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万历二十年“差发马赋”布告

2022-05-30 17:54佛音
东方收藏 2022年9期

摘要:青海省博物馆馆藏的“差发马赋”布告,主要内容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关于西番地区因刘哱叛乱而推迟纳马时间的申明告示。这件布告是现存反映明代万历年间“勘合制”下“差发马”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剖析该件布告原文内容,选取几个重要点,浅析明万历年间“差发马赋”制度及万历二十年“西番”地区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青海省博物馆;明万历二十年;茶马互市制度

“差发马”是明初洪武年间就有的“以马代赋,以茶为赏”边境赋税制度。“差发马”制度的执行,前期主要为“金牌制”时期,后期主要为“勘合制”时期。学术界普遍认为,金牌制实行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废止于永乐十四年(1416),宣德十年(1435)复行金牌制,正统十四年(1449)又经废止;勘合制实行于嘉靖三十年(1551),废止于万历后期。

可以说,“金牌制”和“勘合制”是为保证“差发马赋”实行而产生的官方制度。根据《明史》记载,明政府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由曹国公李景隆持金牌信符41面,前往洮州、河州、西宁等地纳马,纳马周期为三年一次,使用方法是将分为上号和下号的两面“信符”合验为契。“金牌制”的实物凭证现存有一枚“信符”,藏于青海省贵德县文物管理所。而关于“勘合制”,史书记载为“今称各番告给,宁以勘合与之,每岁以是为验,使彼番属无统者易于号召,而于文移则革去交易之名,使各效差发之诚,以正体统,至于授职承袭,必勘明类奏,而后许之……”①“勘合制”的凭证现今未见实物,史籍也未见相关记叙,形制、使用方法等都未可知,从字面意思理解,与勘验骑缝处图文的验证手法相似,在实施周期上为一年一次。

青海省博物馆馆藏的“差发马赋”布告,内容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向西番地区申明“差发马赋”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一时期的“差发马赋”正处于“勘合制”后期。对这件布告的全文解读,能更好地认识明万历年间“差发马赋”的性质、方式及万历二十年“西番”地区的历史背景。

卢冬、杨富学《青海省档案馆藏明万历二十八年茶马互市告示探蠡》一文中所写的布告正是此件,该件布告实际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笔者有幸得见全文。因卢、杨二位专家未见原作,且布告首部褶皱较为严重,导致对布告内容抄录有些遗误。

青海省博物馆对此件文物进行了修复,现将笔者所释读内容记述如下:

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徐,谕番文,夫尔番人即是吾人。西番的疆土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西番的人都是大明皇帝的人。尔番以茶为命,得生失死。大明皇帝以夷御夷,纳尔内附,藉为外藩,许尔以茶易马,以全生命,尔番每年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又加尔赏劳,要尔感恩图报,并力拒虏,近年虏数为患,荼毒番汉,今岁又以刘哱逆贼勾虏为援。虏益乘机跳梁,闻尔番不得宁居,故中马稍迟,我大明皇帝看那刘哱,就如釜中游鱼一般,遣将调兵,何难剿灭,便是虏数入抢掠,亦数被斩杀。堂堂天朝,威德广远,岂因此少损,尔番无知,或被虏哄诱,送他添巴,投他部落,虏性豺狼,贪从无厌,夺尔人口,邀尔头畜,煌尔居室,从虏的,其害如此。中国以茶篦活尔,立国师禅师及众番僧,以统领尔。又能保护尔,从中国的,其利如此。是向背利害,较若黑白,今后各族头目,传谕番人,务要一心顶戴大明皇帝,日下速将牧养好马,遵照额例来纳,本院已申谕将官,凡遇番人马到,相验毛齿肥瘦,时值估价给茶,不拘故常。致令亏损,又有远番,族名未入册藉,新愿中马者,不必借名熟番,但有蓄养壮大马匹,各具番状投递验中,查中多寡,与熟番一体给赏,仍立为族分,永远纳马。将官所委员役,如有向尔等需索常例,克减茶篦,阻抑凌虐者,许于赏番之日,写具番文告理,定行究谴,至如尔等防虏,须于相近各族,同心协谋,修筑堡寨,整槊兵马,哨探声息,如有虏警,一面聚集众番,拒堵截杀,一面飞报中国,将官策兵救护,如虏入犯中国,调遣番族人马,尔等即赴应援,但获一功,照例重赏,番汉合兵御虏,虏酋岂能住牧,且绝他后来深入之念,此是大明皇帝保惠番人,以为藩篱本意,本院奉命巡视茶马,抚调番夷,故特宣布圣恩,申明约束,尔须去害就利,归汉拒虏,岁岁纳马易茶,长享安乐,子子孙孙,世受国恩无量,如背汉投虏,或生事内地,大明皇帝革了茶篦绝了尔等生命,自贻殃咎,追悔无及,凡兹族番,一体遵守。

万歷二十年八月□日

在此将笔者识读的首部内容以及与卢、杨二位专家释读不同的地方记述如下,以供探讨:

1.首部内容: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徐,谕番文。夫尔番人即是吾人,西番的疆土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西番的人都是大明皇帝的人,尔番以茶为命,得生失死。

2.落款年代:万历二十年八月□日

该布告颁布年代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卢、杨文中误写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 ,以致于文中出现了少许背景年代错误所导致的错误影响。日期中“月”与“日”之间以红色手写体为之,疑似数字十八,抑或有他意,暂不可辨,以“□”代替。

万历二十年(1592),巡视陕西茶马的徐姓官员正是徐彦登。徐彦登,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到二十一年(1593)奉命巡视陕西茶马,这期间著有《历朝茶马奏议》,是研究明后期茶马贸易的重要资料。

现对布告中侧重于茶马制度的各别重点词句进行解析,深度剖析原文,以再现历史之原貌。

1.西番的人都是大明皇帝的人,尔番以茶为命,得生失死

《明史》中载:“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汉赵充国、张奂、段熲,唐哥舒翰,宋王韶之所经营,皆此地也。元封驸马章古为宁濮郡王,镇西宁,于河州设吐番宣慰司,以洮、岷、黎、雅诸州隶之,统治番众。”②《明神宗实录》载:“洮河边外,都是番族。”明代皇帝明确指出西番地区是大明疆土,以马代赋是西番子民的义务,且这种义务与天子威严、番人性命息息相关。

明廷认为:“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③“一日无茶则病且死……”④因番人视茶如命的特点,明朝在唐宋茶马旧制上,形成了历代最严密的茶马制度,“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的思想成为治驭西番的重要国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内涵。西番也成为与明政府纳马易茶的主要地区之一。

2.并力拒虏,近年虏数为患,荼毒番汉

困扰明代北部边防主要是“虏患”问题。明朝建立后,为防止“北元”势力南下侵扰,洪武时期设立了北边防御体系。为确保军权牢牢掌握在皇族手中,朱元璋实行以塞王防边的政策,以诸侯王守边疆,“封肃王于甘州,庆王于宁夏,代王于大同,谷王于宣府,宁王于大宁,辽王于广宁,并燕邸为七,而作藩屏,捍御骄虏。”⑤

由于明廷将北部边防线不断向内撤,导致蒙古各部于宣德年间进入河套,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景泰、天顺年间河套地区已成为蒙古族进犯明境的主要根据地。由此,明朝北部不断受到蒙古族的侵扰,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明中后期,随着蒙古势力的不断扩张,明蒙之间时战时和。隆庆年间,明朝与蒙古达成隆庆和议,双方通贡互市,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的态势。万历年间洮州失事,杀将损军,明神宗认为边备废弛,北虏虽然称臣纳款,但不可因此忘记防备。据险守隘,使虏不得肆虐,才是万全之策。

“国初都金陵,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镇分封……宁夏庆王、甘州肃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⑥宁夏地处西北边地,自秦汉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重点区域,是虏患最严重的地区。

宁夏地区由庆王世代镇守,下文关于刘哱之乱兵变进程的表述中,庆王被叛军挟持的历史缘由就基于此。

三、尔番每年合当差发,依期纳马,即给尔茶篦……闻尔番不得宁居,故中马稍迟

上文所述,明万历年间,“差发马赋”的制度为“勘合制”,该时期的纳马周期一年一次,纳马时间为“谓每年招番中马日期,洮州茶司定以五月;河州、甘州二茶司定以六月;西宁茶司定以七月。”⑦

布告载:“今岁又以刘哱逆贼勾虏为援。虏益乘机跳梁,闻尔番不得宁居,故中马稍迟。”万历二十年(1592),由于“刘哱逆贼勾虏为援”,纳马的日期推迟,此布告昭于八月,可知该年纳马时间晚于八月,比之规定时间确实较晚。

徐彦登在《历朝茶马奏议》中记载了自己在万历二十年(1592)时,奉命巡视陕西茶马事宜时,四月三十日入关,刘哱逆贼就已占据宁夏,与河套地区的蒙古族勾结,声势浩大,其势猖獗。可见刘哱之乱对于西番茶马的影响之大。

正德“十年,巡查御史王汝舟以每年羌人市马,不辨秤衡,止订篦中马,篦大则官亏,小则商病。酌为中制,每一千斤定三百三十篦,以六斤四两为准,作正茶三斤,篦绳三斤。”⑧为了使“不辨称衡”的西番人与明廷中马易茶,用以茶篦形式进行交换,“茶篦”是一种盛放茶叶的茶包。每篦有规定的重量,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历朝茶马奏议》,万历十九年(1591)茶篦的重量在八斤至十一斤,最多不超过十一斤;万历二十三年(1595),加上盛放茶叶的篦器重量共十一斤。

四、致令亏损,又有远番,族名未入册籍,新愿中马者,不必借名熟番,但有蓄养壮大马匹,各具番状投递验中,查中多寡,与熟番一体给赏,仍立为族分,永远纳马

据明史载,番有生、熟二种。“生番犷悍难制。熟番纳马中茶,颇柔服,后浸通生番为内地患。自青海为寇所据,番不堪剽夺,私馈皮币曰手信,岁时加馈曰添巴,或反为向导,交通无忌。而中国市马亦鲜至,盖已失捍外卫内之初意矣。”⑨

可以看出,中茶纳马的地区民众是熟番,未承担纳马义务的地区民众为生番。布告中也提到了“添巴”二字,可以看出,西番人民不但要向蒙古缴纳钱币土产,每逢节岁另加财物,确实十分苛刻,致使熟番纳马数量大量减少,诸卫所失去了捍外卫内的战略意义。正是在此背景下,明王朝鼓励生番直接向朝廷纳马,不需要假借熟番名义,根据纳马质量给予茶赏,承认纳马的生番的族分。

五、今岁又以刘哱逆贼勾虏为援

从全文看出,万历二十年(1592)深受“刘哱逆贼”的影响,因此还推迟了纳马时间。那么影响到万历二十年(1592)“差发马赋”的“刘哱逆贼”指的是什么?查史书可知,“刘”指刘东旸,“哱”指哱拜、哱承恩父子,这次事件正是现在所说的“宁夏之役”或“哱拜之乱”。

记录本次兵变的史书较多,可参考《两朝平攘录》《明实录》《明经世文编》《万历三大征考》等。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镇发生大规模兵变。宁夏镇士兵刘东旸等率同党杀巡抚党馨等人,逼迫总兵张维忠自缢。刘东旸自称总兵,哱承恩、许朝为副总兵,哱云、土文秀为左右参将,据宁夏为乱。导致刘、哱等人兵变的导火索是万历十九年(1591)末,党馨下令将万历十七年(1589)至十九年(1591)所欠朋合银、椿银一次缴纳,欠者以月粮抵扣,又借故拖欠士兵冬衣等不发,引起士兵不满。

在此之前,哱拜与党馨早已矛盾重重。哱拜本是蒙古人,因家族遭变,在嘉靖末年投奔明朝,因其长于领兵突袭蒙古营帐且骁勇善战得到明朝重用,以为“得以夷攻夷之法”。但总归“夷夏有别”的观念深入明人,万历十七年(1589)党馨出任宁夏巡抚,认定哱拜势力强大、做事独断,又以“冒粮罪”“求瓜种”等事件打压哱拜。加之自嘉靖以后,明蒙和议,明朝克削边军,将财物用于蒙古市赏,边军粮饷渐有减损,军士生活困难,又因隆庆和议战事较少,边士以战功升赏的机会较少。在此背景下,党馨又克扣、索要粮银,终酿成兵变。

刘哱之变历经8个月,终被平定。从兵变进程来看,“差发马赋”布告颁布的时间正处在明廷水淹宁夏城时期,明廷认为宁夏城形如釜,固有比喻刘哱为“釜中游鱼”,这一时期也到了剿灭叛军的最后阶段。

万历二十一年(1593),蒙古诸部乞求重开互市,尤其是参与“刘哱之变”的著力兔、宰僧、庄秃赖、火落赤等部落,再三恳请明廷进行互市,但明廷仍因其“助逆”没有应允。

“勘合制”进入万历年间后,越来越无法在政治和法律上保证对茶马互市的垄断官营,尤其是蒙古势力进入甘青地区后,原本向明廷纳马的少数民族逐步流徙或成为蒙古属民,所以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日渐瓦解,“勘合制”也就消失了。

该布告主要表达了万历二十年(1592)由于“刘哱之变”导致纳马时间推迟,但中央政府在纳马事宜上坚持原则、赏罚并重,说明明朝政府剿灭叛党的决心,希望西番地区能够帮助明廷抗击虏患。对西番地区未进行纳马的“生番”采取鼓励政策,可直接向明廷纳马,一方面保证明王朝的战马来源,另一方面能切断番虏联系。归根结底,是明王朝以“纳马易茶”为手段以达到巩固边防、稳定政局的政治目的。

这篇布告全文仅有600余字,但涉及诸多的历史背景,笔者不揣谫陋,粗浅解读了布告内容。由于学识尚浅,难免绠深汲短,其中更深刻的内涵,尚祈方家考略。

注释:

①明世宗实录·卷三六九(嘉靖三十年正月丁未)[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6605-6606.

②[清]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8539.

③[清]张廷玉. 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茶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47.

④[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下)·卷六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23.

⑤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⑥鄭晓.今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6.

⑦明世宗实录·卷四七(万历四年二月己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1058-1059.

⑧[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十七(田赋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282.

⑨[清]张廷玉. 明史·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8549.

作者简介:

佛音(1992.12—),女,土族,青海大通人。大学本科,青海省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与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