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收入的结构变迁及增收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郭海源刘诗涵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贡献率

郭海源 刘诗涵

摘 要: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和人口大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对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尤为重要。本文剖析了河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及贡献率变动趋势,揭示了河南农民增收面临的制约因素,从增加河南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增收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构成;贡献率;增收对策

2020年年底,河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农村工作的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十三五”时期,河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本文通过对“十一五”至今河南农民收入变化进行分析,重点围绕河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主要增长点以及增收贡献率和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增收对策,为河南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河南农民收入情况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十一五”至今,河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且增速明显放缓。2006年以来,河南农民收入整体稳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3 261.03元增长到2020年的16 107.93元,增长了12 846.9元,年均增长率13.11%。其中,“十一五”时期,2006年河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 261.03元,2010年为5 523.73元,年均增速17.78%。“十二五”时期,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604.03元,2015年为10 852.86元,年均增速18.39%,这10年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十三五”时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由2016年的11 696.70元增长到2020年的16 107.93元,增长了944.18元,年均增速10.38%,比“十二五”时期下降8.01个百分点。尤其是2019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河南农民返岗复工和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20年河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为6.23%,较2019年下降了3.41个百分点,成为“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最低的一年。

(二)各项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为第1位

由表1可见,“十三五”时期河南农民各项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所占比例最高,始终保持在30%以上。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来源拓宽,2017年工资性收入超过经营净收入,并连续4年成为河南农民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河南农民经营净收入保持增长趋势,但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河南农民财产净收入逐年增加,但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最低,始终维持在1.5%左右,表明河南多数农村地区的资源资产并未充分激活,仍有巨大发展潜力。5年间河南农民转移净收入增长明显,占比逐年增加,由2016年的22.72%增长到2020年的28.20%,随着河南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及“三农”投入的增加,农民的转移净收入还有一定增长空间。

(三)各项收入贡献率波动较大,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贡献率有所下降

笔者通过整理计算得到各项收入对河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见表2。可以看出,“十三五”时期,工资性收入对河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下降幅度较大,由2016年的59.21%下降到2020年的30.37%,2020年贡献率下降到第2位。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波动较大,2016—2018年贡献率逐年下降,在2018年降至最低,为3.91%。主要原因是2018年农产品价格下滑、粮食作物种植全面亏损,经营净收入在2019年有一定上升。财产净收入的贡献率变化最小、数值最低,一直都不是拉动河南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但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资产逐渐盘活,财产净收入是未来促进河南农民增收的一支“潜力股”。随着河南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农民公共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转移净收入对河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增速明显,由2016年的18.05%增长为2020年的58.56%,超越工资性收入,成为拉动河南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二、“十四五”时期河南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

受疫情全球蔓延导致的生产成本提升影响和国际市场价格传导,2021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出现短期波动,化肥价格联动快涨、种粮成本快升,影响农民种粮收益。在疫情影响下,河南农民外出务工受阻与薪酬降低导致工资性收入减少,畜禽养殖、果树种植以及休闲农业等产业效益下滑导致经营净收入减少。疫情防控常态化进一步导致群众的出行意愿受阻,造成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农村地区二、三产业不景气。

(二)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抗灾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有短板,存在设施年久失修、配套不全、机井因地下水位下降无法使用等情况。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自然灾害发生周期性长,农业风险发生概率低,保费的支出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因此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倾向于采取风险自担方式,排斥购买农业保险。且多数农业险种对于农产品受灾损失的赔付力度较小,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会严重减少农民的收入。不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质量效益不好,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仍然存在价格倒挂现象,对农民经营净收入增长也有较大阻碍。

(三)“空心村”、老龄化现象普遍,农民技能水平较低

随着河南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增大,大批农村劳动力相继转移到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空心村”。且近年来河南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超过14%,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凸显。“空心村”现象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加,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此外,一些河南农民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素养不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数只是从事单一的体力劳动,工资水平较低。以往的农民技术培训中存在着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符合程度不高、农民参与程度低等問题,影响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部分地区脱贫人口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在脱贫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存在部分残疾人群体,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和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他们在接受、理解、掌握及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工艺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生产经营能力差,虽然在国家兜底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但仍存在返贫风险。

三、河南农民增收对策

(一)发展高效种植业,适度推进种养融合

抓住河南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集成高效节水灌溉、苗情虫情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化气象服务和自动化生产管理的绿色农田、数字农田,提升农民抗灾减灾能力。拓展延伸农业全产业链,对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和指导。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种养业,适度推进种养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农牧循环模式,推进农村地区种养产业融合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民经营净收入水平。

(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向产地布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县城、乡镇投资建厂,将产业链与价值链留在农业主产区,鼓励引导富余劳动力到当地企业打工,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民间手工艺等乡村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全方位帮助农民创业,提升农民二、三产业经营收入。

(三)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为农民就业提供良好服务

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方式,定期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提升农民种养管理能力、基本文化素质、互联网营销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業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与就业扶持等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输入输出劳务对接机制。

(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合理利用闲置资产

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提高金融机构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收益,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严防农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及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资源。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将农民的闲置资源资金利用好,兴办农村集体经营项目,利用出租、出借、股票入股与合作开发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利润分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财产净收入增长。

(五)及时兑现惠农补贴,加大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

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及时兑现各项惠农补贴。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为农业生产做好兜底保障,提高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避免农民因灾返贫。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对于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参考文献:

[1]李实,詹鹏,杨灿.中国农村公共转移收入的减贫效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5):71-80.

[2]周振.全球化肥形势出现新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有隐忧[J].中国经贸导刊,2021(16):53-55.

[3]孟光辉,安康,陆启凤.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微观影响——来自东部农业大省130个县域的样本例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5):32-42.

[4]袁立新,苏永玲.浅议新冠肺炎疫情对休闲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0(10):34.

[5]汪来喜,樊耀明,石梦杰.河南省乡村振兴的短板及破解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2):1-6.

[6]潘丹丹.高质量发展下保险科技助推河南农业长效扶贫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3):150-152.

[7]李长印.河南省“空心村”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J].农学学报,2014,4(05):101-105+110.

[8]闫慈.化解河南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若干思路[J].乡村科技,2020,11(32):38-39.

[9]申付亮,陶炜煜,许佳伟.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路径探讨——基于河南省的实践和探索[J].农业展望,2021,17(12):64-69.

[10]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7/content_5527709.htm,2020-07-17.

[11]李甄.河南:实施部省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08):19-20.

[12]王凯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贡献率
农业绿色增长视角的要素贡献率再检验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战时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
Guidelines to Authors
偏差性视角下中国真实消费贡献率分析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基于贡献率模型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沐川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