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旅游地学资源分布及特征

2022-05-30 14:51郭剑衡沙良杰黄可沁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西山遗迹太湖

郭剑衡 沙良杰 黄可沁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区,自然资源中山丘、湖泊比较多。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分属地质遗迹资源的6大类,7种类型以及9个亚类,分别为吴中区三山岛古动物化石产地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太湖石、昆石、苏州市天平山花岗岩、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构造和常熟虞山。苏州旅游地学资源根据地理位置分为苏州太湖西山旅游地学资源集中区和苏州市区—常熟—昆山资源旅游地学资源集中区。苏州旅游地学资源类型丰富、科研价值与观赏价值突出,孕育出了独特的地方文化,也为后续地学旅游景点的规划、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区,自然景观以湖水、山丘居多。山丘主要集中在苏州城西部,太湖位于苏州西南部,天然形成了天平山、穹窿山、灵岩山、太湖东山、西山等风景名胜区,也孕育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传统观念和宗教礼仪等社会文化。苏州的地学资源作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对其分布与特点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分布

苏州地处扬子板块,依照华东地层区进行划分,苏州市地层属江南地层分区。基岩出露较少,大都为钻孔揭露,寒武系至第四系的地层在苏州地区均有分布。苏州市地处湖(州)—苏(州)中断束构造带上,印支板块的运动使该区褶皱成陆。

苏州地区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期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灵岩山、天平山、焦山、金山等地。

陈安泽和卢云亭依据自然风景资源成因类型将旅游地学资源划分为2大组8类。尹泽生把与地质有关的景观类型划分为2大类与20个亚类。随后,陈安泽为了使地质景观类型在旅游应用中更加完善,又提出了4个大类、19个类型、52个亚类的分类方案。

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包括吴中区三山岛古动物化石产地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太湖石、昆石、苏州市天平山花岗岩、苏州市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构造和常熟虞山,共9个。根据目前国土资源部编制的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将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分为6个大类、7个类型与9个亚类(如表1)。

首先,从总体来讲,苏州地质遗迹存在以下特点:苏州地质遗迹分属于6个大类,7种类型,9个亚类。大类分属古生物大类、矿物与矿床大类、地貌景观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地质构造大类以及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亚类分别为古脊椎动物、典型矿物岩石产地、花岗岩地貌、碳酸盐地貌、火山碎屑堆积地貌景观、湖泊景观、区域大型构造、中小型构造和山体崩塌遗迹景观。其次,文中按照地理位置将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划分为两个区,分别为苏州太湖西山集中区和苏州市区—常熟—昆山集中区(如表2)。总体来看,苏州地区的旅游地学资源数量虽不多但是类型丰富,区域特色明显。苏州地质遗迹的科研价值与观赏价值均较为突出,其中太湖西山不仅观赏价值高且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太湖的成因、富Nb-Ta花岗岩等问题依旧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如西山推覆构造、花岗岩地貌景观和山水景观也构成了苏州地区独特的旅游景观资源。

苏州太湖西山旅游地学资源集中区

太湖西山位于苏州的西南方向,距苏州市区约48千米,太湖面积约83平方千米,东西约15千米,南北约18千米。西山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其中不乏极具科研价值的地层、构造和古生物遗迹,地学旅游资源多样,山、水、洞、石融为一体。其将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与苏州的历史人文价值融为一体,充分展现出苏州旅游风景区的特色。

太湖西山地质遗迹区的地质遗迹点分述如下。

1.太湖西山推覆构造及地层

苏州西山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的东南,属不同类型推覆构造发育地区。燕山运动时期西山地层产生褶皱,地壳从西北向东南发生推覆,将原先位于底部的老地层如志留纪的茅山组逆推到较新的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之上。由此,出现西山岛上由坚硬砂岩构成的缥缈峰,俗称“飞来峰”。除了缥缈峰,太湖西山地区有很多以孤立的外来岩块、小型移置体和围绕太湖弯窿分布为特征的推覆构造产物。这些推覆体分布在园区当中,四周环山,谷深幽静,山谷中的泉水、小型瀑布、水库构成了山、水、湖一体的地质景观。西山地区沉积相岩层的发育也非常典型,其中以海相沉积石灰岩“长兴组”剖面最具标志性。“长兴组”出现在西山樟树园景区南侧,发育为海洋沉积相的石灰岩。该处作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金钉子”剖面在太湖流域的唯一一处辅助剖面,是西山具有标识性的地质遗迹之一。

2.三山岛

三山岛旧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是有关于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活动的遗址。三山岛于1985年开始发掘,经勘察,从文化层当中发掘出大量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等。总发掘面积36平方米。这一发现将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时期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同时三山岛中还发现了距今2万年的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包括棕熊、黑熊、虎、鹿、犀牛、豪猪等,因此三山岛成了苏州地区古生物大类地质科普旅游当中重要的一环。

3.林屋洞

林屋洞和林屋山景区以岩溶地貌为主要地质旅游特色。这里属于碳酸盐岩石地貌景观,林屋山由晚石炭纪的石灰岩地层组成,林屋洞为石灰质天然溶洞,林屋洞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成。林屋洞当中的“平顶”是林屋洞的一大特点,这是由于地层产状近于水平,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岩层崩塌形成的,洞内顶平如屋,由此得名。

林屋洞内不发育石笋、石柱,这是因为林屋洞洞底低于太湖水面,洞内终年不涸,无法使碳酸盐沉淀。洞内多石堑,多泉水。除林屋洞外,西山还有石佛洞、玄陽洞,分别发育在黄龙组灰岩和船山组石灰岩当中,洞附近发育了大量溶蚀沟、石柱、石芽,与周围的林木相映成趣。

4.太湖石

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对于太湖石的成因,部分学者认为太湖石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石;另一部分学者在太湖西山发现震裂锥,认为太湖石实际上属于石灰岩经过破碎、熔融形成的击变角砾岩。太湖石分为“旱太湖”和“水太湖”。“旱太湖”产于山地,是灰岩受酸性红壤侵蚀或者角砾岩被湖水长期浸蚀而成,棱角粗犷;“水太湖”产于湖中,因灰岩长期经受水的溶蚀以及波浪的冲击逐渐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子弹窝),对太湖石的评价可以归结为十五个字,“瘦、皱、漏、透、秀、清、顽、丑、拙、怪、质、色、形、奇、雄”。

苏州市区—常熟—昆山地质遗迹集中区

苏州市区—常熟—昆山地质遗迹集中区主要包括苏州天平山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苏州虎丘古火山、常熟虞山以及昆山昆石。

1.天平山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

花岗岩是指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如角闪石)等构成的火成侵入岩。苏州天平山花岗岩发育“峰林”地貌、球状风化地貌以及滚石地貌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天平山西南侧的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沿节理的风化作用十分明显,在风化过程中形成“孤峰”和“峰林”,部分被风化的石柱由于重力作用倒卧成石桌成为“风化桌”,球状风化存在于金山之西、灵公山之东的钾长花岗岩地区,该地区存在大量受到风化而蚀变成为球状体的花岗岩。天平山部分花岗岩被风化成滚石在沟谷中形成滚石堆。天平山典型的花岗岩构造地貌为苏州地学旅游景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虎丘古火山

虎丘古火山由侏罗纪火山碎屑岩构成。底部为红色的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向上依次为含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等。虎丘火山碎屑岩由虎丘附近火山喷发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经过短距离搬运或沉积形成,江苏省除苏州虎丘古火山,还有无锡市阳山古火山、南京市方山古火山群以及镇江北固山古火山。

3.虞山

虞山位于苏州市北部,最高峰为望海墩,海拔261米。虞山为扬子板块当中由于断块上升形成的单面山,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延伸最长、海拔最高的山脉。虞山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纪的茅山组、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观山组、擂鼓台组、晚更新世下蜀组。虞山中断裂构造景观发育,主要由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近东西向等断裂构造,造就了其“雄、险、奇”的地质奇观。古地震与崩塌等地质灾害遗迹也遍布虞山,其遗迹景观诱人,巨石造型奇特,姿态万千。大量浪蚀遗迹见证了常熟地区地层的变化过程。

4.昆山昆石

因产于江苏昆山玉峰山而得名。石质为白云岩,是距今5亿年前寒武纪海相环境的产物,是由于地壳运动,富含硅的火山熔岩从海底喷发,浸入玉峰山裂缝冷却后形成的。白色多窍是昆山石佳品的最基本特征,又叫玲珑石。昆石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为“昆山三宝”之首,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它清、雅、奇、妙,是室内装饰、案头清供的佳品,在赏石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州的旅游地学资源分别有吴中区三山岛古动物化石产地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太湖石、昆石、苏州市天平山花岗岩、苏州市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构造和常熟虞山。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分属6个大类,7种类型,9个亚类。大类分为古生物大类、矿物与矿床大类、地貌景观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地质构造大类以及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按地理位置将苏州旅游地学资源划分为苏州太湖西山资源集中区和苏州市区—常熟—昆山资源集中区域。可见苏州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区域特色明显,观赏价值突出,科研价值也很大。

参考文献

[1]黄钟瑾,徐鸣洁,胡德昭,等.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及外围的推覆构造[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1):124-132.

[2]秦伯强,胡维平,陈伟民.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Tian E,Xie L,Wang R,Duan,et al. Mineralogical constraints on Nb-Ta fractionation in Early Cretaceous A-type granites from the Suzhou pluton, SE China[J].Lithos,2021(04):106-286.

[4]陈安泽,卢云亭.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尹泽生,陈田,牛亚菲,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01):14-18.

[6]陈安泽,卢云亭,陈兆锦.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三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7]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R/OL].(2010.-06-12)[2022-8-22].https://www.mnr.gov.cn/gk/bzgf/201006/t20100630_1971763.html.

[8]王鹤年,钱汉东,陈旸,等.苏州西山震裂锥:太湖冲击坑又一新证据[J].高校地质学报,2019,25(01):58-67.

[9]邹松梅.江苏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简介[J].地质学刊,2003,27(01):57-59.

[10]陈安泽.旅游地學大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苏州地区花岗岩成因及在地学旅游的应用”(项目编号:JSSCBS20210805);2020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项目(社科类)“石灰岩矿山废弃地开发式综合开发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苏盱眙地区为例”(项目编号:YJ-SK2006)。

【作者简介】郭剑衡(199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地学旅游;沙良杰(1991—),男,硕士,研究方向:工业旅游、地学旅游;黄可沁(2002—),女,大专在读,研究方向:地学旅游。

猜你喜欢
西山遗迹太湖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观西山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西山闲笔
方外观遗迹旧照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