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走、正、辵部字误释举隅

2022-05-30 15:56陈金雁
炎黄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正字小篆金文

从字义、字形角度出发,以《字解人生》为例指出走、正、辵部字误释现象及原因、应对策略。

于丹的《字解人生》讲解了大量汉字,但作者不是专业的文字研究者,书中对字义、字形的讲解存在诸多谬误。本文主要按《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部首来展开讲解《字解人生》在《说文》二卷中涉及走、正、辵部的12个汉字。

走部

“从字形上看,‘走字就是一个人摆着臂大步向前走的样子。”

首先,“从字形上看,‘走字就是一个人摆着臂大步向前”是对的。“走”的金文  ,上面的  像一个前后摆着两臂、迈着大步的人形,下面的  像人的脚,指上面人的动作与脚有关。其次,“走是人向前走的样子”错误。现代汉语的“走”是步行、行走的意思。“走”的金文  、小篆字形  本义是奔跑。《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走”其实是古今异义字,《字解人生》中的解释疏忽了这一内容。

“奔赴的‘赴字,它是奔跑的本义,是要用脚去走的。”

原句用词不当。应说“‘赴字的本义是奔跑”;现代汉语的“走”是步行、行走,原句可改为“是要用双脚来跑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情绪的烦躁、急躁,跟外在的燥热是一样的,无论是足字旁的‘躁,还是火字旁的‘燥,要想宁静下来,都要心里有一种安静的能力。”

首先,“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出自《道德经》,句中的“躁”指“动”,不是烦躁、急躁。其次,“躁”隶变之前为“趮”,其小篆字形为   ,《说文》:“趮,疾也。从走,喿声。”《考工记》:“羽丰则迟,羽杀则趮。”意为箭羽如果大,箭就会飞得慢;箭羽如果小,箭就会极速飞行。“趮”后来随着时间变迁为“躁”。由行动上的飞快,引申出性急、性格上不冷静。

正部

1.“所以我们看站立的‘立字,就是人立于地,能够稳稳地站在大地上,下面这一横象征的就是地……正确的‘正字下面也是一横。”

2.“《说文解字》上说:‘正,是也,从止。这个‘正字,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一个‘足,这一横表示止于此,其实就是一个标准。”

3.“‘正字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这一横是人向着目的走去。”

我们在这里只谈论“正”。上述表述有误,且作者的描述相矛盾。第一句说“正”下面的一横是地,第二句说“正”下部分是“足”。

“正”的甲骨文字形为  ,上面“  ”是要攻伐的城池;下面“  ”的“止”是人的脚趾。但邹晓丽指出,“正”从字形上看是“足”的变体。依据《五音集韵》:“疋(shū),古正字。”其认为“足”“疋”“正”本为一字。关于“正”是否为“足”的变体,我们还要探究。但不管哪种说法,“正”下面的一横都不是指“大地”,而是人脚“止”的组成部件。

辵(chuò)部

“《说文》中说:‘辵,乍行乍止也。走一走,停一停,就是乍行乍止。这个偏旁后来演化成了两个不同的偏旁,一个是走字旁,比如趋势的‘趋、追赶的‘赶就是走字旁,另外一个就是走之旁——辶。”

首先,“辵”的甲骨文字形为  ,由“行”和“止”组成。其中, 是“行”的甲骨文字形,表通衢大道。其是指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有一只脚,本义是在路上行走。

其次,“辵”演变出了“辶”,没有演变出“走”。“辵”隶书  ,后简化为“辶”。最后,标点有误,“追赶的‘赶就是走字旁”后面应是分号。

“比如徒步的字,双立人加一个‘走,表示艰辛,也表示了一种骄傲,因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人的双脚……因为什么都不依凭,所以‘徒字又引申出白费力气的含义,比如‘徒劳无功,就在那白辛苦一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一个家里面没有什么家具摆设,叫作‘家徒四壁,只有四面白墙。”

首先,“徒”隶变之前为“  ”“  ”等,在《说文》中,属辵部。其次,“徒”字形不是双立人加一个“走”这么简单,而是“辵”变为“彳”和“  ”,上面的“土”表读音。清代邵英《说文解字羣经正字》:“今彡为偏旁彳,以止合土为走,作徒。”《说文解字》“  ,步行也。从辵,土声。”本义指徒步、步行。最后,因没有凭借任何交通工具,引申出“空的、没有凭借的”,如“徒劳无功”;进而引申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仅仅”。“家徒四壁”中的“墙”不是“白墙”。

“‘徙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就是两只脚对在一起,它也是代表双脚行走的意思。‘徒步和‘迁徙的区别是什么呢?徒步可以是一个人,但迁徙更多地用于整个部落。”

首先,“徙”隶变之前为“  ”“  ”等。《说文通训定声》:“今隶体作徙,不作。”在《说文》中,“徙”属辵部。其次,“徙”的金文字形是  ,“彳”表示道路,两个“止”是两只脚,两部分组合起来表示人在路上移动双脚,本义是移动。《广雅·释言》:“徙,移也。”另外,关于两个“止”有不同的说法。邹晓丽指出,两个“止”是两只左脚,表明在道路上不止一人;《古代汉语字典》指出,两个“止”是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关系。本文赞同《古代汉语字典》的说法,由“徙”的金文字形中大拇腳趾的位置,可看出是左右脚,不是相同的左脚。

“再来看‘进字,其繁体字是‘進,是走之加一个‘隹;小篆字体是左‘走右‘隹。在古文字中,‘鸟是指长尾巴的禽类,‘隹是指短尾巴的禽类。那么,‘进就是奔跑着去追赶短尾鸟禽。短尾鸟禽一般都跑得比较快,那么,你能追得上就叫‘进。”

首先,“在古文字中,‘鸟是指长尾巴的禽类,‘隹是指短尾巴的禽类”不正确。作者观点来自《说文》,但不正确。带“鸟”的不一定是长尾禽类,如鹅、鸭、鸦等,它们虽是禽类但没有长尾。雉的尾羽比鹅、鸭、鸦的尾羽还长。“鸟”和“隹”都指鸟类。其次,从“进”的甲骨文字形  、金文字形  、小篆字形  中,可看出,代表“进”的原本只有表示鸟的“隹”和表示脚趾的“止”;金文字形添加了“彳”;小篆字形中,“彳”变为“辵”,不是“走”。最后,鸟类不会倒退,追赶鸟类只能往前,所以“进”的本义是前进。

“‘行不相遇也为‘达,这路宽到大家对向而行都看不到对方。”

“遇”的金文字形为  ,“禺”原为“寓”,是音符;“辵”为意符,表行走。在小篆字形中,音符“寓”成了现在用的“禺”。“遇”本义是相逢,不期而会,不相遇并不是“看不到对方”。

“这个巡逻的‘巡字,本义就是‘视行也,远远地去巡视。”

“巡”的金文为  ,其中,“辵”表行走;“巛”为川,水流动的样子。《篇海类编·地理类·巛部》:“巛,川本字,通作‘川。”“巡”本义是往来查看,后发展为“长途远行”。“巡视”是到各处查看。

1.“道理的‘道,里面一个‘首,外面一个走之旁。一个人站在路口,要靠头脑的判断来决定走哪条路……但却不一定就能走对路,因为往哪儿走还是由人的脑袋决定的。”

2.“比如说道路的‘道,跟道理的‘道,就是同一个‘道。人用脚去走,那就是条道路;用脑子去走,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3.“《说文》上讲:‘道,所行道也。人所走的那条路就叫作‘道,里面是首先的‘首,外面是走之旁。从字形上来拆解,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想,究竟选哪条路才是正确的,这个判断、选择的时刻就叫作‘道。最后决定走哪条道,是由大脑决定的……用脚选的叫‘道路,用心选的就叫‘道理。”

首先,“最后决定走哪条道,是由大脑决定的……用脚选的叫‘道路,用心选的就叫‘道理。”这句话矛盾。如果走什么道路是由大脑决定的,那为何又是脚选的?其次,“道”的甲骨文字形为  ,是由表示四通八达道路的“行”和在路中的“人”组成的。金文中,将道路中的“人”变为“首”,有的在“首”下加“又”为  ,有的在“首”下加“止”为  。笔者以为,“道”字本义为道路,“首”代替“人”出现在“道”中是因为“道”的引申义——方法(《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技术、技艺(《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事理、规律(《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等需要人脑来思考、学习,所以才用“首”代替了“人”。但这只是笔者猜测,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正字加上双立人,就是长征的‘征。‘征的本意为‘正行也,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地走,就叫作‘征。”简化了的“征”字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征”,另一个是“徵”。“征”之前的字形有“  ”,在《说文》中,“征”既属辵部,又属  (tǐng)部。

“征”的甲骨文字形由“彳”和“正”组成。“彳”是“行”的省略,表道路;“正”既表音又表意。“征”的本义是“远行”,《尔雅·释言》:“征,行也。”后又引申出“征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徵”金文字形  ,由表示行进的“之”、表示侵略的“各”和表示手持器械的“攴”组合而成,表示手持武器,明取强夺。本义是朝廷官方强制取用民间的人力、物力。篆文  将“之”写成“山(字形稍微倾斜)”,将“各”写成“  ”,同时加“彳”,突出行军义。

误释原因及应对策略

誤释原因

汉字字形演变。汉字由图画演变为文字。在运用过程中,后又演变为行书、楷书,1935年后,汉字又进行了简化。不能只用现在的字形来解释汉字。比如“躁”和“徙”经历过隶变,简化了的“征”字有两个来源,还有“辵”“道”的演变等。

汉字字义演变。汉字在使用中,产生了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引申,用现在的字义来解释会产生谬误,比如《字解人生》中对“走”的解释。

语言不严谨。书中对字的解释有矛盾,比如对“正”和“道”的解释。

应对策略

作为作者,写作的公共出版物要认真考证,语言组织要严谨,不应有知识性的明显错误,不管做什么研究,都应该广读、深读,并认真考证,引用的材料和观点要验证正确以后再引用。语言组织要严谨,不能自圆其说,要思考如何说服读者。比如“赴”的本义既然是“奔跑”,那就不能“用双脚走”。

以上是从字义、字形的角度出发,以《字解人生》为例,对走、正、辵部字误释现象的原因解释及应对策略。其中,“正”的字义还有分歧,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于丹.字解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管锡华.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

[6]吴润仪.汉字部件解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7]张素凤,张学鹏,郑艳玲.一本书读懂汉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9]魏励.汉字部首解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

[10]孟于翀.话说汉字——看懂汉字的前世今生[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

[11]王宁.汉字六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12]黄天樹.古文字研究——黄天樹学术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许慎.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王本兴.甲骨文字典:第3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

[15]王本兴.金文字典[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16]王旭东.古文字从辵、彳、行、止之字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金雁(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

猜你喜欢
正字小篆金文
宋伯军小篆作品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小篆的笔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