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连锁便利店的“不务正业”

2022-05-30 18:25胡兴民
商业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不务正业便利店闭环

胡兴民

几年前,某大型食品与零售集团董事长邀请我到公司参访。他热情地领着我参观了他们的办公室、食品安全中心、店长培训中心等。最后,他很兴奋地对我说,接下来我要带你参观我们集团最机密的场所——战情室。我一听,觉得很好奇,一家民营企业还有军事部门?

董事长领着我来到集团最高的楼层,然后推开了一扇大门。我一看,好大的房间,估摸着有35米乘以20米大小,四周墙上都是大屏幕,上面有數字在不停地跳动。董事长指着一个显示有中国地图的大屏幕说,通过这个屏幕,我可以随时知道全国有门店城市的销售状况。正在这时,我看到屏幕上掉下来一个汉堡。董事长激动地说,你看,就在刚才,我们新疆喀什店卖出一个汉堡。然后,他兴奋地看着我,似乎在等我发出赞叹的声音。我却蹦出一句: So what?(那又怎样呢?)

看到我的反应,董事长有点不服气:我们能够将全国数千家门店的动态销售数据实时反馈到总部,你不觉得我们的数字化非常先进吗?我反问道,知道了这一刻哪里卖了什么商品,对你有什么意义?你能够因此多赚一块钱吗?如果下个月,IT部门要你再投1,000万来优化这些屏幕,你会同意吗?他说,当然不会,因为没有效益。我说,这就对了,没有效益的数字化投资,就是乱花钱,数字化是要讲求投资回报的。

接着,我给他讲了一个概念:数字化投资是分不同层级的。从数据监控,到数据洞察、业务优化,再到商业模式创新,越往上一层,产生的投资效益应该越大。董事长听后很惊讶,然后直截了当地问我,能不能请你加入我们公司,帮助我们打造一个数字化的企业。

就这样,我加入了该集团,对旗下数千家连锁便利店实施了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并由此打造了一个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一中心三闭环”模式。(参见副栏“零售行业‘一中心三闭环数字化转型模式”)在本文中,我将讲述“一中心三闭环”模式是如何在该连锁便利店企业成型的,它包含哪些内容,在该企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连锁便利店的挑战

便利店的原型就是夫妻老婆店,传统上的定位是满足周边居民临时性生活采购的方便性,所以需要考虑的是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什么。由于传统便利店大都规模小、投资少,销售的往往是可以长期储存、不容易腐败的食品及生活用品,比如方便面、瓶装水、蜜饯、小包卫生纸等。

做零售的都知道,开店一定要有引流的“钩子”,也就是能够吸引消费者不断复购的高频刚需商品。从国内便利店来看,这个“钩子”无疑就是香烟。然而,我加入的这家连锁便利店企业属于外资性质,国家出台新政,规定外资便利店不得销售香烟。这就给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门店客流锐减。而更为严峻的是,当时线下便利店行业日益面临来自线上电商的分流,以及同行密集开店的竞争,再加上房租和工资上涨,一时间,公司上下对连锁便利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一个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在公司的一次战略会议上,我提出了三个发展策略。首先,要巩固现有的VIP客户;其次,要设法提高现有客户的消费频次;最后,要开发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基于这三个方向,我们开启了连锁便利店数字化转型的征程。

“忘了我是谁”

要想巩固现有客户群体,就要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既然我们没有了香烟消费者,为什么不想想,对我们门店周边的消费者来说,还有什么商品是他们的刚需?

于是,公司总部的采购主管拿出我们的商品清单,想重新梳理一下,看怎么提升我们的产品力。我看到清单上列出的都是方便面、矿泉水、果汁等一大堆现有的商品,便跟团队说,要想创新,第一原则是“忘了我是谁”。如果我们脑子里浮现的还是传统便利店的那种景象,你觉得还有可能创新吗?我们被行业的刻板印象所束缚,就不可能提出跨界的创新点子。

用心观察客户

我要求店长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了解一下消费者需要什么东西。怎么做呢?我们不做问卷调研,因为根据我的经验,问卷调研绝对无法带来产品的创新。正如百年前,福特汽车在行业里大出风头的时候,有记者问亨利·福特,你怎么想到要生产汽车。福特回答说,当这个世界上没有汽车这种产品的时候,消费者是不可能告诉你他需要一辆汽车的。你必须依靠敏锐的洞察,才可能有机会创造出新产品。

我让店长们每天在固定的几个人流较多的时间,如上班时间、早上十点多、午餐午休时间、下午茶时间、晚餐时间,观察经过自己的门店但没进店的消费者,手里都拿着什么。他们拿着的东西,就是他们在这个时间场景下的需求。

引进全新商品

几天后,产品开发团队汇总了店长们收集的数据。令人惊讶的是,排在前三位的竟然是咖啡、生菜沙拉、盒饭。这时候,我问采购主管,我们店里卖咖啡吗?他说,有啊。我很好奇地问,那为什么那么多消费者从我们门店经过,没有进来买我们的咖啡?采购主管也很纳闷:是啊,我们店里有卖三合一咖啡的,平均每袋还不到一元钱,为什么这些人不喝我们这种便宜、方便又能放很久的咖啡,而去买那种不能久放、价格高几十倍的现打现煮的咖啡?我说道,答案很简单,我们的咖啡不符合上班族消费群体的需求。那我们可不可以也卖那种现打现煮的咖啡呢?采购主管很惊讶:我们是便利店,哪有便利店卖现打现煮的咖啡的。而且,做那种咖啡,需要专门的机器,还要有技术和经验,我们做不了啊。

在我的坚持下,我们采购了一批咖啡机,并对店长们进行了培训。结果,在试点的门店,卖现打现煮咖啡的效果出奇得好。于是,我们开始在所有门店进行复制,一段时间后,门店每天可以卖出120~150杯咖啡。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感觉,我来算一笔账,你就知道卖这杯咖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般来说,传统便利店日营业额在5,000~7,000元,毛利率在25%左右,一天的毛利就是1,250~1,750元。现在,门店每天可以卖出150杯咖啡,每杯咖啡平均15元,收入就是2,250元。但是,咖啡的毛利率高达80%,150杯咖啡就给门店增加毛利1,800元。也就是说,一个商品的毛利就超过了原来全店的毛利。

咖啡销售稳定后,我们又拿出了店长调研得出的那份商品清单。排在咖啡后面的是生菜沙拉和盒饭,这两样也是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而我们店里也没有卖。这时候,采购主管又给出了相同的理由:我们是便利店,不是餐厅,我们怎么能做生菜沙拉、盒饭呢?卖这些东西需要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能力。

经过激烈辩论,我们最终决定也试一试。试点的结果让我们非常满意,于是就开始全面铺开,在所有门店卖生菜沙拉及盒饭。盒饭的毛利率能达到70%以上,生菜沙拉就更不用说了。咖啡加上生菜沙拉,还有盒饭,这些新商品的加入让我们便利店的综合毛利几乎达到同行的一倍。

创新消费场景

完成了产品创新后,我们又开始观察,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消费我们的新商品?我们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体验?

我们发现,消费者买了盒饭后,喜欢在店里加热并用餐。我们就在店里增设了简约的用餐桌椅,设计了灯光柔和、素雅的北欧风格,还对门店格局做了调整。过去,便利店设计的消费场景是,选择多,买了就走,所以店内布局采用的是排列密集的高货架。现在,消费者愿意坐在店里用餐,密集的高货架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于是,我们把货架高度调整到正常人站立时的视线水平,同时将货架之间的距离拉开,留出足够的通行空间。这样一来,消费者在店里的体验就更好了。

打造崭新业态

传统便利店平均每天有1,000人进店,但商品单价只有12~13元,毛利率也低,所以它是高流量、低毛利的行业。餐饮行业虽然毛利率可达70%以上,但受到翻台率的限制,一个100平方米的店面一天最多数十人进店用餐,所以是低流量、高毛利的行业。如果我们能够把便利店的流量和餐饮业的消费结合起来,就开创了一个高流量、高毛利的行业。

通过上述产品和消费场景的创新,我们其实已经不是便利店了,而是一个“餐饮化的便利店”(GroceRant),是杂货店(Grocery)与餐厅(Restaurant)的组合体,构成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刚需、高频、高毛利的崭新业态。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开始放手推进其他环节的数字化创新业务。

第一个闭环:O&O闭环

店内消费场景取得突破后,我们又进一步思考是否有机会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我们是连锁便利店,最重要的场景当然是消费者到我们店里来,但是,消费者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场景需求是我们能够满足,却还没有满足的?

探索线上场景

我们开始灵魂拷问,我们当前的消费场景是什么?我们给出的定义是“个人临时性消费”。什么是个人形式的消费?打个比方,你早上上班,没吃早餐,在等电梯的时候,看到写字楼底层的便利店里人不多,就跑过去买了一个包子、一袋豆浆,这肯定是你买给自己吃的,绝对不是给家人带的,因为等到晚上下班回家,你买的包子早就凉了,也不好吃了。这就是个人形式的消费。那什么又是临时性消费呢?便利店主要是满足你在特定时间对某些家庭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比如,你一般会去超市采购家里吃的大米,一次买5公斤或者10公斤,你绝对不会到便利店去买,因为从单价来看,超市的大包装肯定比便利店的小包装便宜不少。但是,如果你正准备做饭,却发现家里没米了,赶去超市买肯定来不及了,这时候,你想到的就是到家门口的便利店“临时”买一袋小包装的米。可见,便利店服务的场景是“个人+临时”的消费。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增加消费场景呢?结论是“个人+临时”的反面——“家庭+计划”。在日常生活消费品方面,什么又是“家庭+计划”的消费场景呢?就是超市。可是,超市是重资产投入,而且所需要的经验与便利店有很大不同,我们不可能去做自己不那么懂的超市业态。不过,有一个行业也属于生活消费品的“家庭+计划”消费场景,而且可以做得比较轻,那就是线上会员超市。我们当时已经有几十万的会员,他们认可我们的品牌,信任我们的品牌,所以我们盘算着如果能够有效激活这些会员,就有机会创造出我们的“家庭+计划”消费场景。在这个新场景中,我们将原先的小包装商品改为大包装,以便在商品和价格上跟线下便利店进行有效区隔。

化解线上线下冲突

根据我们的分析,线上超市主要有两个成本。首先是流量成本,你需要找到消费者,所以你需要在网络上投放广告,而这个成本越来越高了。其次是配送成本,因为消费者没有到你的门店,而是在家里购物,你就需要送货上门。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在门店推广线上会员购物平台。我们要求门店店员,如果看到消费者在门店购买的商品在线上超市也有,就向消费者推荐,可以在线上购买,而且线上的选择更多,同时可以用门店的积分抵扣消费,比其他超市更便宜。我们又推出了门店自提服务,这样可以免去运费。我们的会员原本就跟线下门店经常接触,对他们来说,到门店自提就跟到快递驿站取快递差不多。而且,到门店自提,还可以获得一张促销优惠券。这张优惠券有效地激发了门店会员到线上购物的动力。

为了让团队了解公司对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同等重视,我们没有用常见的O2O(Offline to Online)来称呼这种线上线下模式,因为我们认为O2O带有侵略性,是线上对线下的入侵,所以,我们将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特意称作O&O(Online and Offline)。为了鼓励双向融合,门店会员在线上首次开单转化,相应的门店店员可以获得奖励;会员在线上购物后,可以获得仅在线下门店使用的优惠券,以此让会员回流到门店。

经过上述O&O操作后,我们从数据上发现,有些会员确实从一个渠道转到了另一个渠道,但是,絕大多数会员其实维系了两种场景的购物习惯,他们的交易总量明显上升了,也就是说,公司创造了更大的客户价值,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第二个闭环:会员大数据闭环

在第一个闭环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会员。我们相信,消费者愿意成为我们线下门店的会员,就说明他们认可我们的品牌。而且,O&O业务的初期数据也表明,会员对于我们拓展线上购物场景是比较接受的。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会员价值,我们开始考虑对原有的会员制度进行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会员的购物偏好及购物黏性,我们启动了会员大数据项目。而之所以将会员大数据项目称作一个闭环,是因为我们发现,在我们基于大数据的引导下,我们的会员会在线上线下都表现出令人鼓舞的购物行为。

优化会员制度

通过会员数据,我们发现,有些会员的购物频次和客单价显著高于其他会员。对于这些会员,我们认为他们更值得关注和培养。所以,我们对原来的会员制度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两级会员制度——一般会员和尊享会员。消费者只要注册,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一般会员,而要成為尊享会员,需要每年支付100元会员费。

有了分级,而且一部分人支付了会员费,我们当然需要对不同级别的会员区别对待。在购物时,一般会员每消费1元,可获得1个积分,而尊享会员实行双倍积分。当累积到100个积分,购物时可以抵扣1元。另外,在注册成为尊享会员时,消费者可以获得礼包,里面其实就是根据数据总结出来的“钩子”产品,比如咖啡。我们的数据表明,喝6杯以上咖啡,就会上瘾,成为重度消费者。针对尊享会员,我们还特别实施了一个“疯狂星期三,百倍积分”活动。在星期三,尊享会员购物时只要达到一定金额,就可以获得百倍积分的奖励,相当于打对折。这个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吸引了绝大多数尊享会员星期三前来购物,也大幅提高了他们在其他时间的购物黏性,他们每月的消费频次从两三次增加到了十多次。

如今,光尊享会员的会员费收入,就让这家连锁便利店企业每年获得十几亿的利润。在连锁便利店行业,年营收能够达到十几亿的企业已经屈指可数,更不用说那么多利润了。

建立会员标签体系

通过完整收集会员数据,我们开始进一步对会员数据进行标签化,并建立了包括6个维度的会员标签体系。(参见副栏“会员标签体系”)

第一个维度是代表身份象征的人口统计变量,比如会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等。第二个维度是生活风格变量,比如会员的价值观、价格敏感度、生活态度等。第三个维度是消费行为变量,用于了解会员什么时候消费,线上还是线下,消费频次是否变化等。第四个维度是社交行为变量,主要了解会员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乐于在社群里发布内容,是否乐于解答别人的疑问,是否是KOL(关键意见领袖)。第五个维度是商品偏好变量,用于了解会员喜欢什么类别的商品。第六个维度是客户行为监控中最常用的RFM指标,其中,R表示最近一次消费时间,F表示每周平均消费频次,M表示每次平均消费金额。我们将这三个指标分别划分为三个等级,3为最佳,1为最差,比如331就表示该会员最近还很活跃,消费频次也高,但客单价低。

应用会员大数据

上述会员大数据对于提升业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例如,某会员平均每周来店一次,现在,大数据系统通过客户扫描发现他已经有10天没来了,同时根据过往记录得知他之前经常来买盒饭,系统就会通过微信给他发送一个个人促销——今天到店买盒饭享七五折。该会员到店后,无需领取任何优惠券,只要买盒饭,就按七五折结账,因为系统已经将这个折扣信息绑定到他的会员二维码。当他出示会员二维码结账时,折扣就自动完成了。而在结账时,店员可能还会问他是否要带一杯咖啡,因为门店收银机提示说该会员是一个“咖啡达人”。这个标签是大数据系统通过运算后得出的,认为该会员有70%以上的概率会接受咖啡。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要70%以上才推荐,而不是向每个人都推荐?这就涉及客户满意度的问题。如果向每个客人都推荐,肯定会有人感到不高兴的。而如果向可能爱喝咖啡的客人推荐,而且还给1元折扣,他们会不会感到很爽?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三个闭环:生态圈闭环

前面两个闭环基本上都是内部使用的数字化能力。当这些基础打造好之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会员有那么多积分,如果这些积分能够在更多场景中使用,比如在出外就餐、商场购物时拿积分抵扣,他们就更能感受到积分的价值,进而会更加乐于在我们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进行消费,以累积更多的积分。

于是,我们尝试着与多个行业的商家进行沟通,说服他们允许我们的会员在他们那儿使用积分消费。我们按100个积分抵扣1元,给商家返还折扣金额。对这些商家来说,我们等于免费给他们输送流量,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在初步尝试后,我们开始进一步有计划地拓展积分使用场景。我们以各个门店为中心,将其500米半径覆盖范围划分为“微生态圈”,然后让门店店长去拜访这个圈里的商家,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积分。很快,微生态圈内的许多商家都挂上了我们会员品牌的Logo,表示该店可以使用我们的积分。

随着我们的会员不断地到这些商家使用积分消费,商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会员积分的威力。于是,他们也开始发行自己的积分,并推荐自己的会员到我们门店使用积分。这种互利互通的生态圈模式,显著提升了会员对各自品牌的忠诚度和消费频次,也给合作各方带来了大量的新客流。在一年时间里,我们的会员数从3,000万极速增加到6,000万。如果依靠互联网或其他推广手段,要在一年内获得3,000万新会员,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个跨业互通机制,我们实现了有效拉新,这也成为业绩增长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力。

四大赋能

“一中心三闭环”数字化转型模式,带给我们的其实是四大赋能。(参见副栏“‘一中心三闭环战略带来的四大赋能”)

首先,通过产品创新赋能,我们销售的商品从传统便利店的包装商品,如方便面、瓶装水、饼干蜜饯等,转变为刚需、高频的鲜食品类,提高了消费者进店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利润。其次,通过虚实融合场景的打通,实现场景赋能,让会员有了更多的消费场景。这时候,我们销售的不只是传统便利店的小包装商品,还有线上平台提供的大包装商品,由于线上销售并不需要我们扩大门店空间,使得我们的效益增加。再者,通过基于会员大数据的数据赋能,我们不仅可以掌握会员的喜好及购物行为的变化,还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会员流失,提高会员的消费频次。最后,通过生态赋能,我们实现了跨业互利共赢,获得了大量的新客户。

上述四大赋能,也最终转化为企业财务绩效的显著提升。(参见副栏“四大赋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产品赋能创造了刚需、高频的商品,使老客户的消费频次增加。在会员大数据的赋能下,可以时时关注客户的消费行为,从而有效预防客户流失。会员积分的使用,也让客户更愿意回到我们的门店,增加消费的频次。针对尊享会员的“疯狂星期三”活动,则有效提高了客单价。通过生态赋能,从合作商家吸引来大量的新客。最终的结果是,老客消费频次上升,新客人数增加,客单价提升,带来了总销售额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线上渠道的拓展,我们不需要增加门店空间和店员,就能实现对客户的更多消费覆盖,以及销售收入的增加。换句话说,在门店业绩增长的情况下,包括人力和租金在内的运营成本并没有按比例增加,等于是降低了运营成本。所以,一方面,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成本又下降了,带来的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利润提升吗?

正如我在开篇中对“新疆喀什店卖出一个汉堡”就是数字化所提出的质疑,数字化绝对不是乱花钱,建一面大屏幕墙或一个战情室,用来向来访者进行炫耀的面子工程。数据的应用需要考虑更高的层级,要从日常的数据监控,升级到掌握市场动态、解析市场变化原因的数据洞察,然后在洞察结果的基础上,设计自动化的机制来优化业务运营。再往上,就是要做到数据变现,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在本文案例中,我们最后还建立了一个新公司,专门负责建设生态圈,并为生态圈伙伴提供数据赋能。

只要知道了正确的方向,相信你的数字化转型就一定能够成功。

猜你喜欢
不务正业便利店闭环
便利店
一克拉便利店
季付荣:肩上扛着便利店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不务正业
朕不只是皇帝 那些『不务正业』的帝王们
换汤不换药的樽享便利店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