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职业院校课程育人的创新性研究

2022-05-30 10:48李雅静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三全育人创新性

李雅静

摘要: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效开展课程育人工作,明确育人目标,创新育人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课程育人;创新性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应遵循的理念。教育者只有理解“三全育人”的含义,才能真正把握“三全育人”的实质。“全员育人”,指明了育人的主体维度——全员,包括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师、教学管理服务人员(辅导员、教务人员、图书管理员、各级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凡是在高职院校从事或辅助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都担负着相应的育人职责;“全程育人”,指明了育人的时间维度——全过程,前接家庭、后续社会,贯穿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始终;“全方位育人”,指明了育人空间维度——全方位,学校既可以在课堂、实验室、校史馆、图书馆中引导学生,也可以在学生参加社团、工作坊、运动会、迎新晚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内外活动的过程中熏陶、影响学生。

课程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从课程的角度探讨育人的方法与手段;同样,在课程育人中也需要贯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实践)课、理实一体课等;公共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等。高职院校应强化课程育人理念,将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与学科知识一起构成学生的人文基础。基于此,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核心“人”,在课程建设中创新“育”及“三全”的方法,提高课程育人实效。

一、在课程育人中创新“全员育人”体系

“全员育人”中的任何一员都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创新课程育人与“全员育人”有机融合的体系。课程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明确课程育人目标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全员育人”中的关键一员,教师要明确育人目标。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就是能、马克思主义就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是广大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学院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守政治站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课程育人体系

首先,学院创新课程教师与其他教职员工协同育人体系,在学生思想动态、品德修养、纪律行为、学业层次、能力水平等方面形成全面的教育评价,为育人手段的实施提供恰当、真实的依据。课堂是“三全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学院以课程育人为中心,以辅导员在课程育人中的辅助作用、其他教育教学人员在课程育人的次要作用为辅线,建立“一个中心,两条辅线”的育人机制,实现课程育人的最佳效果。

其次,学院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学院利用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强化思想政治观点和理念,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对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提升,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殊途同归、目标一致,从而实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目的。学院建立以思政课程教师为主体、思政课程为主阵地,其他课程教师配合、其他课程為主渠道的课程育人网络,实现课程育人全覆盖。

再次,创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体系。显性课程重在宣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铸就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的显性课程,思政教师在进行显性教育时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应把教材体系有机转化为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与培养目标相结合,为学生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学院将隐性教育融合在每门课程中,融入学生学习、活动、生活的每个方面。学院的一系列活动无不体现着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拼搏精神。学院创新育人体系,组织课程教师、活动教师、日常管理服务人员等建立“全员育人”模式,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打通情感交流通道。

二、在课程育人中实现“全程育人”效果

(一)创新课程育人方法

首先,学院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都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其次,学院把握课程育人的内涵,提高职责站位,把正面强化与侧面引导结合起来。通过QQ、微信等平台引导生生间加强联系;通过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组织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教师通过课程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施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状态,与学生分享经验和感悟,营造师生共鸣氛围,进而实现师生同频共振效应。

再次,课程环节依次呈现,前后相继,铺垫紧凑,既有严密的学理性,又有清晰的可操作性。教师将课前的服务性、课上的重要性、课后的巩固性形成体系,使学生在思想提升、成绩提高中遵循主线主题,从而更好地学习。

另外,学院要求教师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不仅要用好多媒体课件,还要发挥板书功能;不仅发挥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把学生拉进授课队伍中,变成课程的“副老师”;课程育人中专任教师是主角,间或请来其他教育教学人员进课堂也是一个务实的方法。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拍摄积极向上的图片、视频,制作成作品发到短视频平台,课程教师予以把关,由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提高课程育人效果

学院的课程育人坚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循序渐进。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学院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法治修养等方面着力,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升华学生的民族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高职阶段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储备期,也是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治思维培养与塑造的关键期,学院把“强化公民的使命担当、职责担当”作为重点,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客观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把个人的“小我”与国家民族的“大我”紧密结合起来。

学院为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成才档案,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使学生的“扣子”不但扣上,还要扣结实。

三、在课程育人中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

课程中的“全方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完善课程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的机制;二是创新全校共育机制。

(一)完善主体与客体的机制

首先,完善平等机制。课程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和教育理念“传道授业解惑”,鼓励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勇于质疑。其次,完善交流机制。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场域;课堂之外,教师建立学习通平台、微信等线上交流途径。再次,创新活动、比赛的模式。通过各级各类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比赛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教学相长。

“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学生。而学生的需求是多维度的,既有身与心的需求,又有德与才的需求;既有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又有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把握。因此,课程育人要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既要把握一致性原则,又要注重因材施教。

(二)创新全校共育机制

首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育人的重要依据。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建立教学、教辅、行政、后勤服务等一體化机制。学院从制度方面保障课程育人的重要地位,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封闭管理,学生食堂与校外联系紧密,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后勤部门启用应急管理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防控,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受影响。

再次,优化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激励机制。学院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及相应的硬件设施,校内文化长廊、校史馆、党史馆、地方特色展馆等,以及校园格局规划、绿化、道路,校内生活通信设施等,都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无声“老师”。学院在实施“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适当奖励,并与教师岗位晋升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对于课程育人中的特色案例,学院创新推广机制,从而打造优秀课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进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创新性研究,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工作的发展需要。在课程育人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深刻领悟“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实质,明确课程育人与“三全育人”的关系,实施科学的育人方法,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游庆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2021(5).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三全育人创新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