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共场域的教师角色

2022-05-30 10:48王烽
中小学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场域育人校园

王烽

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和塑造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者。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教师从传统社会中的“先生”,演变成为现代社会中经过专门培养才能从事的一种职业,“育人”的职能为这种职业保留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当今,教育普及的层级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拓展,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教育内容也越来越突破原有的知识范畴、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的需求,教师角色须在专业化、社会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寻找新的定位。

教师是一个专业角色,培养人则是一项系统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全球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指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在这种理念下,教师成为解决全球、国家和区域共同面临的问题,实现共同愿景的公共行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教育公共生活的营造者和参与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系列部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系统培养的教育方法论更加深入人心,“五育”全面培养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资源拓展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和应用模式持续创新,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断上升,推动教师的工作场域不断跨越学科、走出课堂、超越学校边界,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走向一个开放的教育公共场域。

要共同连接一个广博的知识世界。熟练掌握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是上好课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也基本上围绕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进行提升和拓展。然而,在全面育人的要求下,在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需要应对公平正义、合作发展、生态保护、数字化转型等挑战的背景下,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回应“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何处学”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自己與一个更为广博的知识世界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持续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拓展知识面和思维层级,提升跨学科协作教学能力。

要创造一个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全方位实施教育的场所。在传统学校中,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对单一,教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具有较强的权威和行政色彩,校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等级分明,校园公共生活匮乏。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契约载体和面向未来共同行动平台的学校,管理的行政色彩和成员之间的等级性应当被淡化,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平滑的沟通协作机制,同时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公共生活,将知识技能学习、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文化认同、行为规范等都当作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成为这种校园公共生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要营造一个融合协作的班级和课堂。班级、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和主要渠道,班级授课制是建立在对学生认知层次划分和教育内容结构化、标准化基础之上的,它支撑了教育规模扩大、提高了教育总体效率,同时也强化了教师中心主义,伴随产生了对学生个性化、差异性照顾不够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改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和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在班级中去中心化、去等级化,淡化竞争,强调包容合作,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照关爱,是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包容合作是建立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与推动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同等重要。

要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合作育人共同体。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家校社合作育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取向和行动。这种合作要求教师跨越传统的学校教育壁垒,调整自己的姿态,培养良好的跨界沟通能力,在学科、班级、年级范围内探索不同的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汇集学校所缺乏的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共识,优化学生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与社会关系,使教育生活不断丰富,教师、学生、知识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正在呈现新的格局。教师角色走向正在形成的教育公共场域,是应对这些新挑战的开端。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场域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