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遇知音 弦上谱春秋

2022-05-30 10:48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松风永安古琴

宋婷婷

古琴里有高山流水,古琴里也有历史烟云。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把民族乐器堆成一个宝塔,位于塔尖上的,必定是古琴。

它是所有弦乐器中历史最为悠久、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厚重的一种民族乐器。可以说,它身上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尺寸,都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馆藏古琴51张,由唐至清一代不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院之初只有2万余件藏品,如今单件已超28万件,而古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峡博物馆纪委书记、文博研究馆员黄小戎介绍,该馆现藏古琴五十一张,这一数量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都称得上名列前茅。这主要是因为抗战期间,居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纷纷来到重庆避祸,因而大量珍贵古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重庆。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批琴年代序列完整,唐、宋、元、明、清皆有,中间未曾断代,共计48张,另有3张为当代琴。

“完整的序列,对我们研究古琴的演变、古琴的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黄小戎说。

制作古琴被称为“斫琴”。黄小戎说,我国斫琴的历史可上达至3000年之前。传说伏羲、神龙、尧、舜发明的古琴,初为五根弦,古时也称五弦琴。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将文人们制作古琴的过程,详尽地描绘在一幅《斫琴图》中。

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按照传统的方法,制作一张古琴,前后要经过上百道的工序。

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形制颇多,宋代有30多种,明代有40多种,到清代有50多种,现在估计已达百种,其中“仲尼式”是古琴中最常见的一款样式。古琴形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琴头、琴边,并由此取名为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

实际上,琴的长度和宽度基本上是既定的。古琴的长度是旧制的三尺六寸五分, 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黄小戎统计过数百张古琴,琴的长度都在1.2-1.3米之间。但膝琴例外,因为是放在膝盖上弹,所以更短小一点,一般长度为1.1米。此外,宽度也比较标准,通常琴尾宽四寸、琴头宽八寸。

制作一张琴已是不易,修复一张琴却更加艰难。古琴一旦受潮,不免木料变形、漆皮剥落,就很难恢复原有的音色。修复所用的木料不仅要求种类相同,连其年代也必须尽量接近。为了保持古琴的原貌,能不修的尽量不修,因此专家大多只是做一些配补和清洁工作,如补配雁足、琴轸和补漆等。

由于修复后的古琴不能发出最佳的音色,因此在最初的修复工作完成之后,三峡博物馆还会对古琴进行“唤醒”。首先,琴师要为古琴绷上丝弦。这种弦并不是普通的丝线,而是用特制的蚕丝经过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丝弦绷好以后,琴师开始反复弹奏古琴,使古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苏醒”过来。

琴身每个部件,都蕴藏传统文化内涵

从《礼记》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到孔子“弦歌不辍”,伯牙与子期的友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甚至是流传的一些故事等,都证实了古琴在古代的地位。

黄小戎认为,古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时,被视为人与神灵的沟通桥梁,古琴是一种祭祀的礼器;其次,古琴是统治阶级用于教化百姓的工具;后来,古琴又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器。此外,古琴还与古代历法、宇宙观、哲学观、社会学、图腾崇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琴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厚重的乐器,因此它身上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尺寸都具有象征意义,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黄小戎说。

古琴的形制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琴的面板是圆弧形的,代表天;底板是平的,代表地。此外,面板上镶有13个小圆点,这是13个音节,称之为“徽”,象征着一年12个月,再加上一个闰月。

在面板之上最高处的地方,叫做岳山,是用来架弦的地方。在古人的观念里,岳山代表了水流的发源地,从岳山引下来的7条琴弦,象征着七道涓涓的流水。

它们通过面板一直向下绕过琴尾的龙龈,系到了底板上的雁足之上。然后,这七道流水又通过雁足,缓缓流入了凤沼之中,凤沼跟龙池是相连接的,经过龙池,又与岳山顶端的承露下方的弦汇合在一起。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是道家的思想。

琴宽,古人也赋予了含义。比如,琴头宽八寸,象征八节,即八个节气;琴尾宽四寸,象征四时,即春夏秋冬。“琴身上宽下窄,象征尊卑之别,又体现了儒家的思想。”黄小戎说。

黄小戎介绍,三峡博物馆的这批古琴经过修复以后,几乎每张都能演奏,且不乏音色极佳者。她重点介绍了一张明代时期珍贵的古琴——潞王“中和”琴。

潞王“中和”琴,寓意中正平和,为潞王朱常淓于大明崇祯九年(1636年)监制,代表了明代制琴的最高水平。潞王喜爱古琴,一生监制过数百张古琴,尤善书工畫。

该琴底项部楷书琴名“中和”,龙池下楷书五言诗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落款为“敬一主人”,诗下一宽边大印,篆书“潞国世传”。圆形龙池内环刻一周楷书“大明崇祯丙子岁季秋,刻有“潞国制 壹百肆拾叁号”……堪称文人琴的典范。

谈及其音色,黄小戎进一步介绍了潞王“中和”琴的制作工艺特点。

琴由两块木板合在一块儿,上面面板的腹腔是掏空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音箱。然后在木胎的上面刷灰胎,最后再刷中国漆(大漆)。一般的琴刷的是鹿角灰胎,但潞王“中和”琴刷的是八宝灰胎。这是在鹿角灰胎的基础上,加入了红珊瑚、绿松石、珍珠、玛瑙等材料的粉末制成。八宝灰胎质地厚重,由此制作出来的琴声音往往会比较闷,故潞王“中和”琴“赏鉴家宝之,操缦家不贵也”。意思是说,收藏家喜欢收藏潞王“中和”琴,弹琴的人却因其声音偏闷而不喜。

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这张潞王“中和”琴,琴声清亮并不闷,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看法。

琴的音色,如何谓之曰好?黄小戎表示,古人在古琴美学方面论述颇多,如明清之际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就提出了有关古琴审美的“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松风”聚首,奏国际版“高山流水”

三峡博物馆良琴众多、精品纷呈,不仅在于琴的音色佳,更因其背后埋藏的故事令人动容。

“比如两张‘松风琴,就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黄小戎介绍,这两张“松风琴”,一张诞生于明代,一张诞生于清代,琴名、刻章完全一致。琴底项部篆书琴名“松风”,龙池下钤“中和琴室”四字。据专家考证,刻款人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两张“松风”琴曾同为其所有,“中和琴室”正是其书斋名。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抗战时在重庆任荷兰驻华外交官员。他钟情中国文化和古琴艺术,潜心研究古琴30多年,还写了《琴道》一书,让古琴彻底为西方所熟知。高罗佩与重庆琴家过从甚密,尤其与当时的著名琴家杨少五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弹琴、聊天,并一起成立了“天风琴社”。后来,高罗佩应是将其中一张赠与了杨少五,另一张则由他带离中国,相伴一生。

杨少五的那张“松风”琴,于上世纪50年代入藏博物馆。2013年,高罗佩的家人为实现父亲落叶归根的心愿,把另一张松风古琴和其他115件私人收藏的文物也捐赠给了三峡博物馆。最后,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两把松风琴都来到了三峡博物馆,实现了“松风”合璧。

高罗佩与“松风”琴的故事,曾在央视《遇鉴文明》栏目中被娓娓道来。节目通过国际视频连线高罗佩的后人,高罗佩长子威廉姆分享了对父亲与古琴的深刻记忆:黎巴嫩内战期间,街道枪声四起,高罗佩深夜演奏古琴,用琴声抚平家人的紧张恐惧。节目中,黄小戎还用这把松风古琴,弹奏起高罗佩生前最爱的古琴曲《流水》。当苍古之音再次响起,威廉姆眼中满溢泪水。

有的古琴成就了中外交流佳话,有的古琴则是特定历史事件的见证。

黄小戎说,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的“雪声”琴,其铭文中记录了一段关系太平天国与永安之战的鲜为人知的事件。

永安城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后,永安是太平天国攻下的第一座城池,并在此建制封王颁布历法,史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立国的组织规模,为推动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永安之战在许多历史资料里大多从太平天国的角度记录战役的过程,而“雪声”琴背后的铭文却记录了守城将士的悲壮。

琴身铭文:“孤城不存,孤臣何存?孤雏仅存,孤桐独生。孤桐兮朱丝,写风木兮我悲!孤生不死,悲无已时……”。黄小戎说,这写出了永安失守前城内守軍的情况,道出了吴江以身殉城的决心,也反映了城破之时的惨烈。

吴江死后,在永安之战中侥幸存活的其子吴幼卿痛苦不已,“雪声”琴的前主人吴信甫遂将自已珍藏的一张明代古琴赠予他,希望以古琴之音、七弦之韵,平复其心情、疏导其悲伤。这张琴,就是“雪声”琴。

永安之战堪称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承载这一历史重大事件及当事人家族记忆的“雪声”琴,也因此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松风永安古琴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隔离的松风
宋彦军书画作品
寻访千年古琴
永安桥 百年永安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