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2022-05-30 22:18李兰宜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李兰宜

内容摘要: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不仅具有比较的可能,而且比较的结果还有助于推动各国文学的发展。因此,本文拟在解析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相关作品,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参照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对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必要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乌托邦文学 中俄乌托邦文学 精神内涵 比较研究 例证总结

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彼此迥异的差别。因此,比较两国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既是文学鉴赏的需求,也是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所以,本文拟在结合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对两国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异同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读。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解读中俄两国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既要有比较文学的视野,也要有世界文学史的知识,否则,不仅会因为不了解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历程而误解了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而且也会因为狭隘化的理解而不能全面地把握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因此,任何一个研究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人,都应该从这两点上审视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

一.乌托邦文学及乌托邦文学精神

“乌托邦文学”是理解“乌托邦文学精神”的前提,而“乌托邦文学精神”又是本次比较的核心议题。所以,在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核心术语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

1.乌托邦文学

乌托邦文学是以再现“乌托邦”为核心的一种文学类型。在这种类型的文学里,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文学创作,都不能缺少对“乌托邦”的描述和再现。因此,理解“乌托邦文学”首先要明确“乌托邦”的基本内涵。

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而言,还是对于俄国的文学发展而言,“乌托邦”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泊来品。在拉丁语语汇里,“乌托邦”的基本含义是“美好”。后来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里,“乌托邦”变成了一个小岛的名称。但这个小岛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即“乌托邦”成为了一种人们心中向往的“蓝图”。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在文学的创作中,“乌托邦”这个来自于拉丁语的词汇,其含义出现了泛化式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创作中,“乌托邦”在其语义的泛化,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学描绘中的理解境界;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因为这种语义上的泛化,又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学的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乌托邦语义上的泛化,又使其成为一种政治生活的最终追求。也还是在这种语义泛化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叙事模式,乌托邦是一种隐藏于文本中的叙事原型,构成了阐释他者的前提。这也就是说,因为“乌托邦”语义的泛化,扩大了它对生活的影响,而对生活的影响又使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出现于世界文学之林。

2.乌托邦文学精神

“乌托邦文学精神”就是在“乌托邦文学”这种类型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内涵。因此,对于其精神内涵的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学作品。但是,又因为“乌托邦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型,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堪称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也不可能蕴含全部的乌托邦文学精神。关于这一点,不仅研究者要注意,而且读者也要注意。否则,在探讨乌托邦文学精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偏盖全的错误。

二.中俄乌托邦文学精神的比较

任何两国的文学的对比研究都需要研究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而比较的方法在其运用过程中又必须关注两点,即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结果。对于前者而言,就是指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或者说都比较些什么;对于后者而言,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必然的结论。即,比较对象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比较方法

中俄两国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比较主要应该从以下幾方面进行比较:首先,比较两国乌托邦文学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类型的文学创作都是其文学发展中的支流。即,对于乌托邦文学而言,它既是对中俄两国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中俄两国原有文学发展传统的拓展。因此,对其背景的分析,不能脱离两国的文学传统。虽然说,乌托邦文学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早已有所体现。

其次,比较两国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作品,总结并归纳乌托邦文学的内涵。正如上边所言的那样,虽然说经典的乌托邦文学作品不能囊括全部的乌托邦文学精神,但它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对乌托邦文学精神的内涵进行阐释和说明。因此,研究与分析乌托邦文学精神内涵不能脱离经典的乌托邦文学作品。

(二)比较结果

1.共同之处

在中俄两国文学发展史上,有以下经典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值得关注。例如,俄国的《太阳城》、《基督之城》;中国现代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受活》、《丁庄梦》;古代的作品《桃花源记》、《大同世界》等。详细阅读中俄的这些乌托邦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两者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彼此的共同之处:

首先,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蓝图。无论在哪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乌托邦文学作品首先都是对理想蓝图的一种真实描绘。在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里,作者为世人描绘了一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再现了一个公平的先贤举能的管理体制。在这个大同社会里,世人彼此之间不仅有和睦的邻里关系,而且还有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俄国的文学作品里,这种中国人的大同理想也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只不过是表现的内容稍有不同罢了。例如,在短篇小说《上帝的教堂》中,俄罗斯作家扎米亚京把“教堂”就描绘成了一个类似于大同社会的场所。在那里人人平等,关系和睦。在俄国乌托邦的历史演变与特点来看,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脱离了城市,就无法把握乌托邦的奥秘。与之相比,中国的乌托邦则是塑造出一个个的“桃花源”,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更加关注人间乐土的社会形态建构,西方文学则更为关注哲学王统帅王国的打造。

其次,乌托邦文学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批判”。之所以说乌托邦文学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批判,那是因为乌托邦文学产生的前提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基于对自身的批判。众所周知,在乌托邦文学发展史上,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是并行的两种文学类型。在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文学创作里,它们关注的焦点却是相同,即,乌托邦在文学中的表现。对于前者而言,乌托邦文学描绘的是世人当时心中的理想生活;对于后者而言,作家侧重的是对这种理想生活及其获得方式的一种理性思考。例如,在《上帝的教堂》这篇小说中,虽然小说主人公成功地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构建了一座充满平等意蕴的教堂。但是因为其在构建教堂的手段不道德而使其乌托邦理想受到了众人的质疑。因为,他构建教堂的钱财来源于他对一位富商的抢劫和杀害。于是,在小说的结尾处,这座本应该充满理想生活的教堂里只剩下了伊凡独自留在了他所建造的圣所里。

再次,乌托邦文学的创作是一种基于对现实的反思。这里所谓的“现实”是一个辩证意义上的“现实”。既指与文学创作相对的社会现实生活,也指与文学批评所相对的文学作品里所再现的“现实生活”。对于前者而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产生了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文学;对于后者而言,对于乌托邦文学所构建理想现实的批评,又促使了反乌托邦文学的诞生。例如,对于《桃花源记》而言,如果没有东晋当时那种动乱的生活,作者陶渊明也不会在众人从渔人口中得知秦汉、魏晋的更替后,表现出“皆叹惋”的感慨。在这里,桃花源人所叹惋的对象,不仅是世外朝代的更替,而且还有朝代更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关于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正是对于这种“兴”、“亡”之苦的真实分析,才使陶渊明有了对“桃花源记”这种理想生活的追溯。

最后,乌托邦文学具有辩证的研究历程。中国和俄国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探讨是一个充满辩证思维的研究历程。这种辩证的思维在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探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对比研究是总结与归纳乌托邦文学精神内涵的必然之路;在第二个层面上,对于理想蓝图的构建过程的辩证分析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正如上边提到的《上帝的教堂》这篇小说一样,研究者关注的不仅是“教堂”所体现的乌托邦精神,而且还关注这种乌托邦精神实现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第三个层面上,所谓的辩证还体现在“现实”与“理想”的辩证关系中。众所周知,乌托邦是理想,但这种理想的构建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例如,在中国当代乌托邦文学作品的《丁庄梦》里就有这样的理性内涵。在丁庄,每死一个都会得到政府照顾的一口棺材。这似乎使丁庄的生活理想化了许多,但是,对于这种照顾的来源,却使读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照顾,难道仅仅是因为高副县长对丁庄有私人的感情?仅仅是因为这位高副县长是丁老师的学生?

2.不同之处

首先,传统文学给予乌托邦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中国和俄国乌托邦文学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乌托邦文学在各种文学体裁间的不平衡,也表现在众人对乌托邦文学关注的不平衡层面上。众所周知,在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创作,还是俄国的乌托邦文学创作,最为成功的文学体裁都表现在小说的创作层面上。这也就是说,除了小说之外,乌托邦文学精神在其它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得极其有限。因此,探讨乌托邦文学精神的内涵应该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小说这种文学作品中。在俄国文学中,乌托邦属于完美的理想,是一种替代社会的形式,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是是遙远世界的接受,这个遥远世界无疑是完美的。与俄国不同的是,中国的乌托邦建构者们渴望建立起完美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是未来世界,从时间层面来看,中国的乌托邦有着明显的“回望”色彩。

其次,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的不同。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反乌托邦文学没有俄国反乌托邦文学发展那样的成就。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却渗透到了各种题材的小说创作之中,无论是早期乡土文学中的乌托邦文学精神,还是现代的乌托邦文学小说作品,几乎大多数题材的小说创作都有乌托邦文学精神的不同体现。例如,古代的散文《桃花源记》、近代的小说作品《丁庄梦》等。对于俄国文学创作而言,反乌托邦文学几乎是与乌托邦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创作,这是一种系统、丰富的叙事传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俄国乌托邦思想吸收了宗教、神话、哲学等内容,这在多部作品中都可看出,俄国乌托邦文学是一种独特、完整的叙事文类,尽管不同作品的出现时间不同,所代表的理想也不同,但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整个俄国的乌托邦文学体系,都能够寻找到内在的逻辑体系。

三.比较的意义

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比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比较中俄乌托邦文学精神内涵的意义可以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主题的内涵都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都来源于他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把握。其次,比较中俄乌托邦文学精神内涵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乌托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上帝的教堂》的主人公是这样,理解小说《基督之城》的主人公形象也是如此。《平原上的歌谣》是中国一部著名的乌托邦文学代表作。在这篇小说里,小说的主人公魏月明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都无偿地送给了他人。无论是她自己的妹妹,还是根本就不相识的外乡人。也正是她这样的行为,使《桃花源记》里那种“黄发垂笤,怡然自乐”的精神得到了真实地延续。再次,可以帮助文学研究者理解各国文学理论争鸣的发展。例如,在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托邦文学的争鸣中,如何探讨总结和归纳乌托邦文学精神实质就是两者比较的结果。

总之,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比较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在现实的基础上,它的研究结论,既有利于读者理解相关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又利于读者把握相关作品的人物形象;在理论的层面上,这样的研究与探讨,既可以帮助文学爱好者明确两国乌托邦文学发展的历程,又可以探讨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实质。因此,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说明。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吴照玉.乌托邦概念的多重图式[J].理论探讨.2014(01)

[2]王一平.论反乌托邦文学的几个重大主题[J].求索.2012(01)

[3]傅星寰,贾德惠.“现代性”视阈下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题材辨析[J].俄罗斯文艺.2010(01)

[4]傅金祥.文学视域中的"新乌托邦精神":命题及其当代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16(5):164-169.

[5]米学军.审美乌托邦的缺失——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64-6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