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方志家风官德文化考述

2022-05-30 14:51苏萍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官德奉天民风

苏萍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以文化教育为视角,以辽宁地方志为文献依据,整理其中蕴含的“重廉耻”民风与颇具伦理精神的家教家风,及其熏陶教化出的以惠民为宗旨的循吏廉政,进而探寻辽宁家风官德文化的构成体系,为辽宁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根源性的文献史料与发展思路。

现存较为权威的辽宁地方志《奉天通志》与《辽宁府县志辑》,主要记载明清至民国奉天(辽宁省)区域的史实,以及在中西“文明冲突”节点之际,编撰者伦理文化视域下的时代思考。其中《礼俗志》讲述奉天固有习俗民风,而《人物志》与《艺文志》内含许多独具区域特色的家风官德史料,可为当今“民风”“家风”与“官德”文化研究提供根源性的地方文献依据,以及在历史节点之际新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礼俗志》习俗民风文化考述

奉天地处边陲,民风淳朴,崇圣好古,长者为尊,民众对区域伦理共同体具有浓郁的情感依赖,且具有“华雨箕风好亦互异”的文化自信。史传殷商箕子封辽设“八条”教民礼仪,始创奉天礼仪文明,故称“箕风”。《奉天通志》载:“奉省之礼俗,其原有三:一曰先民之故俗,二曰中原之新俗,三曰沿袭之礼制……盖故俗朴而失之野,新俗文而流于伪,二者各有短长,而奉者之俗,渐能去野而存朴”,“俗兼文质之美”。可见,奉天原有民俗在与中原文明融合过程中自觉坚守“朴”之本色,也具有去故俗之“野”与新俗之“伪”的文化融合力与自我完善力。

各府县礼俗民风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排序为:“耻”“廉”“俭”“朴”“信”;使用最多的词语为:“重廉耻”“尚勤俭”“守信义”(或“守贞信”),这是奉天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并自成儒家“修齐治平”的文化体系。以“廉耻”为内在心理自律,以“守法”为外在行为他律,以“勤俭”为养廉之德,以“信义”为施善之法,以“贞(正)”“洁”为修身宗旨,其中“耻尤为要”与“朴”是根本的价值理念,形成颇具伦理特色与心理原则的奉天廉耻文化价值体系,以及道德自律与法律双行的自觉行为规范。节选十州县志《礼俗志·序》辑录奉天礼俗民风文献如下表。

《艺文志》家教家风文化考述

始创于民初的奉天桓仁县童子团《规则》前三条为“励行忠孝节义;以公明正大廉洁为生命;不求自己利益,为国家人民谋幸福”,凸显其基于传统忠孝节义伦理精神的爱国教育,以及鲜明的廉洁为本的目标指向,这也是奉天家教理念。

廉耻自律的立身教育

奉天府县志《艺文志》辑述新民县姚连仲的家训《存廉耻》:“究人之所以无耻者,皆苟得之心,从而误之,耻与不廉固互为其根也……古今许多人物,不耻不若人,且不可寡廉鲜耻,卒至自败其身名也。凡人立身之始,廉为最大关头,性情之正在于此,品行之端亦根于此”。“以礼义自持,是无宗旨中之惟一宗旨也”。这种源于《诗经》“人而无止(耻),不死何为”的廉耻观,总在历史转折之际凸显其重大意义。如果说顾炎武与龚自珍从历史视角,以士大夫为关注对象,主张“士大夫之无耻”,关涉族国“祸败乱亡”的重要性;那么奉天底层文人则以人性贪欲为视角,以普通民众心理为关注对象,强化廉耻于“立身”的根源性效应。两者共同构成以“廉耻自律”贯穿始终的“修齐治平”之人生路径,这也是由廉耻自律升华为群体伦理共识,再经由淳正世风手段重建中华伦理文化的过程。清末民初中西文化博弈之际,将回归中华伦理文化为家教宗旨,用以抵御西方“教育和文化渗透”,极具现实意义。

高洁正大的气节教育

母教子以“廉”为本,而母教女以“洁”为重。不仅建构子“不负朝廷(国家)”、女“不辱宗族”的思想体系,也为养成未来高洁贤母,建构廉洁母教家风奠定基础。“以礼自持”“不污”身心的女教理念,是奉天“守朴”“重辱”善俗教化的结果。辽宁方志编撰者将此“女风”概括为“清风”“正气”,并赞为“英气”“浩气”,汇成“气节”教育内容。通过奉天“刚劲”风俗与“女中丈夫”式的母教楷模,以及乡党(社会)伦理群体认同,多元合力实施高洁正大的气节教育。如“孟姜女”故事,仅《民国绥中县志·艺文志》就有四篇传记、一篇赋与三十首诗。从帝王到四民,作者身份与切入视角不尽相同,但赞其与“阴柔中得阳刚之正者,是女子而丈夫者也”的历史价值相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孟姜女”作为辽宁浩然正气的文化符号,为后人广泛流传。

俭洁好施的养德教育

“儉”是老子“三宝”之一,呈现方式是“素朴”“少私寡欲”,教育价值是“俭以养德”。《民国海城县志》撰录潘孺人家教事迹最为典型:“母性俭洁,矜盘笄绕,去华崇朴,终身不衣帛。妹因以妆奁菲薄为耻。母怃然曰,汝知女子之贤与不贤,不在妆奁之厚薄乎。女果贤,无妆奁何害;女而不贤,有妆奁何补。……尔何鄙俗若是也。”此处之“陋俗”指清末民初“国人醉心欧化,竟尚物质文明”的逐物世风。

奉天家教虽然节俭克己,但畅扬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艺文志》仅辑述墓志女主施善义举就有十篇,辽阳李翰颖笔下的“秦母”最为典型。

流民宁正方(人名),恶豪也。闻女之慧,思以利夺之。士章(女夫)畏其势且利其资,竟首肯焉。女向之(秦母)拜且诉……“誓不他迁”。母慰之曰:“吾必成汝之志”。乃措金如数,使人招乡间齿德及正方以来曰:“若女,吾已女之矣,人咸知为赵氏妇也,而多财者欲以非分攘之,小女子志不可夺,誓以死拒,如人命何?”因出金授正方曰:“此金吾为若偿之,持此别图,勿越理而触众愤也。”

引文可见撰者两种观点:一是“德财”兼备方可施仁行义;二是“弃伪存真”方可“济四方之民”。传统“天人关系”共同体内,只有真“慈良善士”兼济天下,才能“补天(国家)之悔祸”。“私恩小惠”沽名钓誉者,“非真仁善”。节于善(仁)必行于义,而节于义必利于民,借济民沽名钓誉者无耻,这种行义利民的价值观与务实重效的作风,是奉天民风教化与自觉传承的区域文化特色。

“六计”标准与奉天廉政官德治绩考述

“学为人也”是南宋婺州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的人才观。主张学成既有“济世之志”,又有“除乱之功”的英雄豪杰。恰合清末民初战乱境遇下奉天家教宗旨。奉天母教经常借用“湛氏退鱼”典故,教化为政之子不要“假公济私,令母不安”:“由今身入政界,务宜廉洁自持,家虽贫不在钱也。惟能秉公守法,竭尽忠诚,不辱先人于地下,吾心安矣”。

《周礼·天宰·小宰》有为官“六计”廉政考绩标准:“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听,平治也。”“弊,断也,即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习近平总书记20字好干部用人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即以爱民惠民为宗旨,以勤政敬业为职能,以廉正廉洁为修养,以公平廉明为原则,而以“廉”为执政之本,以“民”为服务宗旨,古今考绩标准基本相同,星火相传,成为历代生民的群体期待,奉天廉政治绩均见于《人物志·名宦》与《艺文志·德政碑》之中。

靖外安内,卫国恤民的廉能治绩

战乱凋敝是奉天民众生存常态,不仅辽金清崛起于东北的战争,清末民初的甲午中东、庚子内乱与日俄之战,同样波及奉天所有府县,各级循吏练就超凡的执行力度与职业操守。

凤城(丹东)名宦传记多职于日俄战争期间。“公(禹廷公)靖外安内,恤商惠工”“廉能历著”“四民感戴”;“岫(岫岩)虽建置未久,而数十年之守斯土者,或以勤敏著,或以廉洁称……不乏循良”。(张国泰)“莅奉二十年,所在以廉能称”。《庄河县志》载名宦李秉衡:“以拳匪之乱,八国联军逼近京畿,公奉命督师,卒于军”“一生廉直忠贞,妇孺知名,政绩战功,中外钦佩”,如此为国捐躯,甚至满门忠烈的名宦不乏其人,辽金名臣大多殉国,尤见奉天廉政文化之慷慨壮烈。

勤政务实、爱民惠民的廉善义举

辽宁方志《名宦传》与《德政碑》所见最多是“民”与“惠”的赞誉及官民之间动人故事,仅截取庄河、岫岩、西丰“德政碑”记典型案例,证明奉天廉政治绩的民本宗旨。

奉天民风淳良务实,民众生存困窘。为官之廉善常为予民“所需之利”。需要“存心行政,无往不以实者欤”,致使其“养生丧死无憾”。抚顺张友贤借评价黄公阐述这一执政理念:“民之本当固也,而为之工厂以育之;民之食当足也,而为之仓廪以实之。”“义在是也。”里仁于心,行義于利。“所居民富,所去民思,所以美循吏也。”

公正无私、宦囊如洗的廉正官品

奉天“府县志”所见循吏廉正廉法表现有三:不取分文于民、不与民争利与行正不贪。如庄河名宦马黄甲(马进士)“终其身未尝收一文”;岫岩县官袁公“三载考绩,两袖清风”;“岫岩武将倭兴阿,为良民平反昭雪”,“(其人)以酒坛实银馈遗,拒不纳,生平耿介,时人呼为倭青天”;还有岫岩董书甲,“地方检察官,在职三年,两袖清风,宦囊如洗”。

“廉”与“耻”互根,亦与“勤”孪生,前者戒其“有所不为”,后者促其有所为,能否“惠民”是“有为”与“不为”的惟一标准。内律外法的行为规范,加以明辨是非的廉明,成为廉政名宦的职业修养。“廉明”也是官德标准,民间常以“青天”喻之。开原兵备黄雲:“开原边务久弛,守将尤多贪纵,云缉其用事者,绳之以法,贪风顿息。”凤城知县朱公,“下车伊始,勤政爱民。密使人廉察(廉洁明察)两造(原告与被告)真伪。最嫉贪黩,力除卫署积弊,不许妄索民间一钱。人无不诵公之廉且明焉”。这种基于爱民惠民信念的“勤政务实”“清正廉洁”成为历代官德的考核标准。府县志循吏廉政事迹辑述之后,撰者总要插补一句(某母)“教子之功也”,或(某母)“教子有方”,凸显家教家风于廉洁世风建设之本根教育价值。

综上,基于“以廉耻为贵”的民风,以“三维”(个体、宗族、国家)家教家风为格局,涵养出奉天循吏卫国安民的壮烈、予民以利的实政、不取分文于民的廉正,以及贤母“三气”(正气、义气、骨气)之修养,共同构成奉天传统优秀官德文化体系。家教、官德、家风到世风,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家风”与“官德”的养成,家教是源,立德为本,德育于中华优秀伦理文化是基本途径,而官德又以“风驰草靡”的效力淳化世俗民风。

参考文献

[1]薛飞,王剑,常宁文.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M].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

[3]白永贞.民国辽阳县志[M].裴焕星,王煜斌,修.铅印本.辽阳:[出版者不详],1928.

[4]顾炎武.日知录[M].周苏平,陈国庆,点注.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5]张博惠.民国新民县志[M].王宝善,修.新民:[出版者不详],1926.

[6]李毅修,王毓琪,那云鹏,等.民国开源县志[M].开源:[出版者不详],[年份不详].

[7]阮元.阮元十三经注疏[M].郑氏笺,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79.

[8]严从根.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中国德育危机与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01-108.

[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范炳熏.民国绥中县志[M].文镒,修.绥中:[出版者不详],1926.

[11]张辅相.民国海城县志[M].廷瑞,孙绍宗,修.海城:[出版者不详],1914.

[12]郝玉璞.民国岫岩县志略[M].刘景文,高乃济.修.岫岩:[出版者不详],1923.

[13]房玄龄.陶侃母湛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于云峰.民国安东县志[M].安东:[出版者不详],1931.

[15]蒋龄益.民国凤城县志[M].马龙潭,修.凤城:[出版者不详],1921.

[16]周之桢,王翼清.民国抚顺县志[M].张克湘,修.抚顺:[出版者不详],1937.

【作者简介】苏   萍(1963—),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官德奉天民风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多彩民风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奉天讨罪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