侨立于京口的南东海郡,而后又在元嘉十一年之前由京口而移居到了当时的京都建康。”(丁福林.鮑照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8)

参考文献:

〔1〕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天余庆.东晋门阀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张溥,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鲍照京口风貌
受气包
包裹的一切
京口驿的回忆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