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策略探析

2022-05-30 14:29邓旺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媒介素养社交媒体

摘要:网络基础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推广、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强化,让普通公众有机会、有途径进行即时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人人皆可传播,任何信息都有成为新闻线索、舆论源头的可能,信息传播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介带来的便捷和机会,对社会生活和信息传播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给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媒介素养也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亟须提升的能力。大学生是社交媒介的深度用户,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却存在对信息缺少辨识能力、媒介使用主动性、建设性不强等问题,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重要课题。对此,文章分析社交媒体时代对媒介素养的新要求,并从清朗网络大环境、主流媒体引领、思政教育强化、拓展通识课程、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学校;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28-04

一、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头部社交应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2021年初公布了一组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1.2億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

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10.07亿,占网民整体的97.5%,10~1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3.3%和17.3%[1]。

而早前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网络社交用户与整体网民的重合度不断提升,社交应用媒体属性增强,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途径[2]。

社交媒体以其交际性、及时性、互动性的信息叙述结构和传播方式,深入人们的生活,变革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社交媒介拓宽圈子、“看见”世界,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传递信息、公开表达。而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海量过载、叙述碎片,其在线性和开放性也导致信息污染、舆论风暴瞬间形成,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甚至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社交媒体产品升级迭代极快,需要不断更新、加强对社交媒介传播活动的认知和实践。具备与社交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成为每一个现代社会公民亟待修习的内容。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高校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也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实践、建设现实世界。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能轻易学会各类社交媒体的“玩法”,但是却存在对信息缺少辨识能力、媒介使用主动性、建设性不强等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和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储备力量,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社交媒体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最先由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提出,目的是让本国青少年能免受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护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念。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公众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接受、批判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这一概念给出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受众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

媒介形式不断变化,给媒介接触者提出不同能力要求,也给媒介素养理论提出不同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媒介素养理论成为不断变化发展且总引起不同领域学者和业界人士关注和研究的议题。

正如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著名理论“媒介即讯息”所说,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塑造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会的所有方面。社交媒体是媒介迭代发展的产物,覆盖广、传播快、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变革了信息的传播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提出了新的媒介素养要求。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时代是数字技术赋能的新传播时代。从大学生认知发展和实践特点出发,如何甄别、判断社交媒体信息、如何借助社交媒体表达实现自我价值,是注重参与和共享的社交媒体时代对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一)甄别信息的判断力

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让其具备一定公共属性,也让一些主体产生“人不知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从而进行一些网络不良行为。其次,“把关人”职能弱化降低了信息准入门槛,增加了网络社会的风险系数。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首要要求是能够甄别、理解信息,对信息优劣能有自己的判断。

1.分辨实事和谣言

口语传播时代信息受制于现实条件,只能小范围传播;大众传播时代,未经证实的信息需要经过记者的查证、编辑和报社的审核才能进行公开发表;而社交媒体时代,便捷的信息发表渠道,实现了公众言论及其传播的自由,网络内容的事前审查难以执行,个人发布的信息会因为社交平台传播链条的即时性、多元性迅速散开。“把关人”的缺位给博眼球、谋私利的个体以机会,他们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不仅造成误传、恶搞等现象,污染了网络环境,更是在一些话题上造谣传谣、混淆视听,引发恶劣影响。微信2020年共打击违规内容超过25万条,处理侵权投诉信息14614条,社交媒体信息引起的谣言传播事件不断增多。大学生如果无法辨别,上当受骗,势必对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区别记录和评论

大众传媒时代新闻和评论分属不同版面,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写作时,接受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伦理教育以及专业采编播等培训的记者在执笔时需仔细掂量。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是专职人员的专属权力,发生突发事件,离得最近的人、现场目击的人编辑的一条文字、拍下的一张照片、录下的一段视频或者音频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就成了最新鲜的“前方报道”。“把关人”监督弱化,个体“自白式新闻”得以迅速传播。同时,部分用户在网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口诛笔伐,各种言语暴力、情感裹挟、模糊导向的言论混杂其中。这既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也给大学生信息获取、道德判断、行为选择设置迷障,甚至导致其跟风盲从,成为网络施暴者的一员。

3.识别共享与营销

社交媒体时代的共同参与催生了共享文化,大家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并寻找共同关注的朋友。通过分享,大家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圈子不断扩大,在社交平台上被同好安利进而消费的习惯逐渐形成,社群关系变成可以变现的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社交应用为网络娱乐、购物等提供流量入口,社群营销成为营销热词。商家瞄准目标用户群体,收集静态信息和媒介使用行为数据,进行目标人群画像、产品痛点分析,打入社群,然后通过干货分享、场景营造等聚合一类高度忠诚用户,时机成熟之时推荐目标商品,获得社群“自然的”认可,并逐级裂变,掀起社交媒体传播流量大潮,从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销量。这种社群营销给了诈骗、传销等团伙可乘之机,大学生需要理解共享的真正意义,学会趋利避害。

(二)迭代升级的表达力

社交媒体带来的变革,给了大学生更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但这都基于大学生能拥有强大的表达力,能够建设性地运用社交媒体为自己加分,为未来积蓄力量。

1.掌握多种形式表达

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表达有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在传播学概念里,有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在社交媒体时代,表达可以是文字表达、图片表達、音频表达、视频表达等。文笔好可以发表公众号文章、博文,摄影、摄像好可以分享图片、短视频,口才好、声线优的可以发送音频,会剪辑的能用视频进行新的镜头表达等。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了表达形式、降低了表达门槛,但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公众也难以得心应手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白岩松在河北大学演讲时说:“如果没有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发不好。”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更应学会多种表达,才能在信息传播加速和注意力稀缺的社交媒介时代找到合适定位。

2.重构理性客观表达

当社交媒体以快捷、交互、共享等特点渗透我们的生活时,其信息传播也呈现情感为重、感性先行的特点。不少自媒体深谙其道,利用社会时事蹭热点,进行重组实事的故事化写作,放大情绪,制造争议,最终演变为“毒鸡汤”而被封号。社交媒体时代的多元性刺激民众参与、增强其表达意识,给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合理化的契机。一些自媒体借此杜撰故事或有选择地突出或隐瞒部分实事,以此误导舆论,更有甚者为了流量不惜放大社会矛盾、消费公众爱国情感。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话题讨论、发布信息观点时,容易跟风、从众、感性先于理性,极端或过激表达。大学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建构期,亟须媒介素养教育来强化认知和表达,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3.定义自我特色表达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凭借自身优势或特色成为独具一格的标志,这给更多人提供了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新途径。《连线》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也提出,现在是一个人人都在讲述故事的时代,大众“越来越擅长讲自己的故事”[4]。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从信息输送向转向内容输送,诞生了一批“意见领袖”般的公众号、视频号,其中不乏大学生创作者、创业者的身影。抖音短视频社交理念,更是激发学生表达欲,其发布的《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在校大学生用户超2600万,约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80%,发布视频的累计播放量超311万亿次[5]。

不少大学生脱颖而出,如浙大陈闲在抖音发布拍摄的宿舍搞笑日常,已拥有241万粉丝,获得4252.4万次点赞。

各大社交平台也支持和引导大家的表达,以开发视频合集、直播课程等形式,鼓励知识性内容产出,为用户提供全新出彩通道。在社交媒体时代,增强表达力,建设性运用媒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要求。

三、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其社交媒体时代的认知和实践水平[6],清朗的网络大环境是良好培养皿,主流媒体、学校是重要阵地,思政教育、通识课程和教师队伍是强化效果的有力支撑。

(一)法规强制平台自律,“清朗”网络大环境

网络信息安全不仅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更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体系初步形成,互联网专项行动也有力推进。2021年,国家网信办主导开展了对“饭圈”乱象、互联网账号运营乱象等15项“清朗”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万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等[7],有力地打击了网络违法犯罪、网络乱象。社交媒体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危害网络环境行为的成本,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大环境。

平台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微信针对内容安全审核痛点,推出珊瑚安全内容审核工具,提供图片、文本两大API接口,可进行鉴黄、鉴政、鉴暴恐等审核服务和风险自测,并计划完善音频、视频审核功能。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平台今年也相继推出IP显示功能,即在用户个人主页及其评论下面展示IP属地,且不允许用户自己开启或关闭。

这些举措为减少虚假冒充、网络暴力,督促网民谨言慎行,维护网络言论秩序等打开新突破口。

(二)主流媒体精选议题,旗帜鲜明领风向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选择和报道的是“象征性现实”,并长期潜移默化“培养”受众,影响人们的现实观。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介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弱化了主流大众传媒的“风向标”意义。但霍夫兰的可信性研究证明,传播者的信誉和权威性是可信性的基础。主流媒体遵照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让其积累了较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引导社会共识,促进民众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方面的能力不言而喻。在各类社交媒体信息杂合的时候,主流媒体报道的关键权威信息,依然是大众最信任的行动指南。

主流媒体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操作力、传播力。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碎片化、不确定时,能有“眼力”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不惜“脚力”核实完善,还能用专业媒体的“脑力”“笔力”呈现高质量的传播内容,获取信任。要精选议题,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共情感,弘扬真善美等主流价值观,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在危急时刻、发布重要事件、信息秩序混乱时,主流媒体更要准确把握舆论动态,守住权威解读、厘清概念的舆论阵地,连接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在社交网络空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三)强化思政教育,筑牢网络责任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媒介素养是社交媒体时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构成,高校思政课要发挥育人先锋作用,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培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8]。更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网络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其自觉维护社交网络空间的秩序。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个人既是网络服务的用户,也是网络行为的主体。负责任的个人行为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础[9]。

专业课教学中要强化思政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社会性和责任性,利用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特点有机融入。非传媒类专业如商科等更是如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时,要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职业责任感,使其培养出诚实创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和习惯。强调学生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正确行使应有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拓展通识教育,夯实学生底层涵养

媒介素养教育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我国部分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并建设相关课程。目前国内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很多高校只是将其纳入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而很多没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并没有开设这类课程。白岩松提出,只有所有公民都拥有媒介素养,讲好中国故事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在高校里媒介素养应该从讲座发展到选修课,直至成为必修课。这显示出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于没有专业师资进行授课的高校来说,将现有的优秀资源比如安徽大学《当代媒介素养》等公开课进行引用、整合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是现实可行的途径。

要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学习能力。文史哲类课程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新媒体技能技术类的课程能提高学生媒介运作能力,从技术层面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大学生只有拥有更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多社会常识,更多应用技能,才能更好地认识媒介、了解传播规律,才能在获取社交媒介信息时多一些辨别能力,在网络面前多一份理性,在使用媒介时能少一些盲从、多一些为我所用。

(五)培训教师队伍,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师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教育,让其言传身教填补课堂教育的缝隙,才能让媒介素养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格局。开展专题培训等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其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新传专业教师和业界资深媒体人的讲座、网络公开课、主流媒体平台资源等开展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持续学习能力。

有学者指出这一代学生的“第一课程”是以社交媒体和其他基于网络的传播科技为主导的,并且他们能将其带进课堂实体的、心理的和认知的空间中[10]。因此,教师要避免将手机等设备视为洪水猛兽,而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让手机成为获取知识、交互学习、能力培养的工具。

高校的辅导员、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及其他管理人员,更要从意识和能力两方面提升媒介素养。首先要正视社交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学习舆情发生机制、应对原则,增强处置能力,及时对社交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安全、绿色、文明上网,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交媒体用户。其次要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各级微信、微博、抖音等账号的运营,学习平台规则、新技术、新的表达方式,能够使其突破学生身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播,化身为合格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从而在实践中感悟和提升媒介素养。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在媒介不断迭代、传播活动变革加速的社交媒体时代,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实现自我价值,更是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向世界更好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一环,需要各方主体强化责任,继续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2] 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12-27.

[3]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4] 马睿.专访《连线》前主编:我们正处于媒体最被上天庇佑的时刻[EB/OL].澎湃新闻-翻书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4973,2015-01-18.

[5] 王震.抖音发布首份大学生数据报告 大学生创作视频播放量超311万亿次[EB/OL].人民网-人民创投,http://capital.people. cn/n1/2021/0126/c405954-32012925.html,2021-01-26.

[6] 蔡骐,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聞记者,2011(8):28-33.

[7] 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2021“清朗”行动成绩卓著,今年将瞄准十大重点任务[EB/OL].中华网山东频道,https://sd.china.com/shms/20000934/20220318/25575092_all.html,2022-03-18.

[8] 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4):129-141.

[9]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9-10-16.

[10] 林文刚,邹欢.媒介环境学和媒体教育:反思全球化传播生态中的媒体素养[J].国际新闻界,2019,41(4):89-108.

作者简介?邓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媒介素养社交媒体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