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坚持的八个 “度”

2022-05-30 17:54刘娜王小红陈梦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新时代

刘娜 王小红 陈梦

摘  要:作為高校思政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契机,坚持思想引领有高度、立足时代有深度、外延拓展有维度、贴近生活有温度、形式多样有广度、协同育人有力度、资源整合有效度、成果评价有尺度,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回应时代要求,是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的必然进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73-04

从理论形态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材料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具有强烈实践特征的应用科学[1]。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提了基本要求,对实践教学从学分与形式上都做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被提升到一定高度。因此,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厘清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凸显。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思政课实践教学被提到一定高度,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分出一定学分开展实践教学,本科划分出2个学分,专科划分出1个学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便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楚、讲透彻,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要坚持实践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感受时代温度,培养家国情怀。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思政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鼓励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对接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机制[2]。一系列政策表明,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是从学分设置还是从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这充分彰显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二)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时效性的重要途径

“时、度、效”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好的三个点。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课程,也应注重实践性、时效性,时效性始终是重要问题。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思政课不仅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性传授,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加强情感的体验、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上的升华。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整个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高低,实践教学可以拉近学生和思政课的距离,使思政课更有阐释力,学生获得感更强,教学实效性更好。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初的社会状况并没有亲身感受,通过生动的实践教学课可让他们体验党的百年历程的艰辛,体验新中国走来的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培养时代新人落实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主线。新时代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有更高的要求,时代新人首先要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和人民,有真学问真本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塑造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了正确的思想意识,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而思政课教学实践正是要通过实践教学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在实践中确立人生理想,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勇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两种教学形式,既对立又统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是有区别的。从授课内容来看,实践教学是理论的“外化”,侧重于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理论教学是理论知识的“内化”,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具有价值导向功能。从授课方式来看,理论教学侧重于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帮助学生夯实所学知识。从对学生的要求来看,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社会现象,并形成心得报告,更侧重于学生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提供必要补充。首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殊途同归,都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可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其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互相支撑,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并有待在实践教学中去验证;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提供成功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活力与吸引力。最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践教学需要理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又对理论教学起到补充、深化、延展的作用。理论教学需要实践教学作为依托,增强课程实效。

三、实践教学应坚持的八个“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政治性、现实针对性、双向性、开放性等特征[3]。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八个“度”,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使其既有思想高度、时代深度、生活温度、育人力度,又有形式维度、外延广度、内在效度、评价尺度,才能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地有声,切实有效。

(一)坚持思想引领有高度

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凸显更是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正确的思想引导来保证。从内涵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创新过程,升华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情感培育中塑造德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在世情、国情、黨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应运而生,研究对象是21世纪全球最伟大的中国样本,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引领时代发展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风范[4]。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必须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坚持立足时代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主题选择上要立足时代特点,紧跟时代热点,突出前沿性、时效性和鲜活性。实践主题覆盖面要广,让学生不仅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还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比如教师可通过将“全民抗疫”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脱贫攻坚、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纳入社会实践主题中,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的发展变化,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落实到爱国行动中;通过专题讲座对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变化等国际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国与国之间关系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加关注国家大事,激发对祖国热爱;面对学生对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存在的疑惑,通过对前因后果的阐释、有理有据的理性分析,引导学生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提高辨别能力。

(三)坚持外延拓展有维度

从外延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只是“以大学生是否“走出校门,远离课堂”为标准的过度强调教学场域”[5],而应该将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虚拟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实践场域。课内实践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以达到共鸣效果。校内实践可以通过设计和搭建实践教学载体,比如利用校内演示实验室、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发挥学生的爱好与特长中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校外实践可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党史实践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实践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基层单位、纪念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积极对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各类专题实践活动,同时将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吸纳进来,通过在历史文化底蕴的体验过程中来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虚拟实践即以虚拟网络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媒介,体验、处理、制作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实施网络虚拟实践[6],高校间也可以联合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虚拟实践资源的共享。

(四)坚持贴近生活有温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社会生活,多选择学生关注的主题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以大学生网购为主题进行调研,以娱乐明星、主播偷税漏税为切入点,让大学生对税收有更深入理解,明白偷税可耻;通过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志愿者案例,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在基本原理课程中讲“度”这样概念时,可引入水的三种形态,在讲授因果关系内容可引入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等案例,让学生觉得思政课就存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在毛概课程中以改革开放身边的变化为内容,通过让学生搜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人、身边事情的变化来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的伟大成就,从而理解国家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在思修与法基课程中可通过对“3·15”晚会曝光的插旗菜业酸菜事件、医美培训乱象、直播行业乱象等进行剖析,让学生明白消费者有权维护自身权益,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总之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不是高深晦涩的理论,也有接地气的烟火气息。

(五)坚持形式多样有广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坚持多样化,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达到育人效果。第一,可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沉浸式教学。比如中南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打造移动的思政实践教学课堂,在行走中带领学生深切感受我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非常值得借鉴。第二,思政课微电影实践。微电影实践是当前网络迅猛发展的产物,具有成本低、可复制、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7],与众不同的知识体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使学生乐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也增强了思政课的时效性。第三,社会调查。通过制定问卷、收集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四,辩论赛。通过收集资料,辩论、小结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论题的理解、培养其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第五,制作报纸。通过制作报纸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时事动态,及时掌握国家大事,使思想与时俱进。思政课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是场馆志愿讲解、创新竞赛、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有待进一步发掘。

(六)坚持协同育人有力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携手同行,协同育人。因此,只有“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多维度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有效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才能不断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8]。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一样溶解到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政课教学实践应用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比如,艺术类学生采风实习可通过绘就脱贫攻坚前后的乡村风貌感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土建专业实习中融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材料的变化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习中融入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发展变化,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入科技伦理、科学态度、奋斗精神和报国志向等。总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思政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通力协作,盘活其他课程的育人之力,推进形成思政课同专业课程教育合力。

(七)坚持资源整合有效度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使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做好实践教学,既是时代课题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考验。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9]。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改革,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效度的有效途径。只有加强资源整合,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拓展时空场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可通过引入虚拟资源,构建虚拟实践平台。建立高联盟,加强高校间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八)坚持成果评价有尺度

实践教学的成果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参与度、教學效果的评估,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素养提升的手段。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指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评价考核标准应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实践成果虽然只是一份实践报告或者外加一份作品,但是不能仅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交流也应该纳入考核,占有一定分值,可给予差异化评分。另外对实践报告评分也应有差异,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流露真情实感的实践报告的价值与分值要高远于带有复制别人痕迹的报告。因此,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DB/OL]. (2019-08-14)[2021- 10-09].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 王爱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4] 甄占民. 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N]. 经济日报,2019-06-20(12).

[5] 王艳飞. 建构与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4):114-121.

[6] 庞超.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03):55-58.

[7] 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实践教学简介[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4):2.

[8] 王晶可,孙秀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五重维度[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06):43-49.

[9]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5):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8GJJG645)。

作者简介:刘娜(1984—),女,硕士,沧州交通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小红(1984—),女,硕士,沧州交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梦(1993—),女,硕士,沧州交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新时代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