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融入

2022-05-30 17:36杨蔚然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材

摘  要:文章对教育部印发的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厘清了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四个自信”、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功能与意义,尝试分析课程思政在本科法语基础阶段具体开展过程中,从学生到教师层面的重点和难点,并着手从教材、课堂和教师等方面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法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85-0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設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致力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同时也为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教师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发布,明确了外语类专业的“国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2],这一表述为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了蓝本。外指委法语分委会随后又在教育部的要求下,依据《国标》精神,启动《法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论证与编写工作。《指南》对学生提出了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具体要求。曹德明教授在对《指南》进行阐释时表示,素质上,《指南》要求“法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质良好,爱家爱国,视野开阔,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要求强调对学生“三观”的教育,而“三观”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培养目标上,《指南》明确提出:“法语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具有扎实的法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语专业人才。”我们现在通常将法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国际化高水平涉外人才”。各学校、各专业教学点在具体编写自己的培养目标时,常见的表述有“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四川外国语大学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启动了“法语+法学”本科联合办学项目,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与专业知识的同频共振,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外语+”复合型人才值得广大教师积极思考。

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首要的作用是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应当充分理解这一思想的价值内涵。

但是,外语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殊性。语言构建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话语都有价值取向[3]。任何一本外语教材,尤其是外国原版教材,都会在编写时进行价值输出。教材是外语课堂最重要的价值输入材料,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了解和吸收外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这可能对课程思政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契机。外语课程所包含的大量有关对象国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信息输入,为跨文化比较与反思提供了丰富的资源[4]。作为一名进入大学不久的成年人,理应吸收多元文化和价值。但中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学习和生活大多较被动,许多事情由家长包办做主,导致他们在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时,不适应自主的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时找不准价值主线。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虽然历史上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但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上仍有巨大差异。本科法语专业的学生在基础阶段初次接触法国相对“自由”的文化和价值观,很容易有新鲜感,但也会产生迷茫。课程思政的作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同时隐性地输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正确的。当教材没有很好地平衡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容的比重,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不同文化与文明的长处与不足[5]。

新时代本科法语专业的大学生应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首先要求学生在沉浸式的法语学习中充分了解法国的制度和文化,随后教师再在课堂上隐性开展课程思政,为学生在对比理解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时,能客观肯定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能合理看待与我国的差异。法语专业的大学生应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理论上,课程思政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新时代法语专业的大学生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制度上,学生一方面可客观看待法国国家体制的优缺点,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尤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时,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更是彰显无遗;文化上,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而法国也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西方大国,应肯定两国在人类璀璨的文明史上均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沉浸式的教学为学生展示法国文化之美,而课程思政则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能虚心看待他国文化之美,也能骄傲地向他国展示中华文化,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国标》要求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对内,新时代外语专业的大學生应拥有家国情怀;对外,则应具有国际视野,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理念。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如何在对外交流中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课程思政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堂上,当教材中出现法语语境下的相关主题时,课程思政则可引入中国语境下相同主题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合理比较,并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学生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情怀。另外,法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涉猎法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外国青年沟通交流,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学习法语的初期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眼界,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不仅把法语作为工具,更看作是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载体。课程思政能传递多元文化,帮助学生找到客观理性的国际视角,学会思辨地看待不同文化。

二、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

(一) 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与难点

法语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按单元编写,各单元主题大多分散且割裂,缺乏系统性。而课程思政的选题大多根据各阶段课程主题进行选择,是被动的。横向上,学生很可能在基础阶段就接触到各类思政主题,涉猎广泛,纵向上却无法深入。从教材上来说,目前没有一套教材明确提出,其编写宗旨和教材内容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5]。因此,所有的课程思政内容几乎都由教师个人进行补充,缺乏“指挥棒”,导致课程思政的实际开展难以形成体系。尤其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大部分法语专业学生都是零基础学习者,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具备的语言能力都极为有限,思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往往只能泛泛而谈。另外,教师层面上,目前高校法语教师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并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否则课程思政的开展也只能浮于表面。

(二) 解决方法

在基础阶段法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重点在于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与文化观,理解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的价值属性和语言使用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本质。在探讨多元文化价值观和西方意识形态时,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进一步挖掘育人元素,包括价值导向、情感品格和自我管理等[6],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他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宪法法制教育、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

具体来讲,以法语原版教材《TotemA2》为例,可有以下几种途径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融入课程思政。

1. 挖掘和整合教材资源,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整理相应的思政主题清单。对相近领域的主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拓宽思政教学内容的广度并挖掘深度。

以法国原版教材《TotemA2》一册为例,整理出的各单元原文主题及可行的思政主题如下:

2. 根据主题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在对教材思政主题进行整合后,教师应根据《纲要》要求,进一步分析教材在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进行课程优化时,在思政内容供给上有哪些不足,从而进行补充,始终保持课程思政主题的动态更新。

以《TotemA2》一册为例,本册涉及的课程思政主题在政治认同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与教材中的“生态环保”主题在价值输出上达成一致。家国情怀上,“脱贫”这一思政主题既为“小家”,也为“大家”。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文化素养方面,“茶文化”这一课程思政主题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有利于在比较中加深对中法文化的理解。用法语介绍中国名胜古迹,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并提升其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宪法法治意识方面,言论自由相关的主题可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和西方言论自由的真正内涵。道德修养上,“三支一扶”的主题则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法语解读政策,让学生了解这类政策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机会,同时全面认识自己的国家,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3. 设计课程思政的语言实践任务,探索第二课堂思政开展路径

除在第一课堂结合语料开展课程思政外,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思政还应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可行路径。将课堂上习得的语言知识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再以实践任务的形式,内化为语言能力,打通知识与能力间的通路,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串联,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功效。

以《TotemA2》一册的Dossier 1(第一单元)为例。在“三支一扶”的思政主题下,可向学生发布采访任务。要求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采访有“三支一扶”经历的同学,随后整理采访稿,并形成法语报道。采访内容即是很好的思政教学素材,而最终形成的法语报道则是语言能力的呈现。

以Dossier 2(第二单元)的思政主题为例。四川外国语大学位于重庆市歌乐山脚下,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及渣滓洞、白公馆监狱而闻名,属重庆红色历史文化遗迹。因此,设计第二课堂任务时,可请学生参观渣滓洞和白公馆,随后以exposé的形式,请学生担任法国游客的参观向导,用法语输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4.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思政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高校法语教师思政素养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在法语专业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提倡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形成合力。

实际教学中,纵向上,团队成员可分主题分板块深入挖掘思政主题;横向上,可就每名成员已经挖掘到的各主题的思政内容,通过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模式、群策群力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整合教师个人能够触及的思政主题资源和内容,将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的思政教学融合成可整体进行把控和调整的教学系统,由此提升课程思政的管理能力,使课程思政不再分散在每位教师的每门课程中,而是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学体系。

三、结语

基于与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部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四个自信”、中国情怀以及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均有其功能与意义。在高校基础法语阶段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有其重点与难点。系统性的欠缺、基础阶段的语言能力限制、沉浸式学习的盲区以及教师思政素养的不够成熟均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开展和深入。因此,有必要从深挖教材、拓展课堂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着手,致力于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又科学合理地融入基础阶段的法语专业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S]. 2020.

[3]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2020,17(05):21.

[4] 孫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2020(06):46.

[5] 刘正光,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2020,43(05):21.

[6]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18(02):47.

(荐稿人:董遥遥,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法语教材的研究”(项目编号:2132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蔚然(1989—),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外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