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教学: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

2022-05-30 10:48吴爱能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生小说文本

吴爱能

摘要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关键词《猫》小说教学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

小说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遐想空间和体验空间,能够引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理共鸣。郑振铎先生的《猫》是一篇非纪实性小说,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重点培养学生默读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整篇小说的思路,然后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我”的主观情感作为暗线,另一条则是通过叙述“我家”养的三只猫的命运,来渗透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悟,最终达到对照社会现实,审视人性的弱点作为文章的明线。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清本篇小说的故事脉络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要求他们理解文字背后隐含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黄厚江老师作为全国知名语文教育大家,在本色语文教学理念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共生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重在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黄老师坚持本色语文主张,把学生带入小说情境,引导学生亲身感悟小说的内涵,在动态感悟中渗透现实生活的寓意,引导学生直抵小说的核心,最终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境界。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不足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知是相对陌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缩短小说和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才能融入文本,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就会主动的进入小说的情境世界,能够和小说内人物对话,能够感知小说的人物形象。

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中的“猫”。在教学的开始,在学生初步阅读小说的基础上,黄老师设置了让学生给文本中的“三只猫取名字”的活动。当大部分同学给小说中的猫起出“大猫、二猫、三猫”的时候,黄老师及时给予评价:作为语文学习者,给出这样简单的名字是不及格的,不但简单而且幼稚。如果你们家里也有这样的三只猫,你们要根据这三只猫的特点取出名字,哪位学生能给自己家的猫取出可爱的名字?

黄老师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把小说中的猫自然的转化成自家的猫,这种平移幽默的开场,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距离,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语文课的紧张感,建构起了快乐自由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黄老师把对三只猫的刻画作为教学的共生原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描绘猫外形特点的句子,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猫的动作来判定猫的性格特点,最后给三只猫分别取一个专有的、有特点的名字,这就促使学生对文中的三只猫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学生借助这两点生活情境,就更容易以“猫主人”的身份进入到小说的世界里,同时小说中的“三只猫”也进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就形成了学生和文章中的“猫”的和谐共生。就实现了学生从走进小说到融入小说的渐进,学生对猫的形象通过取名字环节就变得更加直观了。

联系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体会小说中的“人”。学生通过给三只猫取名字环节后初步感知了“猫的形象”然后黄老师指出:“小说里以动物为主体的,往往写动物也是写人。”这是人生的真谛。由此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对照一下三只猫的命运,你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猫?”

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生活的体验和“猫”的命运体验有机联系了起来,把“人”和“猫”的形象进行了一一对应,有效驱动了学生对小说的认知,当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猫的命运时,就自然的进入了新的认知领域,不仅和小说中的“猫”产生了共鸣,还有可能联想出小说之外的“第四只猫”“第五只猫”,这就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感悟到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实现了从文字表面认知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哲学道理的深层次感知的升华。

阅读小说这一文体离不开对人物形象解读,黄老师由“猫”联想到文章中主要人物“我”对猫的粗暴行为和愧疚之情,展现了“我”在文本中多重作用,“我”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形象,却在文字背后蕴藏着作者的独居匠心。黄老师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的内心感知,有效拓宽了小说所要表达的空间,学生的灵魂就抵达了小说的深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思维深处越来越明晰,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越来越深刻,这种共生共长的教学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激發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的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地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得时候设置了两次“角色转换”活动,借助这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实现了学生在主题体验活动中的共生。

第一次体验活动:黄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三只猫中的一只,以这只猫的语气和主人说几句话。这一体验活动就把学生从读者的身份转化为“猫”的身份,把自己融入到了文本中,逐渐融入小说的情境,这种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从黄老师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世界也逐渐丰富:有的学生把自己转化成了三猫,感谢主人的同情之心;有的因为二猫的走失而感谢主人对自己的关心,甚至提到了对自己的溺爱。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读出了自我,更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也是共生教学中一个有创意的活动,在既定语境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小说的语文阅读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对三只猫自主地进行选择,然后基于自己的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和小说中的主人对话,在对话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主人吐露出自己心声的时候,也就自然在他们内心深处播下了感恩的种子,也懂得了溺爱不是真正的爱,黄老师这种巧妙的教学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了教和学的共生。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人和猫”的关系,从对小说主题“爱护动物”的浅层次认知到“对人的感激”的深层次认知上的转变,实现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的提升。

第二次体验活动:黄老师把学生假设成自己是可怜的三猫,在最后看着熟悉的院子,看着院子中主人,那时候的自己有什么感受?然后把自己得感受写下来。这个学生心理活动的设置,是黄老师对文本的第二次开发和探究,在活动中挖掘了文本中隐含的资源,更是黄老师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语文功底的实现。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黄老师不断地追问和对话,唤醒了学生的思考。特别是有一位女生哭著诉求:“主人啊,你为什么总是打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知道不?你的这一棒子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里,我内心非常难受。”这种主观臆想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也应该让我们发出深刻得反省,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时刻抛弃人性中得自以为是、偏见的、丑陋的一面。这样的心灵体验打通了学生的自我世界和小说世界的鸿沟,达到了教学共生的效果。

黄老师用“心灵体验”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不断的感悟、表达、思考,在写作中感知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世界,主动和小说对话,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知文章的主题,促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成长阅历;用“集思广益”的方式,把作者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有机联系起来,和同学们分享,在交流中感知、在感知中提升,这样小说的主题思想就越来越明晰,学生对文字背后隐藏的意蕴就感悟的越来越深刻,用心灵感悟帮助学生实现了自身体验和小说内涵共生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小说是文学创作的艺术,需要运用丰富的语言作为载体把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呈现出来。在小说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学会小说的语言艺术,才能悟出小说的艺术价值。黄老师认为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运用语言的方法。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用语言的方法教语文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地听,有质量地说,有发现地读、有内容的写。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推进教学进程。定向阅读,引导学生咀嚼重点的词语和句子。黄老师在学生给三只猫取名字的教学环节,主要抓住了文章中描写猫的“色彩、动作和性格”的句子来提炼每只猫的特点,这就是定向聚焦文字的训练。首先是“白球”,然后是“花白”最后到“花球”,这就渐渐地抓住了大猫活泼可爱的特点。给二猫取名字的时候,先是抓住“黄跳跳”,然后抓住“阿黄”,最后是“黄皮皮”,黄老师最后改为“皮皮黄”,这也是抓住了二猫调皮的特点;在给三猫取名的时候,先是关注“小可怜”,再是“忧郁”,最后确定三猫的名字为“小忧郁”。从这三次对文字和词语的品读中看出,黄老师抓住了“词性、语序和关键词”这充分展示了黄老师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读。从文本的语言到小说的意蕴,再从小说的意蕴到文字的表达,对小说的学习就在这样的螺旋式上升中品读,是学生对语言思维训练的最充足的展现。

整体阅读,对文本横向关系的梳理。黄老师注重在教学中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比较三只猫的关系,在对比中探究出三只猫存在“时间关系”“对比衬托关系”和“因果关系”等。在探究三只猫的命运时,学生发现了黑猫对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然后根据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到人们对“三猫”误解的原因,这就自然的发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下文情节的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切都是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对文章整体研究的结果,都是在言语文字中体验出来的,不是教师简单的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和结论的搬运,这种走向艺术的个性体验,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自己心灵感悟共生的结果。

总之,黄老师的共生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小说教学要抓住小说的规律,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共生理念指导下,利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思考、写作,进而展开阅读教学,这就实现了学生和文本的融合,实现了学生和文本的共生。

[作者通联:杭州市澎扬中学]

猜你喜欢
共生小说文本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