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05-30 10:48贾若梅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9期
关键词:资本家手稿黑格尔

贾若梅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探索了无产阶级产生贫困的根源,并且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伪善与黑格尔哲学的贫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为解决无产阶级贫困创造先决条件。只有消除异化劳动,使无产阶级的劳动建立在自由自觉的基础之上,才能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解放奠定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反贫困思想,对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在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时,我们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劳动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马克思 反贫困 乡村振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早期涉及贫困问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分析工人获得的工资入手,发现了工资的秘密,工资是资本家为掩盖剥削工人真相而创造出来的武器,“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继而马克思发现了异化劳动的奥秘,揭露了工人贫困表象背后的制度性根源。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贫困问题的深刻揭示,可以为我们当今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一、批判贫困: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

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学以及哲学的视角提出了工人劳动是本质的需要这一观点。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和黑格尔哲学所谓的“思辨”。

(一)资产阶级富有与劳动人民贫困:国民经济学的立场

国民经济学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要保证工人自愿为资本家劳动。工人的劳动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资本家的强迫,工人为了谋生,即使知道资本家会剥削自己,也只能继续在工厂没日没夜地劳作。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本质,即国民经济学所奉行的宗旨与反贫困的目标渐行渐远。站在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生产,生产的真正目的是资本家要源源不断地获得利润,继而加速资本积累,而不是为工人提供一份工作。国民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剥削工人的做法是应该的和理所当然的。“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每一个人转让给别人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国民经济学家作为大资本家的代言人,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只是因为贫困,资本家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购买劳动力,只是因为需要。资本家雇佣工人为自己生产,支付给工人一定的工资,只是因为资本家需要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如果工人对资本家来说毫无用处,资本家会把属于自己私有财产的一小部分分给工人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无利不起早”,如果没有利益的驱使,资本家是不会和工人有任何交集的。“小偷、骗子、乞丐,失业的、快饿死的、贫穷的和犯罪的劳动人,都是些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并不存在,而只在其他人眼中,在医生、法官、掘墓者、乞丐管理人等的眼中才存在的人物。”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家认为贫困的工人不属于社会中的人,只有“高尚的”“富有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国民经济学家都不把工人看做是“真正的人”,他们怎么又会“好心”地帮助工人去摆脱自身的贫困。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学是以大资本家的核心利益为中心的,所创作的经济理论不过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积累资本、获得财富所宣扬的一种国家理论。

(二)本质劳动与思辨精神:黑格尔哲学的观点

黑格尔第一次从哲学层面探讨劳动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生而为人就是为了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黑格尔认为,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那工人一定是站在自由自觉的基础之上,发挥人的本质作用,自愿地进行本质劳动活动。黑格尔的观点与国民经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为劳动是人自觉自愿的活动。而且黑格尔认为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这种精神是思辨的、思维的。“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黑格尔试图把辩证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可以列举出来的事物、概念都是由思辨精神所产生。黑格尔强调用辩证法去看待问题,殊不知自己在看待问题时就陷入僵化的泥潭,他所奉行的辩证原则最后却在自己这里夭折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劳动与国民经济学家所奉行的工人因贫困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观点如出一辙,在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盛行的欧洲无疑给资产阶级带来了经济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加上人性对金钱的欲望永无止境,这就促使资本家加速剥削劳动工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在生产出来的商品不断增加时,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多,而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却在巨大的社会生产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这就会使得工人越来越贫困,资本家越来越富有。

二、探索根源:异化劳动与私有制

1842年普鲁士当局对农民的土地大肆掠夺,农民为了谋生只能捡枯树枝,甚至为了有牢饭吃故意砍伐树木,砍伐树木的现象愈演愈烈。统治者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出台了关于林木盗窃的相关法典。马克思早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就已经注意到农民的贫困这一现象,并在文中抨击了普鲁士专制制度对穷人的压制。随后在《手稿》中利用经济学与哲学综合分析劳动人民贫困现象的本质,探求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

(一)异化劳动: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工人会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按照最低生活水平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那为什么还会说工人越来越贫困?一是因为资本家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剥削工人,工人获得的工资只够维持“畜类”的生活,与资本家的奢华生活悬殊。二是因为工人的劳动不仅会脱离自己的支配,而且还会反过来控制工人自己,工人的勞动不是自由的、幸福的,而是受压迫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会陷入精神贫困的境地。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工人要想获得收入,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就此成为束缚人发展的异己力量。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而在社会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沦落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这也就是说,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时就已经造成贫困了,贫困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这是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固有规律。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发现异化劳动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对贫困根源的探索已经从政治社会领域逐渐转向生产领域,对贫困问题的剖析已经从单纯的政治批判转向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批判。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劳动本来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基础上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由于雇佣劳动制的存在,工人自身的劳动逐渐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只能通过高价购买才能享有产品。这时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成了异化劳动。劳动是痛苦的而不是享受的,劳动已经与劳动的本质相脱离,逐渐异化为阻碍工人进步的产物。资本家通过计件工资的形式,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人心是贪婪的,欲望永无止境,资本家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就会加紧剥削工人,工人从事的异化劳动越多,产生于异化劳动之中的贫困就越严重,工人也就越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要想使工人摆脱贫困首先要消除孕育出贫困的异化劳动,劳动只有是自由的劳动才会使人实现全面解放。

(二)私有制:根本原因

私有制与公有制相对立,私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是产生阶级对立和剥削关系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全部占有,工人无生产资料可支配,工人要想生存,只能依附于资本家,否则没有一点收入。“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才是我们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工人始终是贫困的,工人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不饿死,要不贫困地生存。“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工人要想摆脱这种境地,唯有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分配方式不能是按生产资料分配,要按劳分配。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先地位,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吞并小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资本家就会不断积累资本,为了积累再生产的资本,资本家会想尽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效率。由此,资本家就会促使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以此来扩大生产,工人因此过度劳动,造成身体上的贫困。身体上的贫困加重了经济上的贫困,经济上的贫困又加重了精神上的贫困,循环往复。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大部分仍然是“子承父业”,一般是去工厂劳动,这样一来,工人就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永远陷于贫困的泥潭中。

三、当代启示: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

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贫困事实”即工人的贫困来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绝对贫困现状和人民群众贫困产生的原因在本质上不一样,但马克思探求劳动人民群众贫困根源的视角以及所提出的反贫困路径对当前我国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实现城乡一体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由自觉的劳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异化劳动不仅会造成工人的贫困,也会使其他的劳动人民陷入贫困的泥潭中。要想使人民彻底摆脱自身的贫困、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不能忽视孕育出贫困的异化劳动的反作用,所以使人的劳动建立在幸福基础之上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准备。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十四五”期间农村工作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从马克思对于贫困问题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马克思从“人类自由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性出发,阐述反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乡村发展、实现中国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脱贫攻坚战略虽然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提升了贫困农民的发展能力,但是他们与经济发达地区和一般农民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有明显差距。因此,反贫困的目标不仅不会因为脱贫攻坚的结束而结束,而且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坚持,直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反贫困就要反异化劳动,而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异化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反贫困也要反对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可以这样说,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个问题的存在,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202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人才要实现振兴、人要向前发展就要彻底摆脱异化的类本质的控制。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阻碍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实现人才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吸纳的人才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也要关注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为人才自身类本质的释放创造条件。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人民占有的所有制形式,而且公有制经济所得的收益总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返还”给人民,如国家对于社保基金的投入、医保的报销、养老金的发放、基本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等等。公有制经济以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所以公有制经济是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坚实保障。对于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来说,我们首先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依靠公有制经济来发展乡村产业,改变自农耕文明以来中国农民“靠天吃饭”的小农观念。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曾经预言过,贫富差距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尖锐化,相對贫困会加重。马克思所描述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获得的微薄工资与资产阶级的无限财富形成鲜明对比的贫困。“然而,即使所谓社会一切阶级的平均收入都增长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属实,一种收入同另一种收入的区别和相对的差距仍然可能扩大,从而贫富间的对立也可能更加尖锐……而相对的贫困可能增加……而工人挣得的工资仍和十年前一样多,他们不但不能保持过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过去穷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有相对贫困与贫富悬殊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仍然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要想真正使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注意到贫富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这一现实。我国的相对贫困现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资源分布不合理和收入水平悬殊等现象。贫富悬殊主要表现在中高收入人群很少,低收入人群占社会总人口的绝大部分,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不是橄榄型,这样的收入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会激化社会矛盾。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适当的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要稳定就业,特别是要稳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我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不能仅仅只在财政拨款上下功夫,还要发挥地方优势,建立起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相对贫困削减体系。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农民的收入相较于其他工薪阶层、白领、企事业单位人员、党政机关人员、企业家等的收入来说是较低的。农民最怕的是生病住院,而且通常农民家里有一个人生了大病,住进医院,就要举全家之力拿医药费。只有尽力缩小贫富差距,让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158-159、190.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2-173、66、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2、6-7、9.

[4]王晓毅.實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人民论坛,2022(01):10-17.

[5]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 2020(16):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3.

Enlightenment of Marxs Anti-poverty though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Jia Ruomei

Abstrac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Marx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root causes of poverty of the proletariat, and criticized the hypocrisy of National Economics and the poverty of Hegels Philosophy. Only by abolishing private ownership and capitalist system through proletarian revolution can we create preconditions for solving proletarian poverty. Only by eliminating alienated labor and making the proletariats labor based on freedom and consciousness can w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letariat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realize its own liberation. Marxs Anti-poverty though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value for Chinas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lid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give play to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in labor, and help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Marx; Anti-poverty; Rural Revitalization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资本家手稿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手稿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