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5-30 17:36赵玉婷王春晓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赵玉婷 王春晓

摘  要:思想政治元素以多种形式蕴含在沂蒙精神之中,将沂蒙精神与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不仅是对历史召唤的回应,也是对时代诉求的回应。文章从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及育人价值出发,详细分析了沂蒙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大学生群体接受度不高、融入思政教育渠道单一、融入思政教育“重形轻效”等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营造沂蒙红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实施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文化育人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沂蒙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64-04

革命战争年代背景下催生了沂蒙精神,这种带有水乳交融和生死与共特征的革命精神是对当时革命斗争中山东党政民军共同奋战的最好诠释。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又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得以不断完善和升华。新一代青年要结合新时代条件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

一、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及育人价值

沂蒙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中国优秀革命文化,它将马克思主义同沂蒙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融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內涵,其本质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政治信仰、“开拓奋进”的责任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蕴含着有生命力的道德营养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沂蒙精神有利于坚定育人方向

信息化时代,人们面临生活、生产上的挑战与未知的考验。当前,国际形势严峻,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安全等都在发生变化。纵观国内,社会矛盾交织错杂,经济社会形势也在转型与改革攻坚期[1]。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沂蒙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融合的产物,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沂蒙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爱党爱军”的政治信仰,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发挥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二)沂蒙精神有利于创新育人内容

沂蒙精神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参军支前和无私奉献谱写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英雄事迹。这些红色故事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是新时代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独特载体。讲好沂蒙红色故事,挖掘沂蒙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培育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使沂蒙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沂蒙精神有利于提升育人实效

单纯的知识性灌输并不是学习思政教育的最佳途径,学生自主学习、感同身受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洗礼心灵和净化思想的效果[2]。从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到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再到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这些耳熟能详的沂蒙红色故事背后正是沂蒙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引导学生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沂蒙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以实践体验、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创新形式,改变之前传统的“填鸭式”说教思政教育方式,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增进学生对沂蒙精神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学习、体验、实践沂蒙精神,实现思政教育由知识到情感、态度、行为的转变,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作为中国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沂蒙精神已被很多高校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感召力和影响力还有待加强,融入过程中出现了模式化、程式化、脸谱化等问题,其内在契合程度十分有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沂蒙精神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截止到2022年1月,在中国知网以“沂蒙精神”为关键词搜索,共有1112条数据,与井冈山精神(2585条)和延安精神(6954条)相比相差较大;另外,以“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只有229条数据。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对沂蒙精神的研究较少,相关理论研究存在多方面不足,尤其是挖掘沂蒙精神中的思政元素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山东研究队是研究沂蒙精神的主力,但存在成果重复输出、地域局限性显著等问题。沂蒙精神很难在学生中发挥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沂蒙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不高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客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专业,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看似无实质作用的政治思想。如学生更乐于选择适应市场发展、就业率高的专业,乐于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知识,而看似不痛不痒的沂蒙精神则不在大学生关心的范围内,对思政教育接受度不高。另外,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优渥,对沂蒙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缺乏深度认知。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综艺、网络游戏等娱乐,深受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只是用于课本认知,难以深度认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三)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渠道单一

受全球化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接触信息多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载体和任务普及有所改变,但“填鸭式”的讲解依旧是其主要教育载体,仅仅以“机械融合”的方式套用或移植沂蒙精神到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方式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这与带有铸魂育人本质的思政教育内涵相违背,导致沂蒙精神很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四)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重形轻效”

由于沂蒙精神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政治价值,有关沂蒙精神的传播活动大部分由官方政府主导[3]。高校对沂蒙精神的宣传落实往往流于形式,相关素材很难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虽然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明确将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纳入思政课、团课、党课的教育中,但基本上都是程序性的、简单的“完成任务”,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没有对学习成效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反馈,最终导致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形式化”,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

三、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顶层设计

大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大力配合的育人机制,切实提高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三大力度”——资金力度、师资力度、研究力度,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因此要将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中,培养更多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的高素质型教师团队与队伍[4]。高校要拨付固定资金作为沂蒙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资金,选拔或者聘用研究沂蒙精神的专业教师学者,构建一支全心全意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服务、能够支撑沂蒙精神深入研究的教师团队,从而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育人价值,提升沂蒙精神的研究热度。教师团队不断走向专业化,可助力沂蒙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融合。

(二)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关键抓手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5]。思政教育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构成了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既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也能将其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真正融会贯通,实现从专人面向全员的思政教育创造性转化。

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尤其重要,并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促使思政课程保质保量。通过思政课程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强、业务水平的提升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沂蒙红色故事内涵,巧妙渗透沂蒙红色元素,将沂蒙党史故事化、故事形象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新教育阵地。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的育人导向功能都要在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凸显出来,有效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起到同频共振的作用,促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将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实践深深地刻在脑中。如在制药工程这门专业课中,可介绍“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民营企业家赵志全。他用27年的时间将鲁南制药从净资产不足20万元的小厂打造成资产过百亿的现代化制药集团,自己却在40平方米的旧房一住就是20多年。通过真实的沂蒙红色故事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让红色基因植根于他们的内心。

(三)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知行合一、言行贯通的。高校应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建设,将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转化“行”。

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沂蒙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战争遗址、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采访沂蒙老红军、老战士,让学生在参观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教学课堂相结合,增强自身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对沂蒙精神的文化价值认同。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6]。根據学校实际情况,邀请对沂蒙精神有兴趣的学生组织成立沂蒙精神“红色社团”,以沂蒙精神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征文影视剧话剧演出、红色歌曲比赛等社团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大学生近距离领悟沂蒙精神,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精神需求,进而达到主动学习和积极传播沂蒙精神的目的。

(四)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种表现形式,而现代载体的主要类型之一就是网络[7]。高校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对沂蒙精神的资料、文献进行查阅、筛选、归纳、整合,将纸质档案信息做电子化处理,建立沂蒙红色文化数字化档案,做好档案保存、档案利用、档案开发工作,使沂蒙红色遗产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沂蒙精神的研究夯实资料基础,为研究者的资料搜集提供快捷方便的查阅路径,拓展沂蒙精神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有利于沂蒙精神高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沂蒙精神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求适合大学生的更加新颖、更加符合思维特点的途径,突出强调网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统筹做好沂蒙精神红色网站建设,建立沂蒙精神网上展览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沂蒙精神虚拟学习环境创设,帮助学生切身体验沂蒙精神形成的艰苦历程,积极打造红色网站的“沂蒙品牌”,建设沂蒙精神红色文化网络课程,开展沂蒙精神红色主题网络教育活动,搭建沂蒙精神传播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形式将与沂蒙精神有关的文化作品推送给大学生,将红色文化传播的氛围营造好,合力塑造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五)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将沂蒙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高校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弘扬践行沂蒙精神为有效载体,设置沂蒙红色文化专题宣传栏,举办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红色文化节、话剧表演等活动,定期邀请沂蒙精神理论研究学者到校园开展学术报告;通过校园广播、社团文化等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营造良好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领悟沂蒙红色文化,增强沂蒙精神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四、结语

沂蒙精神作为革命精神,需要在大学生中薪火相传、落地生根,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8]。要想将沂蒙精神彻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抓好时代发展主题和大学生时代特点的关键,将沂蒙精神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深层次地挖掘出来,开辟一条适合沂蒙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将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惠军.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设计——基于多维度的战略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4):106-110.

[2] 陈光.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 文教资料,2019(05):67-68.

[3] 李軍红. 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播的优化路径[J]. 青年记者,2020(35):50-51.

[4]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 人民日报,2018-05-03(01).

[5]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2017-07-20(14).

[6] 李娇.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0.

[7] 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韩延明. 摭论沂蒙精神的本源、本质、本色与本分——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J]. 理论学刊,2019(01):48-55.

(荐稿人:初文杰,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获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创新传承沂蒙红色文化的路径探析”(课题编号:21 QQ06060002)支持;获2021年度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QNSZ2021057)支持。

作者简介:赵玉婷(1992—),女,硕士,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王春晓(1993—),男,硕士,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综合。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